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戒菸」還是「戒飯」?結合心理學了解菸民「對香菸的看法」

戒煙了 發佈 2020-01-06T17:36:55+00:00

眾所周知戒菸是個社會難題,有些老菸民甚至覺得:讓我戒菸?還不如把飯都一起戒了!本文結合兩個個簡單的心理學現象,簡單闡述菸民從學習吸菸到對香菸上癮的心理變化過程。幫助想戒菸的菸民朋友客觀地認識香菸及吸菸這個行為,改變對香菸的看法。從而輕鬆戒菸。菸民是怎麼開始吸菸的?

眾所周知戒菸是個社會難題,有些老菸民甚至覺得:讓我戒菸?還不如把飯都一起戒了!本文結合兩個個簡單的心理學現象,簡單闡述菸民從學習吸菸到對香菸上癮的心理變化過程。幫助想戒菸的菸民朋友客觀地認識香菸及吸菸這個行為,改變對香菸的看法。從而輕鬆戒菸。

菸民是怎麼開始吸菸的?

菸癮是無法遺傳或者傳染的,準確的說應該是不會從生理上傳染:老爸是個菸鬼兒子不會生出來就有菸癮。那麼促使菸民點燃人生的第一根煙的誘因肯定不是菸癮。

菸民朋友你是否還記得這輩子抽的第一根煙是在什麼環境下,誰給你的嗎?我想大概是當時我們太年輕,對沒接觸過的事物非常好奇,碰巧在工作或者生活上遇到某種挫折,人生陷入低谷。這個時候身邊的朋友給你一根煙,他告訴你:抽根煙就好了!

讓你抽第一根煙的那個人就是在給你一個心理暗示:失戀了、心煩了、緊張了、乏了睏了就來一根煙。慢慢地你會發現需要抽菸的場景越來越多:早晨起來抽根煙讓人清醒,飯後一根煙的感覺賽過活神仙,還有「事後那根煙」讓你回味無窮。電視里、電影里每過幾分鐘都會出現各種抽菸的鏡頭:無論明星大腕、教授學者還是領導都在抽菸,居然有些醫生都抽菸。


所以菸民對香菸心理依賴是因為受身邊菸民及電視、電影等各種渠道的誤導下產生一種思維定勢。認為香菸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壓力,緩解緊張的情緒等功能,覺得香菸是生活的「必需品」。

這就是「戈培爾效應」:重複是一種力量,謊言重複一百次就會成為真理。(戈培爾是二戰時期德國的宣傳部長,幫希特勒宣法西斯思想)戈培爾效應使菸民對香菸「心癮」的形成時時刻刻在起著作用。以至於我們看到那些禁菸廣告後的第一反應是:嚇死我了,趕緊抽根煙壓壓驚!


《香菸的世紀:香菸的沉浮史告訴你一個真美國》這本書描述了現代捲菸剛發明的時候,在美國,菸草公司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在城市的地標區域做大幅的宣傳廣告才能有效促進菸草的銷量。而如今,電影電視劇里的明星大腕們都免費在幫菸草公司做廣告。正因為如此,我國的《公共場所控制吸菸條例(送審稿)》第三章第24、26條就明確提到了:電視、電影里不得出現在禁止吸菸的場所吸菸的鏡頭;不得出現有未成年人在場的吸菸鏡頭

學會吸菸之後身體就會對香菸產生一種是生理依賴,而這種生理依賴形成的原因,現代科學早已有了答案,就是尼古丁中毒。尼古丁進入大腦會促使分泌人體的快樂因子多巴胺,當多巴胺以非常規的方式強制釋出,我們身體的正常機制就會被破壞,導致不能夠在平凡普通的事物上面獲得應有的快樂,而只能夠通過成癮物的刺激。

其他錢可以省,買煙錢省不得

不論是菸民還是非菸民,在平時的生活中習慣把某些產品的價值和香菸做比較。經常會有人說:某某東西也就幾包煙錢!言下之意就是:香菸和水費電費一樣,是一項固定開銷。


這其實也是個心理學問題,有個理論叫「心理帳戶理論」意思是:人們在心裡無意識地把財富劃歸不同的帳戶進行管理,不同的心理帳戶有不同的記帳方式和心理運算規則。而這種心理記帳方式和運算規則恰恰與經濟學和數學運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經常會以非預期的方式影響著決策,使個體的決策違背最簡單的理性經濟法則。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的心中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評判標準。

另外,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香菸價格差距很大,貴的上百塊一包,便宜的幾塊錢一包,給菸民的選擇餘地非常大。菸民對香菸有嚴重的心理及生理依賴,導致菸民面對香菸這個生活「必需品」雖說不出它哪裡好,就是什麼都替代不了!香菸就像個磨人的小妖精,菸民只能看到它美的一面,看不到它邪惡的那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