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發生在石家莊的一起事件,徹底改變了辛亥革命格局!而其中內幕至今成謎

河北青年報 發佈 2020-01-06T08:10:38+00:00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之一「武昌起義」100多年前的那場推翻清廷統治的鬥爭中,發生在石家莊的一起刺殺事件,徹底改變了辛亥革命的格局——準備攻打京城的軍隊因群龍無首而瓦解,赴武昌「平亂」的北洋軍主力的後路得以保全,最終使袁世凱劫奪了勝利果實。

100多年前的那場推翻清廷統治的鬥爭中,發生在石家莊的一起刺殺事件,徹底改變了辛亥革命的格局——準備攻打京城的軍隊因群龍無首而瓦解,赴武昌「平亂」的北洋軍主力的後路得以保全,最終使袁世凱劫奪了勝利果實。

這個被刺殺的舉足輕重卻鮮為人知的人物名叫吳祿貞。1880年3月6日,他生於湖北雲夢縣人,是我國留日第一期士官生。

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期間,吳祿貞結識了張紹曾、藍天蔚,三人成績突出、志趣不凡,後被稱為「士官三傑」。回國後,他在張之洞的湖北新軍任職時,不顧生命安危,暗中發展了不少革命黨人

武昌起義爆發前,吳祿貞已升任北洋新軍第六鎮統制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軍陸軍第八鎮兵變,引爆武昌起義,全國各地紛紛響應,不少省份先後宣布獨立,清廷統治搖搖欲墜。當時,北洋軍是清政府唯一可以抵抗起義的力量,而能駕馭北洋軍的只有袁世凱。10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派其南下壓制起義,而前往鎮壓起義的軍隊包括北洋軍第一鎮、第四鎮、第五鎮,這已是北洋軍絕大部分的主力了。

同年10月29日,直隸灤州爆發張紹曾所部的「兵諫」,而山西的閻錫山領導民軍起義後也宣布獨立。兵諫和晉省「獨立」給清廷造成極大威脅,清廷急忙派北洋新軍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率部赴山西鎮壓。

1911年10月31日,吳祿貞率部到達石家莊,隨即派人與山西革命軍秘密聯絡。11月4日13時,吳祿貞抵達山西娘子關,受到閻錫山親自迎接。

吳祿貞說,山西的獨立使京畿震動,如果我們聯合起來會師北京,是一定可以成功的。他又說:「閻都督是山西的主人,我是替你帶兵的。」這些話讓閻錫山非常感動,他表態「我們擁護吳公祿貞做燕晉聯軍大都督」。就這樣,吳祿貞被推舉為燕晉聯軍大都督,閻錫山為燕晉聯軍副都督。

1911年11月5日,吳祿貞由娘子關返回石家莊,在火車站扣留了清政府接濟袁世凱在湖北鎮壓革命的軍隊的一列軍火。這一舉動不僅使清政府慌了手腳,也使正坐鎮孝感準備督師進攻武昌的袁世凱大有芒刺在背之感。

1911年11月6日,晉軍先頭部隊在吳祿貞以「招撫歸順」為名的掩護下抵達石家莊。隨後,吳祿貞便在六鎮中級以上軍官會議上公開宣布了翌日起義的計劃,即「採取革命手段,明晨即直赴北京,並分發白布臂箍,使各纏手臂,以為符識,有不服者,即以軍法從事」。

不料,11月7日凌晨,吳祿貞的衛隊長馬步周(字惠田)率領一部分士兵闖入吳祿貞辦公室,即開槍掃射。吳祿貞因毫無準備,頓時倒在血泊之中,參謀長張世膺和副官長周維楨也同時遇害。

由於六鎮中革命黨人群龍無首,「士兵逃亡大半,秩序紊亂」,剛剛到達石家莊的山西民軍,當夜急忙退至獲鹿以西。直到次日天亮,山西民軍才返回車站,將原來截留的軍火和吳祿貞的遺體一併裝運列車,急急忙忙撤回太原。

1911年11月9日,清政府派員到石家莊接掌了北洋軍第六鎮軍權

究竟誰是刺殺吳祿貞的幕後指使人?真相至今撲朔迷離。再加上兇手還殘忍地割下吳祿貞的首級,至今下落不明,故而成為名副其實的雙重無頭案

到目前為止,此案存有多種說法。史學界多數人依據此案導致的結果對誰最有利來推斷兇手,傾向於清政府和袁世凱為最終主使。雖然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是誰直接指使了此次暗殺,但是,袁世凱培植的私人武裝在此次事變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當然,也不排除是由六鎮反動軍官們在沒有得到外部指使的情況下,共同發動的旨在反對吳祿貞舉兵計劃的一場突發兵變

儘管這一壯舉時間短暫且計劃失敗,使得赴武昌「平亂」的北洋軍主力的後路得以保全,最終使袁世凱劫奪了勝利果實,徹底改變了辛亥革命的格局。但是,吳祿貞在石家莊組織發動燕晉聯軍攻打北京的計劃,直接推動了直隸和山西革命形勢的發展。

1912年3月7日,孫中山頒布《大總統撫恤吳、張、周三烈士令》(吳、張、周指吳祿貞、張世膺、周維楨),內容如下: 「吳、張、周三氏,當義師甫起之日,即陰圖大舉,絕彼南下之援,以張北伐之勢,事機甫熟,遽斃凶刃,疊被重傷,身首異處。死事至慘,而撫恤之典,尚爾缺如。該部所稱,實屬深明大體,應准如所請,風示天下。此令!」

■來源/《北京晚報》《文摘報》

■編輯/張永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