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恩鄭爽自曝童年創傷: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渴望愛

知子花家庭教育 發佈 2020-01-06T08:56:13+00:00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成年人當下所面臨的生理和心理問題,大多源自於我們的童年。前段時間,在《女兒們的戀愛》中,40歲的陳喬恩自曝自己是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這是她談戀愛很大的阻擾,甚至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挑人家。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成年人當下所面臨的生理和心理問題,大多源自於我們的童年。


前段時間,在《女兒們的戀愛》中,40歲的陳喬恩自曝自己是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這是她談戀愛很大的阻擾,甚至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挑人家。



原來,童年的經歷給她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陳喬恩曾在某綜藝中談到:她小的時候,媽媽對她很兇,很嚴厲,常常打她,因此陳喬恩「常常覺得恐慌」。



在節目訪談中,當陳喬恩說這些話的時候,還不由自主地扭頭往後看,確定媽媽在不在,一臉惶恐。


童年沒有安全感,導致成年後的陳喬恩依然擔驚受怕,甚至不敢相信、體驗愛情的美好。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有安全感,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


對孩子而言,安全感幾乎接近幸福感。父母的情緒、家庭的環境都決定著孩子是否有安全感,決定著孩子一生的幸福。


夫妻關係的不和

奪走了孩子的安全感

不知你們發現沒有,在生活中,那些出身於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的孩子,性格大多都是樂觀積極、熱愛生活的;而那些出身於夫妻爭吵、家庭冷漠的孩子,性格往往多自卑孤僻或暴力極端。


央視紀錄片《鏡子》,講述了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陷入困境,父母無奈將孩子送入特殊學校「改造」的故事。


然而,《鏡子》照見的,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就像節目中孩子說的:「我只是你們的一面鏡子,照出了你們的樣子」。


其中,有一個孩子叫澤清,其父母都是本科畢業,都有體面的工作,爺爺奶奶是大學退休教授。但是,這個高學歷有文化的家庭,卻並不會經營幸福和諧的家庭生活。


據澤清回憶:小時候,滿腦子都是父母的爭吵,相互之間挑剔、抱怨、指責。媽媽的聲音特別大,特別刺耳,讓他對家很厭煩,想要逃離。

但他是無力改變家庭環境的,只有到虛擬的網絡世界尋找安全感和成就感。澤清媽媽講,上完初一,澤清的生活就是黑白顛倒地上網、下軍旗、睡覺。對媽媽的關心,他常常報之以大打出手。

孩子的種種「白眼狼」行為,其實是他們內心極不安全的信號傳達。充滿爭吵聲和打罵聲的家庭氛圍,會對孩子產生壓抑和排斥之感,從而產生自卑、恐懼、懷疑等負面情緒,給孩子留下一生的陰影。


當然,要說夫妻之間沒有矛盾是不可能的,但是聰明的父母,不會當著孩子的面爆發,至少做個合格的演技派,不會讓孩子直面你們的矛盾。


在家庭關係中,第一順位的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其次才是親子關係。只有夫妻之間相互包容、理解、尊重,信任,才能共同維繫家庭的溫馨幸福,讓孩子有妥妥的安全感。


所以,父母是家庭這棵大樹的「根」,孩子是「果」。「果」出了問題,應該到「根」上去找原因。


父母的高期望和嚴要求

掏空了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的「不安全感」並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性格問題,大部分是後天造成的。


當紅流量小花鄭爽也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代表,她的小時候,不像同齡的孩子,有一個鬆散愉快的童年。


父母對她進行軍事化管理,小小年紀就要往返各類興趣愛好班,要強的她表現優異,學有所成。四歲開始登台表演,十二歲獨自一人前往成都學藝,十六歲成為07級北影表演系本科班年齡最小的學生。



