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簽訂器官捐獻協議具有引領意義

光明網 發佈 2020-01-06T07:26:08+00:00

「年紀輕輕,就登記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真的讓人佩服。」連日來,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學生毛可翔送給自己一份特殊的20歲「生日禮物」的消息,溫暖了冬日的校園。毛可翔同學的決定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

「年紀輕輕,就登記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真的讓人佩服。」連日來,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學生毛可翔送給自己一份特殊的20歲「生日禮物」的消息,溫暖了冬日的校園。

毛可翔同學的決定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從新生兒不幸夭折後父母忍痛捐獻其器官,到老教授逝世前告知後人將自己的遺體無償捐獻給學校用於學術研究,這些新聞都令毛可翔震撼,他最終決定在20歲生日當天,登記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累計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1.8萬餘例,捐獻大器官突破5.2萬個,其中2018年共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捐獻和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當然,這個「第一位」源於我國人口基數大。

實際上,我國每年需器官移植手術有1到2萬例左右,但現階段的器官供需比僅為1∶30左右。目前,我國器官捐獻登記志願者僅135萬多人,儘管近年來每年的器官捐獻量年均增幅達到30%以上,但與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和需求相比,無論是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數量,還是生前志願簽訂器官捐獻協議的人數,都不盡如人意。

捐獻人體器官能讓他人的生命得以延續。但目前而言,器官捐獻仍受制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等傳統觀念,志願捐獻者偏少。

毛可翔作為大學生,能對人生有更深的認識和思考,他簽訂器官捐獻協議,無疑具有引領意義。如果「天之驕子」能成為生前就簽訂器官捐獻的志願者,那麼,這種觀念力量帶來的引領作用,肯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