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中的管理定律和業績定律

員工管理商學院 發佈 2020-01-06T13:32:36+00:00

一、管 理 定 律定律1成功的企業,營銷一定是簡單的,管理一定是複雜的寶潔、可口可樂這些成功企業的營銷模式早已經被研究透了,但誰能學得了?任何營銷方式,只要付諸實施就沒有秘密。為什麼研究透了寶潔和可口可樂而學不了他們?因為無法學習支撐這些企業運作的管理體系。

一、管 理 定 律

定律1

成功的企業,營銷一定是簡單的,管理一定是複雜的

寶潔、可口可樂這些成功企業的營銷模式早已經被研究透了,但誰能學得了?任何營銷方式,只要付諸實施就沒有秘密。

為什麼研究透了寶潔和可口可樂而學不了他們?因為無法學習支撐這些企業運作的管理體系。即使去「臥底」仍然學不會,因為每個部門每個人都被模塊化,每個人都只是局部,都只能看到冰山之一角。學不了他們的管理體系,就無法模仿他們的營銷方式。

營銷總要與經銷商、消費者見面,企業不能把客戶想得太複雜,因此,營銷一定不能太複雜,要讓普通人很容易明白。

營銷管理要面對普通員工,因此,面向普通員工的部分一定要簡單。但是管理體系是面對嚴格挑選、訓練有素的人員,一定是相對複雜的。

定律2

中國營銷最大的成本是由於管理和監督不到位所產生的資源浪費

世界上最難管的是中國人,中國人最難管的是業務員。因為中國人最聰明,所以中國業務員最善於鑽空子,鑽漏洞。因為中國商業化的時間短,所以中國業務員缺乏最基本的職業素養,缺乏自律。

中國人不缺智慧,不缺點子,不缺營銷策略,最缺的是管理,尤以營銷管理為甚。

由於監督不到位,中國業務員的工作效率極其低下。由於監督不到位,費用被大量浪費。

由於監督不到位,市場秩序極度混亂。營銷管理的首要任務是保證公司政策的有效貫徹執行。

因此,保證企業政策的有效貫徹執行比發揮業務員的個人積極性更重要。聽話但能力差一點的業務員,比能力強但不聽話的業務員,對企業更有價值。

在中國,遙控基本相當於沒有控制。中國營銷管理,必須解決變遙控為現場控制的問題。對業務員的現場控制,就是把管理現場從總部推進市場前沿,把生產管理的方法應用到營銷管理中。

定律3

營銷管理的精髓是「該說的要說到,說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見到」

「該說的要說到」,它的基本涵義是指營銷管理必須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對營銷管理的對象、管理內容、管理程序都必須以文件和制度的形式予以規範,避免營銷管理過程中的隨意性,實行「法治」而不是「人治」。

「說到的要做到」指的是,凡是制度化的內容,都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企業管理最可怕的不是沒有制度,而是制度沒有權威性。有制度而不能有效執行有制度不執行,比沒有制度對企業管理的危害更大。

「做到的要見到」的涵義是指:凡是已經發生的營銷行為都必須留下記錄,沒有記錄就等於沒有發生。

定律4

實行收支兩條線,把銷售分支機構作為費用中心管理,是確保營銷管理不失控的基本措施

在的財務監控體系還不夠完善,營銷人的整體職業素養還不高的條件下,把銷售分支作為利潤中心管理的結果通常是災難性的。不少企業已經以慘痛的代價為此作了註解。

在中國目前的條件下,一定要對銷售分支機構實行收支兩條線,嚴禁坐收坐支,資金獨立循環的現象發生。

定律5

營銷管理,過程重於結果

營銷管理重在過程,控制了過程就控制了結果。結果只能由過程產生,什麼樣的過程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營銷管理中最可怕的現象是「黑箱操作」和「過程管理不透明」,並因此而導致過程管理失控,過程管理失控最終必然表現為結果失控。

對營銷人員的過程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控制到「每個營銷人員每天的每件事」。

對經銷商的過程管理,其基本要求是管理到「每件產品以什麼價格流向哪個市場」。對業務員的過程管理就是「管到每個人每天的每一件事」。

定律6

老總總是最後知道壞消息

營銷問題只要反應到老總那裡,那一定很嚴重了。因為老總總是最後知道壞消息。

一線人員通常是最早知道壞消息的人,即使他想把問題反饋給上司,卻不一定能解釋清楚。

當壞消息出現時,部下總是傾向於自己解決,然後向老闆「邀功」,而部下自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能正是壞消息惡化的過程。

有句古話,紙是包不住火的,但部下總是心存僥倖,只有等到紙真的已經包不住火的時候,才會讓問題曝露。

對於身居高位的老闆們來說,壞消息必須「過五關,斬六將」才能傳到老闆們耳朵里。對於那些好大喜功的老闆們來說,壞消息可能永遠也傳不到他耳朵里。部下們平時可能有諸多矛盾,但在向老闆掩蓋問題時,可能達成驚人的一致。

