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之路的分岔口,你該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

中外管理雜誌 發佈 2020-01-06T13:35:40+00:00

無論是選擇技術還是管理路線,都是一種自我修煉,途徑不同而已。作者:格總來源:格總在人間(ID:I-Gargamel)「我該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呢?」這個問題,在我公號後台出現的頻率特別高。我高中分在理科班,大學就讀理工科學校,學的也是非常「硬」的通信專業,畢業去了華為公司。

無論是選擇技術還是管理路線,都是一種自我修煉,途徑不同而已。

作者:格總

來源:格總在人間(ID:I-Gargamel)

「我該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呢?」

這個問題,在我公號後台出現的頻率特別高。

我高中分在理科班,大學就讀理工科學校,學的也是非常「硬」的通信專業,畢業去了華為公司。

本來吧,這樣的理工科出身,不出意外應該成為人家常說的技術男,偏偏我進入職場,慢慢做到管理崗位,也有好些年頭了。

所以,對這個問題特別有感慨。

是啊,都說我們的人生,其實就由那麼有限的幾個選擇來決定,走到職場的分岔口,誰不在意自己的選擇是對是錯呢?

今天,就多和你聊一聊,所謂的技術路線和管理路線,究竟意味著什麼?你該如何選擇?

先聊聊技術路線吧。

很多年前,我還在華為海外市場。

有一次,一家歐洲的跨國運營商收購了當地一家私營電信公司。

歐洲人對技術確實很鑽,要求也很嚴格,新上任的CEO要求我們做一個技術交流,詳細介紹該國通信網絡。

公司很重視,派了一個老專家和一個助手來現場。

這在華為內部是慣常做法,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嘛,大家都懂。

作為項目負責人,我請他倆吃飯,專家矮矮個子,背個雙肩電腦包,背有點駝,說話慢條斯理細聲細氣,一副怎樣都行都無所謂的樣子。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比較佛系。

當時華為已經十萬多人了,我一問專家工號,才3000不到。

華為是有「工號文化」的,工號越小當然越有資格得瑟,可人家跟我這個幾萬號、進公司沒幾年的准新員工,還特別客氣。

坦白講,我對他技術能力是放心的,但英語溝通這個事兒,心裡還是打鼓,畢竟你技術再好,如果口語結結巴巴,溝通不順暢那也是白瞎。

專家很淡定,輕輕說,英語沒問題。

果然,那天的技術交流會,成了他一個人的舞台,從早上10點開始一直到下午5點。

自由交流環節,幾個歐洲人圍著他嘰嘰喳喳個不停,從網絡聊到專利、標準,還有技術演進那些幾十年前的老黃曆。

我和兩個銷售還有當地客戶,都覺得索然無味,反正聽不懂,就走出會議室去抽菸。

最後的效果,自然是客戶滿意,我們滿意,總部也滿意,大家都滿意。

今天,我們討論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我就想起了這件往事。

這位專家的工作很辛苦,雖然他是技術大牛,但對工作從來不掉以輕心。

為了這次交流,他在國內已經把交流內容,翻來覆去研究過了。

飛過來後,我和幾個同事輪番上陣,把幾個重要客戶的關注點挨個做了介紹,老專家光是正式的模擬宣講就有三遍,好幾個晚上整到凌晨一兩點。

當然,在華為沒有人不辛苦,但是你要問,他的工作開不開心?

專家親口告訴我,他是真的開心。

在華為,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技術專家,在某個領域有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的造詣。

從模擬通信、數字通信到今天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還有雲……華為經歷過不止一次技術變革、行業周期。

這讓這些專家們,對行業歷史、技術演進的理解,像自己的掌紋一樣瞭然於胸。

再加上一路的國際化征程,他們的英語除了口音依然很重,早就已經當作工作語言在使用。

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技術的痴迷。

這個,有點像武俠小說里那些視武功如命的頂尖高手。

高手們一心一意想奪得武功秘籍,固然是為了稱霸武林,更多的還是因為,單純就是喜歡。

這些專家也是,技術就是他們的孩子,是看著一天天長大的。

他們生活很平淡,有些小愛好,跑步啊,釣魚啊,看看書聽聽音樂啊,跟普通人沒啥區別。

但更多時候,他們坐在電腦前,呆在實驗室,一呆就是一整天。

996,007是常態,對了,華為內部還有一個說法,叫做「封閉開發」,重大緊急的項目來了,幾十天吃住在公司,連家都不帶回的。

好了,現在你說,想走技術路線,這當然很好。

只是,你對技術有多痴迷呢?

當你全身心投入鑽研,能感受到那種發自內心的渴望嗎?

當你聽說哪裡有新技術新產品,心裡會湧起那種孩子般的好奇嗎?

當你把手頭的活兒一點點打磨,能感覺到那種和上帝交流、臻於至美的愉悅嗎?

