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之戰的勝利,為岌岌可危的明朝續了命,但卻被奸佞小人給毀了

指點江山 發佈 2020-01-06T15:48:26+00:00

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著驍勇善戰的八旗軍殺氣騰騰地沖向廣寧(今遼寧北鎮)。在後金八旗軍猛烈的攻勢下,明軍很快便被打地四散奔逃。自此,廣寧等四十多個城堡盡歸後金。努爾哈赤得到廣寧之後銳氣更盛,他不斷在地廣寧集結兵馬,想要一舉攻下山海關。消息傳來,明廷上下一片譁然。

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著驍勇善戰的八旗軍殺氣騰騰地沖向廣寧(今遼寧北鎮)。在後金八旗軍猛烈的攻勢下,明軍很快便被打地四散奔逃。自此,廣寧等四十多個城堡盡歸後金。努爾哈赤得到廣寧之後銳氣更盛,他不斷在地廣寧集結兵馬,想要一舉攻下山海關。

消息傳來,明廷上下一片譁然。遼東經略王在晉等人認為事已至此,唯一的出路就是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然後,以全部兵力退守山海關。王在晉話音未落,兵部尚書孫承宗和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就激烈地予以反對。

在孫承宗等人看來,要想保衛關內,就必須要在關外防守。而對於關外來說,寧遠城是絕對不能丟的。因為,寧遠城三面都是大山,距離山海關僅僅只有兩百里,正好處於遼西走廊的中間地帶。努爾哈赤想要南下攻打山海關,就必須要經過寧遠。

所以說,一旦明軍將寧遠的隘口堵住,那麼,不管後金軍戰鬥力有多強,也無法再南下一步。

廣寧一失,明朝遼東的邊防已經開始糜爛。值此危急關頭,明廷竟然還能為寧遠一地發生爭執,可見,某些大臣的目光是何等短淺。所幸皇帝採取了孫承宗的建議,免除了王在晉遼東經略的官職,讓孫承宗全權負責遼東一帶的防衛。

孫承宗擔任了遼東經略之後,先安置山海關一帶的百姓,然後招兵買馬,囤積糧食。更為關鍵的是,孫承宗慧眼識人,委任袁崇煥為寧遠守將,大大地增強了寧遠軍士的守城信心。在孫承宗的謀划下,遼東的面貌為之煥然一新,努爾哈赤也不敢再有什麼大的動作。

可惜的是,明朝末年的朝政非常黑暗,像孫承宗這樣的仁人志士很難放開手腳去大幹一場。遼東狀況稍有一些好轉,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分子便想借邊防之名巧立名目,然後,將遼東軍費據為己有。孫承宗得知之後火冒三丈,堅決不讓閹黨的陰謀得逞。魏忠賢等人為了貪污軍費,不斷地在熹宗面前詆毀孫承宗,想要讓閹黨分子高第取代孫承宗的職務。

孫承宗雖然才能卓著,但並不善於巧言諂媚。很快,他便被熹宗下旨調離,遼東大權落到了高第的手中。高第從一開始就主張放棄寧遠,這下掌握了實權,更是迫不及待第想要退守山海關。在他看來,後金的八旗兵所向披靡,自己待在寧遠很難保住性命。而且,山海關的戰略地位比寧遠更加重要。只要在山海關擺出一副堅守的樣子,朝廷就會非常看重自己。

如此一來,自己盡可以堂而皇之地將軍費據為己有。

作為遼東一帶的最高軍事領導人,高第在國家危難之際居然如此行事,實在是令人不齒。在他的倡議下,山海關之外的大片土地全都白白地宋給了努爾哈赤。守衛寧遠的袁崇煥誓死不走,這才保住了寧遠城。不過,此時的寧遠已經徹底失去了糧草供應,可以說是一座孤城了。

