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為何如此看重宦官?在皇帝眼中只有宦官值得信任

老筆齋文化 發佈 2020-01-06T03:47:17+00:00

明朝宦官一家獨大?為何明朝皇帝獨信宦官而非近臣縱觀中國的整個封建社會,太監這個職位一直貫穿在其中。太監又被稱之為宦官、內侍,是皇宮內院的服務人員,也是封建主義皇權之下的犧牲品。

明朝宦官一家獨大?為何明朝皇帝獨信宦官而非近臣

縱觀中國的整個封建社會,太監這個職位一直貫穿在其中。太監又被稱之為宦官、內侍,是皇宮內院的服務人員,也是封建主義皇權之下的犧牲品。這個貫穿封建社會的職位,卻在很多朝代中掀起了許多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在眾多朝代中,明朝的宦官之亂最為嚴重。這主要是因為明朝的皇帝對於太監這類近侍非常信任,很多明朝的皇帝甚至對於宦官言聽計從,指鹿為馬的趙高便是其中之一。同時明朝的皇帝給予了太監的權力過大,導致他們野心一直在膨脹,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繼承人的人選,就連朝堂中的大臣都受控於這些太監。

明朝的太監之所以能夠擁有這麼大的權力,都是因為皇帝對於他們信任,畢竟功高蓋主的權臣都沒有好下場,但是權力滔天的太監們卻依舊活得滋潤。那麼很多人就會產生一個疑惑,為什麼明朝的皇帝這麼看重太監呢?甚至在很多明朝皇帝的心中,任何人都可能會是狼子野心般的存在,只有自己身邊的內侍太監們才是最忠誠的,這仿佛是被下了魔咒一般的信任,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現在就讓我們探秘一下明朝太監受皇帝重視的原因。

明朝宦官的伊始

《明史》記載:嘗鐫鐵牌置宮門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敕諸司不得與文移往來。有老閹供事久,一日從容語及政事,帝大怒,即日斥還鄉。在朱元璋在位的時候,他是傾向於壓制宦官權力,他甚至規定當時的太監必須是目不識丁之人,不允許皇宮內院的太監們讀書識字,要求他們不得干預朝政,否則就要被處以死刑。而這個政策很好的抑制了宦官干政以及掌握大權的可能性,而朱元璋之所以樹立這樣的政策,與歷朝歷代的宦官亂政有很大的關係。

唐朝時期宦官當政禍亂朝廷的情況令人觸目驚心,朱元璋為了防止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王朝被宦官奪去,就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宦官的規定。但令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正是因為這一系列限制宦官的規定,才令自己的子孫後代更加信任宦官,畢竟他們已經失去了造反的能力,皇帝就認為這些太監只能成為自己皇權的附庸,對他們就更加為以重任了。他的兒子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後,對他的政策做的一系列改變,更是加大了宦官的實權。而朱棣以及之後的明朝皇帝對宦官釋放了更多的權力,這都是為了制衡發展起來的文官集團。

朱元璋發展起來的一批文臣勢力,尤其是內閣勢力開始逐漸變大,但是皇帝又不好直接出手削弱他們的權力,為了平衡朝政增大自己手中的權力,明朝的皇帝只好扶持起另外一個機構來和它打擂台。而扶持起來的這個機構必須全由自己控制才行,這麼一想的話,除了皇帝身邊的太監之外,真是找不出另外更合適的人選了,這也是為什麼明朝中後期雖然有一些頭腦十分清醒的皇帝,他們卻依舊不限制宦官權力的原因。因為明朝的皇帝很清楚的知道,其實宦官手中的權力在打他們也無法顛覆整個朝代,而那些內閣大臣卻可以。

明朝政治制度對宦官的影響

《明史》記載:「明太祖既定江左,鑒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迨末年頒《祖訓》,乃定為十有二監及各司局,稍稱備員矣。然定製,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月米一石,衣食於內庭。」 儘管朱元璋利用一些規定限制了宦官的絕對權力,都改變不了他們逐漸手握實權的現狀。而且明朝的政治制度,實際上是給了宦官專政的一個機會。從朱元璋開始廢除丞相之後,朝廷上的一大部分權力出現了一定的空缺。而這個時候特務機構搶占了這一部分權力,尤其是後來建立的東廠等由太監主導的特務機構,他們掌握的權力甚至凌駕在百官之上。

