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元兇是「誰」?

遼瀋名醫 發佈 2020-01-06T07:52:26+00:00

慢性胃病元兇----幽門螺桿菌1982年,兩名澳洲科學家發現幽門螺桿菌,並證明該細菌感染胃部會導致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由於這一發現,使得原本慢性的、經常無藥可救的胃潰瘍變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藥物短期就可治癒的疾病。他們因此獲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慢性胃病元兇----幽門螺桿菌

1982年,兩名澳洲科學家發現幽門螺桿菌,並證明該細菌感染胃部會導致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由於這一發現,使得原本慢性的、經常無藥可救的胃潰瘍變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藥物短期就可治癒的疾病。他們因此獲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如胃酸 、胃蛋白酶,粘液,有規律的運動等),能抵禦經口而入的千百種微生物的侵襲。

因而曾經醫學界認為,健康的胃是無菌的,沒有任何細菌能夠長時間在胃部強酸的環境下生存。

然而幽門螺桿菌幾乎是能夠突破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兇,幽門螺桿菌也是人類21世紀初唯一一種已知的胃部細菌。它最適宜於胃腔微氧環境中生存並繁衍,並通過所分泌的細胞毒素和蛋白水解酶,來損傷胃及十二指腸的黏膜,進而產生炎症甚至潰瘍,更糟糕的是此種細菌可能使人與癌癥結緣,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資料都顯示出這樣的結果。

學者們觀察到,50%胃癌患者可能是由幽門螺桿菌「造就」的,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胃病患者罹患胃癌的可能性是未感染此菌的胃病患者的10倍,顯示幽門螺桿菌在胃癌形成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至於引起胃癌的機理,專家們是這樣認為的:首先是幽門螺桿菌侵入胃黏膜引起炎症反應,慢性炎症長期刺激胃黏膜,加上炎症過程中的介質產物如氧自由基的基因毒之毒性作用,誘發黏膜細胞癌變。從病理學上看,可以歸納為這樣一個過程: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如何檢測幽門螺桿菌呢?

目前,有兩大方法檢測幽門螺桿菌。

一類是侵入性的方法

比如做胃鏡、取活檢做快速尿素酶試驗和病理組織學檢查,同時該方法還可以排除胃癌、消化性潰瘍和萎縮性胃炎。


第二類是非侵入的方法

相對來說較為常用,主要有血清HP抗體檢測、呼氣試驗、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查。

目前,在一般的體檢中,大都會用血清HP抗體檢測,此方法非常簡單快捷,如果陽性就代表感染過幽門螺桿菌,也可能已經清除了,也可能仍有感染,那麼就需要進一步做呼氣試驗。

因為幽門螺桿菌能夠產生大量尿素酶,根據這個特點,我們給予患者口服特殊標記的尿素,它進入胃內和尿素酶發生化學反應,其產物最終通過肺內的氣體排出,我們通過檢測它的濃度來判斷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呼氣試驗」,這種方法非常安全,沒有任何創傷,只需吹口氣,就能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呼氣試驗陽性代表是正在遭受幽門螺桿菌感染,需要進一步明確病因並治療。糞便HP抗原陽性檢測,是通過糞便來檢查幽門螺桿菌,但陽性率不如呼氣試驗高。


調查顯示,我國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40%--60%左右。

調查證實,幽門螺桿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在50%以上,共用飯碗、筷子和菜盤的習慣使得其在家庭成員中極易交叉感染,經常在外用餐的人群也易感染。

另外,幽門螺桿菌廣泛存在於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

一些幼兒的幽門螺桿菌感染都是跟母親有關係的。假如母親是陽性的,那麼她的小孩會感染幽門螺桿菌,主要是通過口口傳染,因為有時候母親餵小孩子的時候,口對口餵小孩,可能就會傳染幽門螺桿菌。


哪些人需要治療?​  

一般來講,如果您有下列病症,且幽門螺桿菌陽性,就需要及時根治: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胃癌術後、以及消化不良患者以及有意願要根治的人群。

此菌因為有厚厚的黏液層保護,消滅它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三種或四種藥物聯合應用,才能將其根除。

因此需要到正規的醫院消化科來請教醫生,進行正規的治療,不要盲目亂用藥,否則會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增加治療的難度。

高危人群請注意:檢查只需吹口氣,殺菌要去找醫生,生活方式來改進!願人人有一健康的胃!


本期答疑專家:孟紅軍

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學位。瀋陽市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委員、瀋陽市健康教育講師團成員。擅長消化系統疾病診治,對肝硬化、消化性潰瘍、胰腺炎、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診療有豐富臨床經驗。且熟練掌握胃腸鏡檢查、鏡下止血、息肉切除等操作。發表國家級論文數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