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星漢燦爛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發佈 2020-01-06T13:52:50+00:00

漢朝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朝代,如果說春秋戰國是一個文化的高峰,漢朝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方位發展的高峰。今天中國人數最多的民族稱為漢族,通行的語言稱為漢語,這就說明了漢朝在歷史上的地位。劉邦把自己的朝代稱為漢,這一定是個有美好意義的字。

漢朝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朝代,如果說春秋戰國是一個文化的高峰,漢朝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方位發展的高峰。今天中國人數最多的民族稱為漢族,通行的語言稱為漢語,這就說明了漢朝在歷史上的地位。

劉邦把自己的朝代稱為漢,這一定是個有美好意義的字。漢的古意是漾,形容泉水湧出山間,非常的新鮮、活潑。漢又有宏大的含義,古時把銀河稱為銀漢,星漢燦爛,很宏偉壯闊的感覺。漢朝無愧於這個美好的名字,至少在他的前期,是有一股蓬勃向上的勁頭的,而各個領域湧現出的優秀人才,正像天上燦爛的星河,令後人仰望懷念。



秦朝的暴起暴亡給劉邦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他當上皇帝以後,完全改變了秦朝嚴厲、細緻、積極的管理方式,並且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緩和、粗放、消極,除了行使國防、外交、收稅等最基本的國家職責,其餘一律不管,放手讓民間社會自行發展。

這種政策有高大上的說法,叫「無為而治」(還記得老子和莊子的故事嗎,漢朝初期正是提倡老莊的道家思想),實際上劉邦當時也確實沒有能力像秦朝那樣管理國家了。經過秦末的慘烈戰爭,全國人口減少了一大半,財富都快消耗光了,全國只有劉邦這個皇帝有馬車坐,其他貴族大臣只能坐牛車,而皇帝的馬車,連四匹毛色一樣的馬都找不出來。這就像被大火焚燒過的山林,你想收拾乾淨,根本無從下手,可是你什麼都不用管,幾十年之後,這片山林又變的鬱鬱蔥蔥了。

「無為而治」的政策執行了近70年,到漢文帝、漢景帝的時候,效果完全顯現出來,史書記載國家的儲備糧年年積壓,底下的都腐爛了,而國庫里的銅錢也是多到用不完,串銅錢的繩子時間太長都爛掉了。當年劉邦找四匹一樣毛色的馬拉車都找不到,漢景帝時長安的普通百姓家家騎馬,而且只騎公馬,騎母馬都會被人笑話。這段時間,老百姓安居樂業,被後世稱為「文景之治」,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



太平盛世固然好,但對講歷史故事來說就顯得單調,漢初這70年發生的大事不多。

一件是劉邦死後,他的夫人呂雉掌握權力,呂家人打算代替劉家當皇帝,後來是當年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大臣周勃,撲滅了呂家的叛亂。

第二件大事就是七國之亂,漢朝建立時,除了延續秦朝的郡縣制,還分封了不少諸侯。恢復封建就導致動亂,項羽證明過一次,劉邦又證明了一次,這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挑戰這個規律了。在漢景帝的時候,東方七國諸侯反叛,束手無措時,漢景帝想起父親漢文帝的交代。有一年匈奴入侵,漢文帝安排三位將軍分別駐紮在長安城外,一天文帝視察三處軍營,前兩處衛兵見到皇帝來了,立刻放行,第三個軍營叫細柳營,是周亞夫將軍駐守,衛兵知道是皇帝也不放行,請示了周將軍後,說:可以進去,但不可以疾馳。於是車夫小心翼翼的趕著車慢慢走到中軍,周亞夫全副戎裝出來,對文帝說:穿著盔甲,不能行跪拜禮節。於是只向皇帝鞠了個躬。文帝感慨:這才是真將軍啊!剛才那兩位,敵人來了估計直接就把他們俘虜了。於是他對兒子,也就是漢景帝說,關鍵時刻,周亞夫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人。

於是漢景帝拜周亞夫為大將,他不負兩代皇帝的信任,三個月就平定了七國之亂。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他們父子倆救了老劉家兩次。為什麼周亞夫對漢文帝沒有畢恭畢敬,而漢文帝還那麼欣賞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周亞夫有專業精神,不光是打仗,我們從事任何職業都應該學習周亞夫的這種專業精神,只有專業,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匈奴一次入侵,竟然直接就威脅到首都,這是漢初的常態。匈奴是當時勢力最大的遊牧民族,漢初國力弱,從劉邦到景帝劉啟,都對匈奴採取服軟的態度,通過和親(把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的首領)或送錢財的方法求得和平。匈奴占了上風,仍然不罷休,燒殺搶掠,而漢朝卻不敢追究。

