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迎來早期篩查新方法,血漿可提取腫瘤細胞留下的「指紋」

行行查 發佈 2020-01-06T13:08:43+00:00

中國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只需抽取幾毫升血液就可對結直腸癌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新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中國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只需抽取幾毫升血液就可對結直腸癌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新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團隊收集了801例結直腸癌患者和1021例正常對照者血漿提取的循環腫瘤DNA(ctDNA),從中篩選出9個可用於診斷結直腸癌的甲基化標誌物,以及5個可用於預測結直腸癌預後的甲基化標誌物。

循環腫瘤DNA是腫瘤細胞釋放到循環系統中的基因組小片段,是一種特徵性的腫瘤生物標記物,就像是腫瘤細胞留下的「指紋」。這項研究顯示,基於循環腫瘤DNA甲基化標誌物的結直腸癌診斷模型的準確率達到96%,而目前臨床常用的結直腸癌血清標誌物癌胚抗原CEA的準確率只有67%。另外,新的預後模型對患者生存預測的準確性也明顯高於目前臨床常用的預後指標,這意味著醫生可以據此對不同的結直腸癌患者進行更為個體化的精準治療。

行行查,行業研究資料庫 www.hanghangcha.com

結直腸癌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統稱,指的是發生於結腸或直腸粘膜上皮的惡性腫瘤,由於二者的發病機理、診療原則相似,醫學上往往將其合併統稱為結直腸癌。結直腸癌是較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在世界範圍內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於前五位,僅2018年新發病人數達到近200萬,而致死人數將近90萬人。近幾年國內結直腸癌新發病數呈增長趨勢,2014年到2018年,結直腸癌的發病患者從37.6萬增長至42.7萬人,年複合增長率為3.2%。預計到2023年,中國的結直腸癌的新發病例數將增長到49.5萬,並在2030年進一步增長至60萬人。

目前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放化療及藥物靶向治療。2004年首個靶向藥物單克隆抗體——貝伐單抗(Bevacizumab),能夠抑制新血管形成而抑制癌細胞生長,獲得美國FDA批准以應用於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治療。近些年中,陸續出現了許多靶向藥物用於晚期結直腸癌治療,其中包括抑制EGFR受體活性抗體:西妥昔單抗(Cetuximab),帕尼單抗(Panitumumab);抑制VEGF受體活性抗體:雷莫蘆單抗、阿柏西普等;以及小分子絡氨酸激酶抑制劑瑞戈非尼(Regorafenib)等。這些靶向藥物在臨床上的推廣,使得晚期結直腸癌生存期從15個月顯著提高到30個月,並且毒副作用相較於化療要小很多。

抗體藥物主要應用於晚期或轉移性結直腸癌,其中RAS和BRAF野生型的結直腸癌適用西妥昔單抗或者貝伐珠單抗,而RAS或BRAF突變型患者對抗EGFR單抗的治療反應較差,只適用抗VEGF的貝伐珠單抗,另外抗PD-1/L1類單抗在該適應症也有臨床布局。由於我國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在此假設需採取全身治療的患者占比為30%,按照10萬元/人/年測算,則該適用抗體藥的結直腸癌適應症的空間為120億元。

行行查,行業研究資料庫 www.hanghangcha.com

手機訪問「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


查詢行業研究資料庫請點擊「了解更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