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中國人嚮往巴黎?法國的誘惑之術你中招了嗎?

西門媚 發佈 2020-01-06T15:22:22+00:00

書名和封面,都很容易讓人錯失此書,誤以為,這是一部膚淺的談時尚的讀物。其實,它是一本很有趣的,談法國文化的作品,視角相當別致。這本書的封面跟內容恰恰相反,肯定是因為封面設計者沒有真正理解到法式誘惑。

書名和封面,都很容易讓人錯失此書,誤以為,這是一部膚淺的談時尚的讀物。

其實,它是一本很有趣的,談法國文化的作品,視角相當別致。



這本書的封面跟內容恰恰相反,肯定是因為封面設計者沒有真正理解到法式誘惑。封面上,是幾個工業化,符號化的構成:紅酒、紅唇、紅色的蝴蝶結,以這幾種圖案來象徵美女與性感,這其是一種美國感覺,可以稱為美式誘惑。讀了書之後就發現,這恰恰跟法式誘惑是相反的。

說來有趣,一本談法式誘惑的書並不是法國人寫的,而是一位美國女性寫的。一位在法國待了很挺長時間的美國女知識分子,作為一位觀察者寫的。乍一看,覺得難以相信,仔細想想,覺得這才是對的,因為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再做這個觀察,才能感受到法國文化的特別之處。

作者伊萊恩·西奧利諾,曾擔任《紐約時報》外交事務首席特派記者,駐巴黎辦事處主任,也曾擔任《新聞周刊》海外特派員,等等。2010年,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現任《紐約時報》駐巴黎通訊社記者,和丈夫住在巴黎。

但她是一位典型的美國女性。在巴黎的工作和居住的過程中,她發現了法國人有一種特別的相處之道,她稱之為法式誘惑遊戲。

在法國人來看,這是一種天然的能力和相處之道,只有外人才能發現其中的難以參透的奧妙。

作者就用她的經歷和分析一步步向我們展示,什麼叫法式誘惑。



作者首先跟我們分析,誘惑這個詞在英語當中,是比較負面的,接近性暗示和勾引,但在法文中含義卻遼闊得多。在法國人看來誘惑不一定是肢體接觸。一位一流的誘惑家,不見得是一個好色之徒。更是一個能以全方位的魅力,來說服別人接受他的觀點,達到他的目標。誘惑魅力,可能是因為他細膩溫柔的語言文字吸引別人,通過無懈可擊的邏輯推論合縱連橫。被誘惑的目標,無論是男人或者女人,對這個過程的體驗,像是接受了一場魅力的洗禮或者某種磁場。在法國,誘惑包括了萬花筒般的意象。只有吸引、影響或者說服是不變的。誘惑可能出現在很多地方,不管是普通人還是政治家,他們都會使用法式誘惑。

讀到這裡,其實能感受到作家所描述的法式誘惑,但同時也覺得很難準確概括。

這可能是需要全身心沉浸到其中去感受。

法式誘惑跟法國人的情調有緊密的關係。這種情調是一種藝術。法國人都覺得自己是各種高手,既能自我滿足,也能通過情調誘惑他人。也把它當做充滿情趣的消磨時間的方式。比如說法國人驕傲的花園、設計的精巧物品、美妙的對話,更有美食、香水和時裝。還包括作者沒有展開的,法國的電影、藝術。



近些年由於某些運動的興起,大家對兩性之間曖昧含混的狀態,有著更多的警惕和標籤。所以像這本書里所講的這種法式誘惑,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政治不正確的東西。好在法國人不這麼看。

就如作者說,對於法國人在誘惑之道上所付出,超乎想像的心力,我慢慢將之理解為深陷在法國文化中的一種性格表現。誘惑是一種非官方意識形態,是一個在日常假設,以及行為標準中,可以說已經被泛化的指導原則。

法國人身處其中,沒有意識到。但是作者一條條給我們分析出之後,讀者就能發現,正是這種誘惑之道,才讓法國文化在世界上這麼特別,產生了這麼多的不朽的藝術作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