到了漢景帝的兒子劉徹,也就是漢武帝登基,形勢開始變化。經過文景之治,漢朝實力強大起來,要兵有兵,人口早就超過了秦朝;要錢有錢,國庫里串銅錢的繩子都放爛了;要馬有馬,老百姓連母馬都不屑於騎。漢武帝打算不再向匈奴低頭了。



匈奴為什麼利害,我們可以看漢初的地圖。

我們看到整個北方都是匈奴的地盤,分為左部和右部,右部與深黃色那部分——當時叫羌(qiāng),就是今天的青海西藏——緊緊挨著,他們同為遊牧民族,經常配合起來欺負漢朝。再往西看,今天的新疆、中亞,當時叫西域,與漢朝隔絕,是匈奴的附屬,成為匈奴徵兵、徵稅、征糧的基地。在這種形勢下,漢朝完全被匈奴壓制住了。



怎麼破?關鍵在於一條走廊。這條走廊好大好大,基本上就是今天的甘肅,因為位於黃河西邊,我們叫它河西走廊。這條走廊是西北戈壁上的綠洲,匈奴人的糧食基地;是連接匈奴和羌的紐帶;是漢朝與西域的通道。打通河西走廊,能極大的削弱匈奴的力量。

當時漢朝得到消息,河西走廊上的一個部落大月氏(rou zhī)被匈奴打敗,被迫向西遷移,漢武帝認為這是個機會,便派人去尋找大月氏,希望可以聯合夾攻匈奴。接受這個任務的是漢武帝身邊一位年輕的實習公務員(漢朝叫郎)張騫。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今天我們去新疆旅遊,坐飛機幾個小時就到了,坐火車也就一兩天時間,漢朝可不一樣。你們大概玩過策略型的電腦遊戲,開局的時候整個大地圖都是遮蓋住的,你需要派偵察兵出去探路,張騫乾的就是這事。從長安走到西域,要通過整個河西走廊,全長1000多公里,沒有地圖,沒有資料,沒有給養,一不小心就會走進茫茫沙漠,更要命的是這1000多公里都是匈奴人的地盤,分分鐘有被抓住的危險。很顯然,下達這個任務和接受這個任務的都不是一般人,都有著極強的冒險性格。

張騫帶著100多人上路了,很不幸,進入河西走廊沒多久就被匈奴軍隊抓住了。得知他們此行的任務,匈奴人很氣憤,但並沒有殺了他們,畢竟敢於走這趟路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張騫被扣押期間,潛心觀察匈奴人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政治制度、軍隊編制、戰法戰術,成了一位匈奴通。到了第十年,他終於找到一個機會逃跑了。



經歷千辛萬苦,張騫終於找到了大月氏,可是由於新遷徙的地方水草豐美、物產豐富,大月氏已經不想打回河西走廊了。失望之餘,張騫走訪了周邊的國家,詳細了解了西域的情況,一年之後啟程回國。回國途中,張騫再次被匈奴抓住,幸運的是,一年後匈奴單(chán)於去世,發生動亂,張騫再次逃脫。

公元前126年,在離開長安13年之後,張騫終於回來了。雖然沒有完成聯合大月氏的任務,但此行的收穫比原來的任務更大。張騫掌握了匈奴人的詳細情報,畫出了河西走廊的地圖,相當於交給漢武帝一把打通西域的鑰匙。

我們說做人要靠譜,什麼叫靠譜?張騫就是一個典範,他出使西域13年未歸,已經沒人記得曾有這麼一個使團,曾有這麼一個任務。但張騫在這13年里,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的使命,哪怕面前有千難萬險也決不退縮,這是對一諾千金的最好詮釋。靠譜的人永遠受到歡迎,因為你可以放心的把最重要的事託付給他,我們都應該努力成為靠譜的人。

張騫13年未歸,漢武帝已經啟動了對匈奴的進攻。之前,名將衛青已經收復了河套地區(黃河「幾」字形大拐彎的內部,意思是被黃河套住的地區)。有了張騫的情報和地圖,衛青更是如虎添翼,連續在西北方向對匈奴獲得大勝。而向西打通河西走廊這個過去不敢想的方案也被提了出來。



