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迎春節,新年到底「新」在哪兒?

hi威海客戶端 發佈 2020-01-06T08:18:27+00:00

春節,是萬家團圓的日子,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進入臘月,春節離我們也就越來越近了,那些跟年味有關的小事,一件件被提上日程,寫對聯、辦年貨、貼窗花、掛燈籠……但時代的發展,也為春節習俗提出了新的要求,那新年到底「新」在哪裡呢?

春節,是萬家團圓的日子,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

進入臘月,春節離我們也就越來越近了,那些跟年味有關的小事,一件件被提上日程,寫對聯、辦年貨、貼窗花、掛燈籠……

但時代的發展,也為春節習俗提出了新的要求,那新年到底「新」在哪裡呢?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燃放煙花爆竹是中國的傳統年俗,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承載著很多人記憶中的年味。

一聲久違的鞭炮轟鳴,在增添年味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

放爆竹是中國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那是古代人守護平安的一種方式。

而在國家強大和文化自信的今天,我們的安全感不再是來自驅神辟邪的一卷鞭炮,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摒棄與之相違背的習俗,不斷地改進和融合新的時代元素,尋找新的表達方式。

不僅如此,要知道以前春節燃放鞭炮,主要基於當時的農耕文化,地廣人稀,人多居住在平房,有足夠空曠的場地可以用來放鞭炮,而現如今城市人口密集、樓群密集、車輛擁擠,往往是星星之火,就能順勢引燃大片區域,傷亡損失慘重。

新春佳節,原本是闔家歡樂的時刻,而每年春節醫院急診室里,有多少因燃放鞭炮而受傷的患者,為了圖個熱鬧付出了血的代價,化歡喜為悲傷,就違背了最初的心意。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鞭炮點燃的不僅僅是缺失的年味,更是一個未知的隱患。從幾歲的小朋友,到幾十歲的成年人,鞭炮發生意外的時候往往無一倖免,只有零燃放,才能零傷情。

近年來,春節禁鞭的呼聲越來越高,威海市也積極響應,連續幾年啟動「全市禁鞭令」,更有「警燈閃爍」工程,加強巡邏防範,共度「無鞭、無煙、無險」春節,共守新春佳節的碧海藍天,共護萬家燈火的喜樂平安。

在過去,每每除夕之夜,鞭炮聲聲滾過大地,第二天煙霧繚繞久久不散,大規模燃放煙花爆竹,可以讓PM2.5數據在短短几小時內成倍數爆增。

留住了年味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而守護藍天的行動卻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把「污染防治」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環保問題也變成了每個人都關注的命題,政府積極轉變思路,積極倡導新風尚,百姓自發覺醒,還春節一片藍天。

我們不僅要守歲,更要守住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春節,也是祭奠先祖、慎終追遠的日子。

昔日矮矮墳頭的絲絲青煙,焚火點燃思念,而如今一束鮮花也能寄託歲月里的想念,一壺酒、一縷香也能祭奠過往的追思,時代的變遷,我們換一種方式同樣可以祭奠。

一顆火種,可以為你點燃心中的哀思,但同樣可以順勢乘風蔓延,變成漫天大火吞噬一座座青山。一顆小樹長大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而毀掉這片城市的綠肺可能只在你疏忽的一瞬間。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拋撒冥幣、焚燒冥紙等低俗祭祀方式,早已經與現代文明和生態建設格格不入,移風易俗、文明祭祀在當下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清醒地意識問題的所在,積極破舊立新,大膽挑戰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傳統習俗,積極倡導文明新風尚,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文明觀,尤其是年輕人,更應該成為移風易俗的排頭兵和領頭羊,用科學、健康和文明的行為去表達哀思,給傳統文化注入文明的表達。

祭祀最重要的是心境的傳達,掃去一方塵埃,擦亮一張照片,放上一束鮮花,說一段追思故人的心裡話,便可達到追遠思古的目的。

而追遠思古最重要的是追憶逝者先祖的精神品質,繼承他們努力拚搏、勤儉治家的優良作風,或發揚他們樂善好施、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或堅守他們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追憶中汲取前行的動力和拼搏的源泉,這才是祭祀最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時代的車輪不會停滯不前,社會的發展也為文明風尚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和準則,新的一年就應該有「新」的樣子,這種「新」是文明新風尚意識的覺醒和行動的落實,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傳統習俗在文明軌道上有序前行。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