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的消息後大喜過望,當即決定出兵瀋陽,攻打寧遠。此時,寧遠的明軍還不到兩萬人,可是,努爾哈赤率領的後金軍有六萬人。寧遠的明軍早就和努爾哈赤交過手,深知後金軍戰鬥之強。

往常,明軍以三倍於後金軍的人數才可堪堪戰成平手,可況兵力只是對方的三分之一?努爾哈赤派出姦細刺探寧遠的狀況,得知明軍畏敵如虎後,他直接將自己的六萬人馬吹噓成十三萬,以此來瓦解明軍的鬥志。如此一來,寧遠的守軍更加害怕,有的甚至開始謀划起逃跑路線來。

袁崇煥見部下士氣低落,毅然將將士聚集起來,然後,當眾刺破手指寫下血書,發誓要在寧遠流盡最後一滴血。看到主將如此地視死如歸,寧遠的將士們全都淚如雨下,表示願意為國捐軀。為了加固寧遠的城防,袁崇煥命令寧遠城外的軍士和民眾全部進入寧遠城,不給努爾哈赤任何的可趁之機。

然後,他命人在寧遠城的城牆上大量潑水。當時正值隆冬臘月,氣候非常寒冷,潑下去的水很快便結成了冰。如此一來,城牆變得滑不可攀,有力地阻擋了後金軍的突襲。最後,袁崇煥派人在寧遠城中搜查姦細,徹底地斷絕了努爾哈赤的情報。

努爾哈赤對於袁崇煥的做法並不在意,在他看來,自己的兵力已經占了絕對優勢,根本不需要知己知彼了。正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率軍切斷了寧遠與山海關的一切聯繫。看到近在咫尺的寧遠城,努爾哈赤頤指氣使地派人前去招降。袁崇煥對於努爾哈赤的條件置若罔聞,反而令部下不斷轟擊後金軍的軍營。

努爾哈赤見袁崇煥鐵了心地想要守衛寧遠,於是,在二十四日發動了對寧遠城的總攻。在努爾哈赤的親自督戰下,八旗軍像潮水一樣湧向了寧遠城牆。袁崇煥從容不迫地安排部下防守,暫時抵擋住了後金軍的攻擊。不料,努爾哈赤見久攻不下,直接給部下下了死命令。

後金軍不要命地沖向城門,迅速在門上鑿出了一個洞。袁崇煥見狀,趕忙命人將洞堵上,這才沒有讓後金軍趁虛直入。這一天,後金軍攻城攻至深夜,但始終沒能撼動寧遠城。無奈之下,努爾哈赤只好鳴金收兵。到了二十五日清晨,還沒等部下休息好,努爾哈赤便再次下達了攻城的命令。

經過昨天的戰鬥,明軍對八旗軍的懼怕少了很多。而且,明軍也看出來了,八旗軍強在陸戰,並不擅長攻城。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明軍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努爾哈赤的進攻。看著部下傷亡人數的不斷增加,努爾哈赤在心痛之餘,不得不令後金軍後撤五里。

二十六日,後金軍雖繼續發起攻擊,但明顯已經失去了銳氣。據說,努爾哈赤在這天的戰鬥中被明軍炮火所傷。因此,後金軍被迫全軍撤退。

後金軍沒有在寧遠城占到便宜,轉而攻打起覺華島。覺華島的守軍雖然迅速布置了一條長達十五里的冰壕,但是,還是沒能阻擋住後金軍的進攻。後金軍占領覺華島後,將島上的一萬四千多名軍民全部殺死。這時,明將毛文龍趁機突襲後金軍的老巢,逼得努爾哈赤回師援救。

自此,寧遠之戰宣告結束。

不久之後,努爾哈赤因病而死,遼東局面獲得了暫時的安定。努爾哈赤在二十五歲的時候便開始行軍作戰,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幾乎沒有失敗過。無論是女真、蒙古還是明朝,都對百戰百勝的努爾哈赤深為忌憚。但是,他竟然敗在了書生袁崇煥的手中。而且,是在兵力三比一的絕對優勢之下。

