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菇撐起「增收傘」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發佈 2020-01-06T06:16:51+00:00

來源:陽泉日報寒冬時節,平定縣石門口鄉南上莊村香菇種植基地內一派繁忙的景象。去年改造的溫室大棚內暖意融融,工人們忙著採摘香菇;正在改造的溫室大棚內,工人在架設鋼架梁。跟隨基地負責人周慧善在基地內轉轉,可以看到兩種大棚:一種是用竹竿撐起的大棚,一種是鋼架梁大棚。

來源:陽泉日報

寒冬時節,平定縣石門口鄉南上莊村香菇種植基地內一派繁忙的景象。去年改造的溫室大棚內暖意融融,工人們忙著採摘香菇;正在改造的溫室大棚內,工人在架設鋼架梁。跟隨基地負責人周慧善在基地內轉轉,可以看到兩種大棚:一種是用竹竿撐起的大棚,一種是鋼架梁大棚。周慧善指著竹竿搭建的大棚說:「這些大棚建起二十多年了,有的牆體已經破裂,竹竿也逐漸腐爛。去年村裡籌集資金對溫室大棚進行了改造。目前已經改造了一部分,今年得全部改造完成。」

南上莊村是我市較早種植大棚蔬菜的村子,1998年村裡就建起了溫室大棚。「剛開始在大棚內種植蔬菜,後來引進香菇種植。」周慧善介紹說,「前些年,村裡將部分大棚租給浙江人種香菇。我邊種菜,邊向人家請教香菇種植技術。」了解了香菇種植的基本操作後,周慧善2013年開始試著在大棚內種香菇。

周慧善是土生土長的南上莊人,年輕時在外面跑運輸,後來種蔬菜和香菇。「我不願意給別人打工,一直是自己干。」周慧善說。剛開始種香菇時,周慧善和妻子王千紅不懂技術和管理,種菇好壞全憑主觀判斷,有時候可能一個菌棒壞掉,就會導致一批菌棒全部腐爛。還有一次趕上下大雨,剛做好的菌棒被雨水淹沒,當年損失慘重。一路干一路摸索,他們越發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這幾年,市縣農業農村局多次組織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他們都積極參加。對他們來說,要想過上好日子實現致富夢,就得吃透理論、掌握技術。如今,他們已經掌握了製作菌棒、菇棚管理等技術,香菇產量和品質也逐漸提高。

跟隨周慧善走進溫室大棚,新換的鋼架梁銀光閃閃,上面鋪設著塑料膜。地面上整齊地排列著一排排菌棒,靠牆一側還有一個簡易的軟體水窖。王千紅和幾名工人正在採摘香菇。「香菇種植周期為11個月,可以採摘六七茬,冬天產量低一些,10個大棚一天大概出500公斤鮮香菇。」王千紅邊幹活邊說,「俺家的香菇品質好不愁賣,在縣城的蔬菜批發市場有固定的客戶。」

依靠種植香菇,周慧善家2018年在縣城內買了房子,送貨車也換了新車。王千紅自豪地說:「雖然種植香菇辛苦,但能讓俺家的日子越過越好。」自家日子過好了,周慧善尋思著帶動村裡人致富。眼下正是菇棚最忙的時候,種植基地內有20多個工人在忙活。

村民劉海萍在南上莊村居住,這些年孩子們長大成人、丈夫在外打工,全家日子雖然過得緊張但也幸福。為了減輕家裡負擔,劉海萍來到了香菇種植基地打工,每天上午7點到11點、下午2點到6點工作。「這段時間我主要負責採摘香菇。」劉海萍說,技術上的事兒她不太懂,對她來說要想過上好生活,就得勤快肯干。如今,劉海萍每月能收入2000元,全家生活比過去「鬆快」多了。

隨著氣溫下降,大棚改造工程即將停工。改造完成後,周慧善盤算著擴大香菇種植規模,讓更多人參與到香菇種植中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