完成這項歷史使命的是年輕的將軍霍去病,他真的是很年輕,第一次跟著舅舅衛青出征時才17歲,當時主力部隊被匈奴打敗了,而霍去病率領800騎兵深入敵境幾百里,俘獲敵軍大將,斬殺2000多人,取得了僅有的勝利。漢武帝對他極為欣賞,兩年後部署河西戰役時,任命霍去病為膘騎將軍,作為主將兩次率領1萬精銳騎兵突襲河西。第一次6天奔襲1000公里,橫掃整個河西走廊,殲敵8000多人,斬殺2個匈奴王,大勝而歸。第二次則是迂迴1000多公里,繞到匈奴主力身後,在原計劃合圍匈奴的友軍沒出現的情況下,霍去病獨自發起衝鋒,全殲匈奴在河西的主力3萬多人,打通河西全境。這一年霍去病才19歲。

河西戰役結束後,漢武帝要在長安為霍去病建造一處豪宅,霍去病聽說後上奏拒絕,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壯志豪情的名言,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兒女奮發進取。

霍去病的傳奇還沒完,河西戰役兩年後,漢武帝信心滿滿,安排衛青、霍去病、李廣率三路大軍展開漠北戰役,原計劃是衛青碰匈奴軍的主力,結果霍去病的5萬軍隊遇上了主力,霍去病毫不畏懼,率軍殲滅對方7萬多人,並一路追殺,打到匈奴王庭所在地(今天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等於是占領了對方的首都,在匈奴聖地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儀式,之後繼續向北殺到今天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此戰之後,匈奴主力難以在漢朝的北方邊境立足,來自西、北兩個方向的威脅都大大減輕。這一年霍去病才22歲。

很可惜,僅僅一年之後,一代傳奇霍去病因病去世。他好像是上天專門派來幫助漢武帝打擊匈奴的,老天爺太寵愛這個孩子了,任務剛完成,就迫不及待的把他召回了身邊。霍去病墓在今天陝西咸陽興平市附近,大家有機會應該去瞻仰一下。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他諡號為「武」,就是表彰他的武功。漢武帝反擊匈奴,對歷史的影響是很大的。

絲綢之路就是成果之一。張騫的探險和霍去病的戰功最終打通了河西走廊,把漢朝與西方的世界連接起來,漢帝國與西域各國通過河西走廊開展貿易,這條通商路線後來被一位德國考古學家命名為絲綢之路,真是非常美的名字,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當時從中國銷往西方的商品中最獨特、最有代表性的是絲綢。中國也從絲綢之路上獲益很多,隨便可以舉出幾種食物,葡萄、胡蘿蔔、菠菜、芝麻,這都是從西域傳來的物種,還有蔥、蒜、香菜、八角、茴香……沒有絲綢之路,真不知道我們今天怎麼做飯啊!



除了交換商品,絲綢之路更重要的作用是文化交流,如果所有的科學技術都要自己來發明創造,那今天的世界估計還停留在1000年以前,類似絲綢之路這樣的貿易通道大大促進了各個文明之間科學技術的交流,促進文明發展。還有文化,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宗教不僅帶來了信仰,也帶來了新的文化,它影響中國的美術、建築、語言、文學,讓中國文化保持活力。大江大河為什麼千古不廢,因為它始終保持流動,不斷吸納支流,也就是新鮮力量,而封閉的死水終將乾涸,文明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必須不斷融入新的元素才能保持發展。中國文明生生不息,未曾中斷,能夠吸收融合外來文化是一個原因。

漢武帝反擊匈奴,還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個他本人肯定是沒想到的。匈奴人主要的生活區域是一望無垠的大沙漠,年成不好的時候就要靠河西走廊上的綠洲作為補給基地。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斷絕了匈奴的補給,遇到荒年,匈奴內部就容易發生動亂,這使得漢朝能夠不斷壓制住匈奴。最後南匈奴向漢朝投降,而北匈奴難以生存下去,向西方遷徙,這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隨著匈奴西遷,一路上逼著原來的定居民族紛紛西遷,戰火從亞洲一直燒到歐洲,這段歷史在歐洲叫做蠻族入侵,最後一張牌倒下的時候,是日耳曼人終結了強大的西羅馬帝國。這是很有意思的歷史,能不能說漢帝國的實力強於西羅馬帝國?不好說。這更像是一個蝴蝶效應,公元前121年少年將軍霍去病奇襲河西,就好像亞馬遜雨林里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兩周後千里之外的美國德克薩斯颳起了一場龍捲風,只不過西羅馬帝國這場龍捲風要等400多年以後才來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