看似一切順風順水、風光無限,但這背後有看不見的心酸。


她在外求藝的時候,受了委屈也不敢告訴父母,生怕父母擔心,只能自己一個人默默死扛,從小看似獨立自強,實則內心無比脆弱。



這也跟她從小的成長經歷有關,鄭爽從小被安排學表演,只是為了實現她媽媽的夢想。然而,當父母只看重成績,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時,只會讓孩子內心匱乏,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都是自卑的。回想鄭爽在愛情中曾怕配不上張瀚去整容,多次戀愛以失敗告終;在事業中怕沒有人喜歡自己,時刻注意外貌和保持體重等表現就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



孩子的安全感,最初來源於父母。因為父母的高期望和她從小的經歷,也給她留下了敏感,自我評價低,容易情緒失控,動不動就哭,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情,很難跟人愉快相處的性格。


韓寒在《一座城池》一書中說:內心的安定才是安全感的來源。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會表現出特別粘人、膽小、怕黑、愛哭、敏感、情緒不穩定、害怕陌生人、不敢相信他人等行為。

無論是陳喬恩還是鄭爽,她們本來就滿身光芒,卻一次次被所謂的安全感打倒,越渴望被愛,越不敢被愛。


如何搭建孩子安全感?

說起安全感,是個比較抽象的東西,很多父母明白其重要性,但卻苦於不知如何給,往往以錯誤的方式,督促孩子成長,其結果也只能是南轅北轍,達不到目標。


其實,做法很簡單,關鍵在於用心領悟和實踐。


  • 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學會表達愛,多鼓勵並擁抱孩子。

陪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而平時多抱抱孩子,親親孩子。這是最簡單的陪伴,也是給孩子安全感最簡單的方式。

言語表達——

當孩子做事有膽怯、退縮之心時,鼓勵孩子:「我發現,你是可以的,你能行,你可以做到你想做的任何事。」

當孩子發脾氣時,告訴孩子:「這個環境是安全的,你是自由的,你發脾氣是被允許的,是可以的。你就好好跟你的情緒呆一會兒吧。」

肢體表達——


光有話語還不夠,父母還要多用肢體語言陪伴孩子。在溝通中,單純的語言交流只占溝通效果的百分之七,而肢體語言卻占到百分之三十八。所以,不時抱抱孩子,或握握孩子的手,或摸摸孩子的頭,會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


父母學會表達愛,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自在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發脾氣的孩子會漸漸靜下心來,變得篤定從容,更有向上的力量。


  • 放下評判和道理,用心傾聽並及時、積極地回應孩子。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而一切愛的前提是要學會接納。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建議家長先傾聽,再回應,幫助孩子搭建基礎的安全感。

先傾聽——


孩子由小到大,難免會犯錯誤,這時建議家長不要急著發火,先把自己所有的評判和想講的道理都放到一邊去,讓自己處在一種良好的狀態中,用心傾聽孩子的話。


在傾聽的過程中,要用眼睛看著孩子,帶著慈愛和信任,讓孩子更放鬆。可以用一些簡短的語氣詞或詢問語,引導孩子繼續說下去。如:「哦,是嗎?原來這樣,還有呢?繼續......」


再回應——


當孩子表達完自己的情緒後,家長可以向孩子表示:「原來是這樣,我理解你的情緒,如果你覺得哭會好一點,就哭出來吧,一會我們再去解決問題。」

父母及時地回應,會讓孩子會覺得很安心和穩定,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關注、被信任、被尊重時,他才願意說出真實的感受,展現真實的自我,並且發自內心覺得踏實,他的煩惱和壓力也隨之被化解。


盧梭認為,如果孩子的歡樂童年是在哭泣、懲罰、恐嚇、奴役中度過的,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會成為父母的犧牲品。要促進他們嬉戲、快樂,培養他們美好的本能,為什麼要剝奪這些極其珍貴的財富?

真正的富養,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


而擁有安全感的孩子,心中才能充滿自信和陽光,淡定而超然,會愛自己,更會愛別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