一些企業的老闆剛出辦公室,那些外派大員就已經從秘書們的電話中知道了老闆的動向,趕緊調動一切力量準備老闆的視察。市場工作已經退居次要地位,讓老闆滿意是第一位的。這樣的視察同樣不可能發現問題,只會掩蓋問題。

一些企業的老闆每次考察市場時,區域經理早已租好「大奔」迎接,一行幾十人簇擁著「視察」市場,簡直象政府大員視察工作。

在層級化的管理體系中,層層匯報可能意味著層層掩蓋問題,至少會對壞消息進行適合自己需要的「修正」。有一個營銷老總乾脆在營銷大會上說,所有營銷人員都不得繞過我直接向老闆匯報。當某個人「壟斷」了老闆的信息源時,企業就永遠沒有壞消息,只有災難。

本土企業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管理模式,更是無法防微杜漸。只有當壞消息惡化到無法掩蓋時,才被迫傳到老闆那裡。

記得微軟的一位老總曾經說過,微軟的信息化管理體系是這樣一個體制:管理上有層級,但信息的傳遞沒有層次。壞消息只要到達信息平台,幾乎所有層級的管理者都能夠同時知道這個消息。

娃哈哈的宗慶後每年有200多天泡在市場上,這種微服私訪的調研打消了基層經理掩蓋壞消息的一切念頭。何況娃哈還設立了「市場督察」這樣一個獨特的崗位,更是讓老闆獲得了多種信息反映渠道,避免了信息的「壟斷」。

優秀企業總是避免業務員跑單幫或包干,而是採取專業分工合作的方式,這樣不僅有利於人員的專業化,更有利於曝露問題。很多老闆視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的問題或矛盾為不正常現象,其實,掩蓋問題或矛盾才是更不正常的現象。曝露問題或矛盾至少為解決矛盾提供了指引,而掩蓋矛盾通常只會導致矛盾的惡化。

重視過程管理更是能夠讓壞消息剛露出苗頭時就採取措施。結果管理通常只能達到「亡羊補牢」的效果。海爾的「三E管理」要求「管到每個人(Everyone)每天(everyday)的每件事(everything),這更是一個讓壞消息無法藏身的體制。

定律7

營銷成功通常源於策略的成功,營銷失敗通常源於管理的失敗

在企業創業的初級階段,專業抵不過聰明。因此,創業成功者通常並非受過良好專業薰陶的專業人士,而是悟性很好的人。

當創業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後,創業者通常要聘請專業人士做職業經理人。因為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後,聰明抵不過專業。

營銷的初級階段是技巧與謀略,技巧與謀略靠的是聰明與悟性。營銷的高級階段是管理,管理靠的是專業。熱衷於策劃的企業,通常是初級階段的企業。策劃也許能改變企業的現狀,但無法改變企業的命運。一個創意、一個點子、一項營銷策略可能足於支撐企業脫穎而出,但是,要鞏固營銷成果則需要高效的營銷管理。

管理能力決定企業的終極規模。規模擴大一倍,管理複雜程度增加兩倍。能管多少人就能做多大的企業。很多企業不是不能做大,而是不敢做大。缺乏管理能力,規模暫時做大了還得滑下來。


二、業 績 定 律

定律1

績效考核就是業務員的行為導向,企業想讓業務員做什麼,就考核什麼

一位老總曾經問我:「績效考核應該考什麼?是根據銷量分配收入,還是根據鋪貨率分配收入?」我回答:「薪酬是一種導向,你想讓業務員做什麼,就考核什麼?」其道理就如同「缺什麼就補什麼」一樣。

如果要求業務員做的事,業務員沒有做或做得不好,最好不要怪罪業務員,那一定是績效考核出了問題。績效考核實際上已經了告訴業務員「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凡是所有人都已經做到的事就不要考核,如果企業還在考勤打卡那一定是有人遲到早退。凡是公司希望業務員做而大家都做得不好的,則要加強考核。比如,以前業務員習慣於做通路市場,現在要求加大力度做終端市場,則可以加大對終端考核的力度。公司希望推廣新產品,則可以加大新產品在考核中的比重。

定律2

銷量不一定是業績,業務員個人對銷量的貢獻才是真正的業績

兩名業務員的銷量同為500萬元,他們的業績相同嗎?不一定。因為銷量主要由三方面構成:總銷量=歷史積累+當期個人貢獻+公司的資源投入=存量+增量。歷史積累(即存量)是「前人栽樹」的結果,公司資源投入產生的銷量雖然是增量,但與業務員的關聯度不大,只有當期個人貢獻才是業務員的真實業績。

以總銷量為導向的考核實際上是「鼓勵」業務員通過對領導「攻關」分配到銷量大的好市場,也「鼓勵」業務員向公司要政策,因為政策越大銷量越大,業務員的收入就越多。

定律3

以銷量為導向的考核會使業務員成為管理者的「博弈對手」,以利潤為導向的考核才使業務員與管理「一條心」

兩名業務員的銷量同為500萬元,一名全部是高檔產品,一名全部是低檔產品,他們的業績相同嗎?

