幼年登基的明英宗是如何走向成熟的?天將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

孤寡老人講歷史 發佈 2020-01-05T02:05:03+00:00

公元1435年,明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9歲的皇太子朱祁鎮隨即繼位,是為明英宗。

公元1435年,明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9歲的皇太子朱祁鎮隨即繼位,是為明英宗。朱祁鎮在明朝的歷史上比較特殊,他是明朝第一位被敵國俘虜且安然無恙回歸的皇帝,是分別被瓦剌和明代宗囚禁過兩次的皇帝,也是唯一的一個兩次登基的皇帝,和他相關聯的最著名的兩件事是"土木堡之變""殺于謙"

朱祁鎮的人生經歷豐富且奇特,歷史上都找不出和他相同經歷的皇帝,可能他天生就擁有所謂的福人自有天相,兩次身陷囹圄,兩次轉危為安。9歲登基後一直到"土木堡之變"是他的第一次皇帝生涯,"奪門之變"後是第二次皇帝生涯,中間的那段時間可以稱之為修煉生涯,是磨練心志的時期,而這個磨練顯然也是有效果的。

幼年登基,大權旁落,受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內閣懇切教導,或許激起逆反心理

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指定的接班人,生前就把他冊封為皇太子,但到朱祁鎮登基時還是出了一點小插曲,原因是他年紀太小,明朝立國以來,到朱祁鎮為止就沒有出現過幼君繼位的情況,因此有所謂的"主少國疑"的爭論和謠言。空穴來風、未必無因,估計當時確實有那麼一部分大臣是想立長君的,幸虧朱祁鎮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明仁宗誠孝張皇后)站出來主持公道:

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

張氏並不是後宮干預朝政,而是明宣宗臨終遺詔給予了她權力:"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所以,她不但幫助幼君朱祁鎮順利登基,還在之後給朱祁鎮如何做皇帝畫了個圈圈,把朱祁鎮裝了進去,對朱祁鎮特彆強調,以後想要做好皇帝這個職業,必須嚴格遵照三位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禮部尚書胡濙和英國公張輔的意見來辦:

太后復顧帝曰:"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

幾位大臣,特別是楊士奇、楊榮、楊溥這著名的"三楊"內閣也沒有辜負張氏的重託,盡心培養小皇帝朱祁鎮,試圖把他培養成士大夫心目中的好皇帝,起碼要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類似,因此,對朱祁鎮的要求也比較嚴格,除"三楊"親自出馬教導朱祁鎮外,給他選擇的老師也大多是滿腹經綸、老成持重之輩:

英宗初立,與士奇、榮請開經筵。豫擇講官,必得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數人供職。且請慎選宮中朝夕侍從內臣。太后大喜。

張氏和幾位大臣當然是為朱祁鎮好,皇帝年幼,什麼都不懂,國事自然由經驗豐富的老臣來幫助辦理,培養皇帝也是老臣來教。可張氏和幾位大臣都忽視了朱祁鎮的叛逆心,9歲的時候或許懵懵懂懂,可他終究是會長大的,而且年輕人和老成持重的大臣天生就會有代溝,完全讓朱祁鎮按照張氏和"三楊"的套路來是很容易激起逆反心理的,他畢竟是皇帝。

沒有玩伴,自幼相伴的王振成為朱祁鎮最信賴的心腹

朱祁鎮開始了皇帝學生的生涯,估計是很枯燥無味的那種,每天陪著幾個老夫子,聽著他們講解經學,整天之乎者也。現代學生其實也一樣,教導學生的老師不可能有同齡人,但現代學生有年齡一樣的幾十名同學在一個班級陪伴讀書,課間之餘絕對不枯燥。教導朱祁鎮的幾位卻沒有想到過這些,沒有給他選擇幾名年齡相當的侍讀陪伴。

比如朱祁鎮身邊有個侍讀學士張益,他是明成祖永樂十三年的進士出身,年紀做小皇帝的爺爺都足夠了,朱祁鎮怎麼可能和他親近?一個好的侍讀也是可以影響到幼年皇帝的心態和行為的,沒有玩伴的朱祁鎮身邊唯一能給他快樂和安慰的也只有一直服侍他長大的東宮局郎(明宣宗任命,朱祁鎮登基後升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了,史載:

及英宗立,年少。振狡黠得帝歡,遂越金英等數人掌司禮監

王振被重用除了他是服侍明英宗長大的老人外,也和"三楊"內閣等輔政大臣刻意嚴謹的教導朱祁鎮有關,沒有同齡人在身邊,只有太監對他言聽計從,他當然要信任王振,而且王振不管是不是專權,至少在行動上是在為明英宗著想,是在幫他維護皇權:"導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一直被太皇太后和輔政大臣們壓制的朱祁鎮需要王振。

"土木堡之變"引導變局,囚禁南宮磨練朱祁鎮的心志

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活著時,王振和朱祁鎮還不敢太出格,畢竟人家全是皇族長輩和幾朝元老,受明宣宗遺詔輔政,等他們都去世後,這一大一小才算是跳脫起來,雖然還有個孫太后壓在上面,可她是朱祁鎮的親媽(《明史》也有說朱祁鎮是孫太后謀奪宮人之子,存疑),相對於其他人,孫太后更遷就朱祁鎮,而此時的朱祁鎮幾乎對王振言聽計從。