其實,努爾哈赤敗的並不冤枉,他之所以失敗,完全是由於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目空一切,過於驕傲:

努爾哈赤在遼東一帶橫行霸道,敢與他硬碰硬的明軍實在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他便對明軍的戰鬥力不屑一顧起來。當了解到寧遠守將袁崇煥是一個書生之後,他更是沒有將寧遠的兩萬守軍放在眼裡。殊不知,自古以來驕兵必敗,何況袁崇煥是一個用兵奇才呢。

第二、後金軍隊不重視火器。

八旗兵雖然很是剽悍,但他們的裝備並沒有明軍先進。而且,他們身處蠻夷之地,過分地崇尚肉體力量,對火器往往比較輕視。就算是想要獲取大炮一類的武器,但也沒有購買的途徑。而明軍則不同,寧遠城配備了當時最為先進的紅衣大炮。這種大炮的毀滅能力極強,尤其是用來守城的時候。

第三、後金軍對寧遠的整體情況一無所知。

作為一名成熟的軍事家,努爾哈赤一直很重視戰前信息的收集。攻打撫順、遼陽的時候,他總是事先派出姦細潛入城中,然后里應外合攻下城池。可是,在寧遠一戰中,熟悉後金策略的袁崇煥早就將寧遠城中的姦細揪了出來。

這樣一來,努爾哈赤對寧遠城的火力狀況、兵力部署一無所知,還未開戰便已經輸了三分。

後人在感慨袁崇煥豐功偉績的同時,也不禁對後金軍的行為心生疑惑。努爾哈赤既然想要擴大地盤,那麼,為何非要南下,而不去攻打蒙古呢?要知道,明朝的山海關可是很難被攻破的。

其實,努爾哈赤也不想南下,他也是被逼的。

據學者統計,在中國古代,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戰爭都是在氣溫大範圍的降低的時候發生的。明朝末年,氣溫大幅度降低,土地產出的糧食一年比一年少。當時,明朝大約有一億六千萬人口,全國的耕地面積已經不能再滿足民眾的生存。為了讓治下的民眾吃飽,明廷嚴令禁止糧食外運,對於偷偷將糧食走私到後金的商人更是嚴懲不貸。

而越往北越冷,努爾哈赤的部落也深受氣候的影響。他們的耕地面積本就少,明廷又切斷了糧食貿易,除了發動戰爭之外他們別無選擇。要發動戰爭,就要選擇戰爭目標。在努爾哈赤眼中,周邊的朝鮮和蒙古比自己還窮,根本沒有糧食可搶。明朝雖然實力較強,但畢竟地大物博,完全可以滿足後金的生存。於是,他便不斷地在明朝的邊境製造摩擦,發動戰爭。

寧遠之戰以明軍的勝利告終,打破了後金軍堅不可摧的神話。之後,袁崇煥趁熱打鐵,一步一步地收復了錦州和松山等軍事重鎮,再次建立起了寧錦防線。群臣對寧遠大捷讚不絕口,可是,對於功臣之首的袁崇煥卻置若罔聞。而魏忠賢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寧遠大捷傳來,群臣卻紛紛為他邀功,甚至,還恬不知恥地請求為魏忠賢建立祠堂。

最終,魏忠賢獲得了無數賞賜,連養子都被朝廷封了伯,而袁崇煥只不過獲取了官階增加一階的賞賜。袁崇煥知道魏忠賢不信任自己,為了能夠長久地在寧遠報效國家,他也委曲求全地請求位魏忠賢建祠堂。但是,魏忠賢還是將遼東巡撫換成了自己的人。袁崇煥無奈,只得辭官回鄉。

寧遠之戰的勝利,為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延續了不少壽命。可惜,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並不能在袁崇煥的手中起死回生。有魏忠賢等奸佞小人在朝內把持朝政,大明王朝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參考資料:

【《明史》、《明熹宗實錄》、《石匱書後集》、《明季北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