而內閣的出現又給了明朝的皇帝偷懶的機會,一邊是幫助自己處理正事的好幫手,另一邊是幫助自己管理這些好幫手的親信,有了這兩伙人之後,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徹底的墮落了下來,所有的事情都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人去管理,而這夥人就是太監。皇帝的本意可能並不是讓太監來管理整個國家,而是讓他們起到監督的作用,畢竟太監是皇帝身邊最值得信賴的人。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太監的野心也會日益膨脹,這樣大方的放權行為,直接導致了太監成為了皇帝的另一個分身的現象出現。

識文斷字後的宦官更得帝心

根據《明史》記載:「初,太祖制,內臣不許讀書識字。後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製。用是多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數傳之後,勢成積重,...然利一而害百也。」按照朱元璋的理論,即使自己的子孫後代過分的倚重太監,但因為太監不會識文斷字的原因,即使他們有一些不正當的心思,也頂多就是貪財而已。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孫後代近日開始讓太監識文斷字,並派大學士去教這些奴才,在真正的掌握了書本的智慧之後,這些曾經在宮廷內部小打小鬧的太監們,變得更加會討好皇帝,更加會往自己的手中攬權了,這樣的情況一旦產生就不是皇帝所能控制的了。那些通文墨小古今的太監們開始更加的位高權重,甚至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利益集團,皇權在一定意義上變成了他們的工具。而博古通今的他們更加巧舌如簧,處理事務的能力也在逐漸上升,皇帝對他們的信任也在呈幾何倍的進行增長。

從明成祖開始信任加成

「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這是《明史》中的相關記載,也就是說從明成祖朱棣開始,太監才真正的得到皇帝的重用,成為所謂的皇帝最值得信賴的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如此的信任太監,就是因為他的皇位有一部分的功勞來自於皇宮內部的太監。明成祖在成年之後就被封為燕王,並且到自己的封地生活了,他之所以能夠實時地接受來自於皇宮內部的消息,並把自己的侄子打下馬然後自己上位,都是因為消息足夠靈通的原因。

根據《明史》記載:「建文帝嗣位,御內臣益嚴,詔出外稍不法,許有司械聞。及燕師逼江北,內臣多逃入其軍,漏朝廷虛實。文皇以為忠於己,而狗兒輩復以軍功得幸,即位後遂多所委任。永樂元年,內官監李興奉敕往勞暹羅國王。三年,遣太監鄭和帥舟師下西洋。八年,都督譚青營有內官王安等。又命馬靖鎮甘肅,馬騏鎮交阯。十八年置東廠,令刺事。」也就是說,如果當年明成祖朱棣沒有取得皇位的話,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設想,他的子孫後代應該是把太監和內閣這兩方人馬,當做自己政治工具來使用的,而不是出現現實中被他們當作掌握權力的工具來使用的情況。正是因為朱棣開了這一個先例,才使得他的子孫後代逐漸的傾向於讓太監掌權,而這個先例一旦開始就再也收不住了,到了明朝中後期的時候,這些太監的權力已經不受皇帝控制了。

心理方面的因素決定的無條件信賴

《明史》記載:正德初,戶部尚書韓文言會計不足。廷議謂理財無奇術,唯勸上節儉。芳知左 右有竊聽者,大言曰:「庶民家尚須用度,況縣官耶?...而但云損上何也?」武宗聞之大喜。會文升去,遂擢 為吏部尚書。從《明史》的相關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身為宦官的太監,幾乎都善於詭辯且巧舌如簧,他們的成長經歷決定了他們可以隨時拋棄自己的尊嚴來討好皇帝,使自己的權利擴大。卑躬屈膝、阿諛奉承向來不是文官大臣們能做到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太監很討皇帝的歡心,而大多數的大臣卻不受皇帝待見。

好逸惡勞是每個人的特性,就連古代的皇帝同樣不例外,明朝皇帝就是因為好逸惡勞,又有一個可以代替自己處理國家事務的信任者,同時這個人還是非常了解皇帝心思的一個人,不重用這樣的人重用誰呢?何況明朝的大多數皇帝和太監在一起的時間遠多於任何人,他們能夠這麼是信任太監,就是因為經過幾十年相處之後,他們的心理上已經接受了身邊的太監是自己最信任的幫手這樣一個設定,因此才會毫無顧忌地給予太監龐大的權利,直至最後陷入國祚而不自知。

參考文獻

《明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