搞技術,說到底是自己和上帝的對話,你要足夠敏感,足夠細膩。

你的樂趣,來自對打磨產品這個事本身的熱愛,來自你的創造力有地方安放。

這麼來看,做技術的,確實不太需要考慮別人心裡的想法。

「我跟上帝的對話,你們凡人怎麼會懂?」

這也是為什麼,做技術的人常給別人留下「低情商」的印象。

我倒是覺得,不是他們低情商,而是人家覺得,和人的溝通根本不重要。

所以,想跟搞技術的人溝通,你就得學會使用人家的交流方式,你來容忍他,讓他發揮他的天賦和才能。

就像人家評價《鐵達尼號》、《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說他「是那種懂得如何與穿白大褂的人(技術專家)交流的人」。

你看,一不小心,我就說到管理了。

因為溝通交流,就是管理的核心能力之一。

好,現在我們聊聊管理路線。

先講講,我是怎麼從一個理工男,慢慢(墮落)成長為管理者的呢?

這其實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我在之前文章里提到過很多次,高中時我是學霸,進了大學發現,自己是個學渣。

真的,像北理工這樣的學校,對玩技術玩得不好的人,一點都不友好。(外界的說法叫做,「學風正」)

大學四年,我拼死拼活上自習,才終於拿滿學分畢業,因為找不到好工作,逼著自己考研。

考研的苦有多酸爽,考過的都知道,但我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啊,最後居然考上。

但我知道,事情並不對勁,於是本科畢業那個暑假,去中關村做了2個月的櫃檯銷售,體驗真實社會。

然後開始讀研,比起本科,讀研更辛苦。

研究生課程有一門數學課,叫做《應用泛函分析》,這門課是幹什麼的呢?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

「它是研究拓撲線性空間到拓撲線性空間之間,滿足各種拓撲和代數條件的映射的分支學科,運用幾何學、代數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分析學的課題,可看作無限維的分析學。」

你看不懂了吧?看不懂就對了。

可是我不光要看懂,還要學,還要考試,而且還得及格。

當我憑著幾乎是把複習題背下來的方式,終於拿到60分,涉險過關時,聽說隔壁有人考了100分,還是提前交的卷!

這就是傳說中的,「考100分不是因為只會100分,而是因為卷子上只有100分的題」。

卷子就算有1000分的題,人家也能拿滿啊!

在那一刻,我的心在滴血。

我愛技術,但技術不愛我,就像單戀了十多年的女孩子,最後人家跟你說,你是個好人,但咱倆不適合。

作為一個從小對自然科學頂禮膜拜的小朋友,我終於終於,對自己走「技術路線」徹底死了心。

也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一天又一天找人喝酒,跟同學,跟導師,跟師兄師姐們,一晚又一晚孤獨地痛苦思考,自己何去何從。

研究生最後一年,我一邊準備畢業答辯,一邊找了一大堆有關銷售、管理類的書來學,下了一大堆課件和視頻來看。

我還一本書一本書地記筆記,哪怕沒有考試,也不用修學分。

在周圍一幫玩技術玩得夠嗨的同學中間,我是個異類,不敢也不好意思跟人說。(現在臉皮厚,敢說了,他們也在看我的公號,哈哈)

那個時候我就篤定,如果今後想混出個樣子來,只有「管理路線」這條路可以走。

然而,沒有誰會平白給你管理崗位,那麼,就從銷售開始吧。

最後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面試時,當大多數同學都只有學生會活動,可以聊一聊,我卻能拿出中關村那段實戰經歷,講得周邊人一愣一愣。

於是順利通過5輪面試,進入華為從銷售做起。

寫到這裡,我忍不住長長嘆一口氣,這些,真是太久以前的事了。

至於後來,我離開華為,到現在已經換了3個完全不相關的行業,在民企、國企都做過管理層,途中還創業了一把。

現在對於「管理路線」的理解,比起自己研究生時候,不知高出多少個段位。

但那個時候的我,已經在為今天做準備了,不是嗎?

來,現在我們聊聊所謂的「管理」,意味著什麼。

「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對管理有一個很精確的定義: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並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

這個說法有點拗口,但確實指出了搞管理和搞技術完全不同的一點:

管理,更多的是通過「激勵和組織人」來完成事情。相比起「事」,「人」才最豐富、最奇妙、最複雜。

管理最難的地方,就在這裡。管理的價值,也在這裡。

同樣一群人,放在你這兒可能是一盤散沙,換個人來管,秒變超能陸戰隊。

好,你決心要走管理路線是吧,那行,現在有一項任務和一群人擺在你面前,怎麼通過他們,去搞定這項任務?