王振苛待進貢的瓦剌首領也先,誘發了也先率軍攻明,進而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發生,朱祁鎮很榮幸成為明朝第一個被敵軍俘虜的皇帝,在茫茫大草原中生活了近一年多的時間,已經二十多歲的朱祁鎮在這一年中時刻面臨著死亡威脅,除擔驚受怕外,估計也開始有時間來思考人生,當然,這個時候的朱祁鎮僅僅只是思考為什麼會在土木堡失敗。

瓦剌首領也先看著明朝在朱祁鎮被俘後另立新帝,絲毫不妥協,也沒有太好的辦法,打又打不下去,他到底還沒有統一蒙古草原,身後的敵人還多得很,為了不把明朝得罪死,把朱祁鎮又放回去了,朱祁鎮剛一回到北京,就被繼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給囚禁起來,在這第二次的囚禁生涯中,明英宗大概才真實地體會到失去權力以及隨時可能死亡的痛苦。

因為他是朱祁鈺皇位的最大威脅,所以在被囚禁的居所南宮中被嚴密看管和監視,堂堂太上皇連吃和穿的用度都不夠,需要朱祁鎮的妻子錢皇后自己做女紅賣錢換取,日常吃飯僅僅只有一個小洞口傳遞,南宮周圍的樹木也都被砍光,防止有人和朱祁鎮勾結,危險更甚於在草原上被囚禁時期,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鎮才真正開始成長,當然,僅僅成長是不夠的,他還需要機會。

"奪門之變",朱祁鎮重新奪回皇位,開始做一個真正的皇帝

公元1457年,明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在他唯一的兒子已經病死的情況下,對他萬一死亡後的局勢極度不安的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司設監太監曹吉祥等人在得到皇宮中的孫太后的同意下,放出南宮中的朱祁鎮,一起發動了"奪門之變",成功後囚禁了病重的朱祁鈺,擁戴朱祁鎮重新繼位為大明朝的皇帝。

朱祁鎮在被兩次囚禁後再次成為九五之尊,並改元"天順",和早先"正統"(朱祁鎮第一次做皇帝時的年號)時期相比明顯成熟了許多,不再像正統年間那樣前面聽從太皇太后和"三楊"的,後面完全聽從王振的,開始有自己獨立的皇帝人格,也開始更懂政治了,重新繼位後沒多久,曾經的好孩子朱祁鎮就讓親弟弟朱祁鈺去陪伴老祖宗們去了。

緊接著,大封功臣的同時,朱祁鎮殺掉了"土木堡之變"後挽救明朝於危局的于謙,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朱祁鎮知道于謙是功臣:"于謙實有功",有過那麼一點猶豫心態,不過當徐有貞提醒他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久經考驗的朱祁鎮馬上明白過來,他這個皇帝要有合法性就必須要殺掉于謙,情理上于謙無罪,政治上非殺不可,已經有著成熟心態的朱祁鎮毫不猶豫的認可了于謙的死刑。

天順年間的朱祁鎮開始懂得勤政,政務不在全部假手於臣子和太監,堅持掌握著權力不下放,根據《明英宗實錄》中記載他和臣子說的一段話:"朕每得奏章無不親閱,易決者即斷,有難決者付卿等計議,期必當而後出……朕處之如常,亦有何勞?不然怠荒且至雖悔何追"就可以看出朱祁鎮的改變,比起正統年間完全放權給王振要更像皇帝的多。

甚至於,重新繼位的朱祁鎮都開始知道對皇權有威脅的臣子要"狡兔死、走狗烹""奪門之變"的三大功臣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持功囂張跋扈,爭權奪利,朱祁鎮也毫不猶豫地予以處理,充分利用三人之間的矛盾以及群臣對他們的不滿,從政治上讓他們不得翻身,殺石亨、曹吉祥,貶斥徐有貞,剪除他們對朱祁鎮權力威脅的同時,還順帶消除了朝堂上對於殺掉于謙的不滿情緒,一舉雙得。

從明英宗朱祁鎮的經歷來看,這是一個從乖孩子到壞孩子,然後逐漸成熟的故事,年幼時祖母和老夫子們的引導讓朱祁鎮無所適從,有逆反心理和稍許不滿,王振趁虛而入,成為他最信賴的人,完全放權給太監的皇帝當然不能說是一個好皇帝。經歷過大變後,在死亡的威脅和政治上、生活上的歧視以後,朱祁鎮頓悟了,政治上開始變得冷酷,但卻成為了合適的皇帝。

不過總得來說,朱祁鎮還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皇帝,王振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時明朝的慘敗,也導致了他八、九年的囚禁生涯,可朱祁鎮依舊對王振這位陪伴他長大的貼心人懷念不巳:"英宗復辟,顧念振不置。用太監劉恆言,賜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賜祠曰精忠",第二次在位期間,還恢復了明宣宗廢后胡善祥的名號,釋放建文帝被唯一囚禁的兒子建庶人朱友圭,並在臨終前叮囑兒子明憲宗朱見深廢除宮妃殉葬制度,所以,他雖然也是"土木堡之變"的主要責任人之一,還殺掉了于謙,《明史》依舊給了他"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的評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