業務員們之所以那麼熱衷於於花錢搞促銷、做廣告,是因為這樣對他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業務員的收入主要來源於銷量,費用通常只是控制指標,與收入分配關聯度不大。

在規模經濟時代,銷量就意味著利潤,利潤是隱藏在銷量背後的一個指標。因此,企業追求的是利潤,但考核的卻是銷量,兩者毫不矛盾。

現在是「微利時代」,毛利逐步降低,費用卻有加大,有銷量無利潤成為常見現象,傳統收入分配方式受到挑戰,費用侵蝕利潤現象非常突出。為什麼會發生費用侵蝕利潤的現象呢?因為營銷系統只有人對銷量負責,沒有人對利潤負責。

企業以贏利為終極目標,那麼誰應該對利潤負責?在傳統營銷體系里,只有總經理對利潤負責,就連營銷總監都與利潤無關,很多企業從來就沒有把利潤作為營銷總監的考核指標,區域經理和業務員離利潤目標就更遠了。

企業贏利是每個業務員贏利貢獻的總和,只有營銷系統的每個人都對贏利負責,企業才有贏利。在傳統以銷量為主的分配體系之下,每個人可能都有濫用費用以增加銷量的無限衝動。為了上量,不惜過度促銷,過度做廣告。

以贏利貢獻為基礎的考核就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贏利貢獻=產品毛利€€營銷費用

贏利貢獻指標既可以用於營銷系統的考核,也可以用於區域經理和業務員的考核。

可能還有人質疑:為何不考核費用而要考核贏利貢獻呢?因為費用是一把雙刃劍,費用的增加既能夠提升銷量而貢獻利潤,也可能因為費用過度使用而侵蝕利潤。同時,考核贏利貢獻還可以讓業務員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多銷高利潤產品,有利於產品的升級換代。

每個人都是天生的經濟學家,每個人的行為都隱含著經濟判斷。與其讓老總們嚴把費用關,最終讓業務員找到完不成任務的藉口,不如把平衡投入(費用)和產出(銷量、利潤)的判斷權有限地交給業務員。只要以贏利導向作為對營銷系統的考核價值取向,每個人都會主動約束自己過度使用營銷費用的衝動。

定律4

以結果為導向、以激勵為主的績效考核看似有效、公平、合理,卻是企業做不大的重要原因

過去的考核都是建立在「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理念基礎之上的,適用於「跑單幫」的業務員,當貓組成團隊抓老鼠時就不適用了。

專業分工時代,需要對貓抓老鼠的過程進行精細分解,每隻貓只管少數幾個抓鼠工序或流程,小組中有的貓負責追趕老鼠,有的負責包抄,有的負責外圍巡邏,防止老鼠從包圍圈中逃跑。這樣會使每隻貓在這些工序上更加專業、熟練。只要貓成功完成了這些工序或流程,哪怕最終沒有抓住老鼠,也應該獎勵這隻貓。這就是過程導向的績效考核。

「跑單幫」的最大好處是管理簡單,每隻貓老是單獨抓老鼠,論鼠行賞;專業分工的最大問題是管理複雜,只有在把所有貓都協調起來才能抓住老鼠,已經無法論鼠行賞。

由此看來,如何獎勵沒有抓住老鼠的貓,尤如績效考核領域的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就是從結果導向的管理到過程導向的管理。

定律5

目標管理不是指標分解,目標管理是工作分解

管理者心中要有「兩個目標」,一個是「銷量目標」,另一個是「工作目標」,而且「工作目標」比「銷量目標」更重要。

沒有完成「銷量目標」,月度考核過不了關,「帽子」(職務)和「票子」(收入)要受影響;沒有完成「工作目標」,不得不每月「沖銷量」,職務升遷要受影響。

「工作目標」是改善市場基礎、持續提升銷量的工作,包括新市場開發、新產品推廣、市場重心下移、二級經銷商和終端客戶的開發、終端推廣等。「工作目標」雖然很重要,但現實中卻經常被更緊迫的「銷量目標」沖淡了,甚至被忘卻。

在市場基礎工作沒有改善的情況下,為了完成「銷量目標」,業務員不得不頻繁使用促銷、降價等手段。因此,一線管理者應該著眼於通過「工作目標」的完成,進而完成「銷量目標」。

管理者要根據「工作目標」而不是「銷量目標」安排業務員的工作。比如,安排給業務員的任務應該是「幫助經銷商開發10個二級商」、「幫助經銷商開發30個終端商」、「協助經銷商推廣新產品」等,這些才是工作目標,完成了這些工作目標,銷量目標自然主完成了。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繫做刪除處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