首先,你得了解業務,也了解每一個成員,考慮工作怎麼安排,權力怎麼劃分,還有如何分錢。

你既要考慮他們的安全感,也要激發他們的潛力。

然後,還要考慮團隊培養、梯隊建設,怎麼才能有後勁。

長期來看,要逐漸形成良好的氛圍,和良性的價值觀,激勵團隊能打勝仗,更能打硬仗。

這就完了嗎?這才剛開始呢。

為了完成任務,你得學會去爭取內部資源,學會處理組織內部的協同問題,把零和遊戲玩成皆大歡喜。

你還得了解整個行業,學會制定戰略和尋找機會,而不是等著上頭給你安排任務。

你還要成為行業里的專家,注意我說的不是技術專家,而是懂行的「行家」,在同行中贏得影響力和話語權,引入外部資源。

如果組織足夠龐大,你還要留意自己每一個動作,都在牽一髮動全身。

……

所有這些,都非常難,非常非常難。

為什麼難,因為這裡的每一項任務,都需要極高的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

這個世界,最深的地方在哪裡?不是馬里亞納海溝,而是深不見底、溝壑遍布的人心。

這個世界最高的,也不是珠穆朗瑪峰。而是人的鬥志、情緒;是人的熱愛和偏執;是一個人明知道萬劫不復,依然頭也不回的決心。

你要思考,去琢磨一個人,一群人。

學會共情,學會站在對方立場去考慮。

同時,隱藏起自己的本性,跟各種各樣的人溝通,學會成為他們的朋友,教練,導師,去影響,去指導,去引領。

我曾經工作過的一家公司,有次出了安全事故,整整一個月,我都在做善後工作,跟好幾個部門的負責人和員工打交道。

那麼多人,我得一個個安撫,一個個打氣,簡直就是居委會大媽附體,整天心力交瘁。

沒辦法,承受各種各樣的委屈,快速修補內心,是管理者的基本功。

戴著鐐銬跳舞,是管理者的天職。

可是,依然依然沒有結束。

管理最難的,還是人格的撕裂。

先舉個例,就拿最常見的裁員來說吧。

你想想,一個善良的普通人,不得不手起刀落,裁掉跟自己朝夕相處的同事、親如兄弟姐妹一起打過硬仗的戰友,他會經受怎樣的內心煎熬。

我承受過。

那種滋味,真是一言難盡,裁過員的人都懂。

但沒有法子,想成為一個成熟的管理者,裁員是必經之路。

再比如,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管理者,都有一個天性: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自己的影響力搞得大大。

但這對組織來說,是噩夢。

作為一個職業的管理者,你必須克服這個天性,克服不了,你就會成為公司的癌細胞。

還有,隨著你位置越來越高,可以掌控的資源也越來越廣,面對的誘惑和威脅,也越來越大。

該怎麼辦?

你必須管理自己,讓天然的慾望和內心的恐懼,服從組織需要,要在人格上分開得清清楚楚。

要智慧,更要勇氣。

所以很多管理者,你發現,他越是成功,越是「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抑鬱的有,自殺的有,出家的有,亞健康狀態更比比皆是。

這些,真的是沒辦法的事。

講了這麼多,回到我們的主題,你的選擇,是該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

我在和員工聊天時,常常說這樣一句話: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歸根結底,都是在回答這樣一個終極問題: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你是更願意和上帝對話,在孤寂無眠的夜晚完成傑作呢?還是享受帶領團隊,去攻城拔寨的快樂?

你是更願意千雕萬刻,在指尖上和天使跳舞呢?

還是爬到山頂,欣賞行業、市場、縱橫交錯的利益格局,在你面前,像畫卷一樣徐徐打開?

努力固然重要,我寫文章也總是在鼓勵大家,一定要去嘗試,去體驗不同的事情。

嘗試的時候,還要非常努力才行。

因為同一件事情,努力和非常努力,你的體會是不一樣的。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人和人真的很不一樣。

就像,我拚死也只能讓《應用泛函分析》勉強及格,有人就能輕鬆考滿分。

所以,你得認識你自己。我可以把對技術、對管理的理解,儘可能清楚的講給你聽,但有沒有感覺,你自己才知道。

有人說,工作就是最好的修煉,這話我是很贊同的。

無論是選擇技術還是管理路線,都是一種自我修煉,途徑不同而已。

到最後,無論是你的產品,或者管理風格,都會留下深深的個人痕跡。

你的產品,或者,你如何管理,就是在按你的方式向這個世界表達。

技術當然是科學,但走到極致,是藝術。

看看當初的蘋果手機,你就明白了,這個不用我多講。

管理呢,大家常常說是一門藝術,但管理同樣是科學,這已經是共識。

那麼,科學和藝術走到最後,是什麼?

是哲學。

是回答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你和世界的關係;你想從這個世界尋找到什麼答案……

是回答這樣一些問題。

你不得不選擇某種方式,然後用一生來回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