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的老「對手」:談唐代門蔭制「從無到有,由盛轉衰」的歷程

史海泛舟記 發佈 2020-01-06T18:57:25+00:00

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權利分布如同金字塔一般,在塔尖最頂峰的是帝王,下面是官員,再下面是小吏,最下面是數以億計的普通老百姓。

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權利分布如同金字塔一般,在塔尖最頂峰的是帝王,下面是官員,再下面是小吏,最下面是數以億計的普通老百姓。自古以來,帝王們想法設法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一方面他們希望使權力緊緊掌握在皇室手中,另一方面他們又要通過官員的治理維護國家穩定,那麼如何錄取官員,就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了。《二十四史》言:」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三大選官制度。」

在唐代,門蔭制度和科舉制度是唐代主要的選官途徑,兩者在選官制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們在唐代不同時期的所發揮的作用,深深影響著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

一、唐代門蔭制度起源

1、隋代前的門蔭制

選官制度一直是歷朝歷代重視的建設,門蔭制度在秦朝就可見端倪,在當時世卿世祿制是主要的選官制度,世卿世祿也就是世代為官,通過血緣來選拔官員的制度。這種選拔制度必然要被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變革所淘汰。

兩漢時期的任子制繼承了世卿世祿制,是後世門蔭制的基礎。從任子制過渡到門蔭制還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東漢時期的政局混亂,使得東漢的地主階級利用手中的政治資源迅速發展,掌握了國家大權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紛紛建立門閥士族政權,形成了門閥制度。曹魏文帝在任子制的基礎上創立了新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此後九品中正製成為魏晉南北朝最主要的選官制度,隨著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其逐漸被門閥士族所掌控。《資治通鑑》中寫道:「記官資以定品格,天下惟居位者以貴。」

南北朝後期選官制度也受到了影響,門蔭制度作用已經大不如前,從西魏蘇綽頒布的「六條詔書」就能窺見一斑;這一系列的改革也為科舉制的建立提供了環境,到最後隨著科舉制的發展,門蔭制度已經名存實亡了

2、隋代時期的門蔭制度

隋朝時期,世族勢力大減,庶族勢力上升。九品中正制已經越來越不適合社會的發展。公元582年,隋文帝時期下詔推薦人才,隋煬帝下昭開科舉人,標誌著科舉制的誕生。但門蔭制並未因此消亡。

隋朝的門蔭制延續了前代的基本內容,以此為框架有了新的發展。隋代門蔭制度是以九品中正制的思想為原則,北周衛官制度為主體,的新的門蔭制度。隋朝的門蔭制是依據官員品級高低為門蔭標準。《隋代門蔭制度》一書指:「隋代蔭任主體標準仍然是官位,三品以上高級官吏均有蔭子資歷。」

隋朝門蔭制的本質和前代相比,依然是封建帝王維護官員的特權和利益的工具,但隋朝的門蔭制度看重功勳爵位,這一點也對唐朝產生了影響。

二、唐代門蔭制度的內容與特點

1、唐代門蔭制度的內容

唐代門蔭制的本質與前代都是一樣的,依然是維護官僚的特權利益的工具。唐代門蔭制度承襲隋代而又有所變化,內容較前代更加的詳細,並且對門蔭制度的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說明了門蔭制在唐朝已經發展成熟。

唐代享有蔭子特權的除皇室宗戚外,主要是當朝權貴。《新唐書》中寫道「凡用蔭,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從七品上,從三品子,從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從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從八品上,從五品及國公子,從八品下 。」從該段史料中不難看出,唐朝明確規定了五品以上官員都有蔭子的權力,門蔭既可蔭子,也可蔭孫,三品以上的官員還可以蔭曾孫。但官階要層層遞減一等

此外還有一種不依規定,旨在體現對官員特殊恩寵的皇帝特殊授予 。主要是指如:追蔭前朝功臣子弟、表彰本朝忠臣而對其子弟恩賜、對隱居鄉里的名流和士人進行徵聘,他們的子弟也可以獲得門蔭等。這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更好的為黨朝服務。這種特授門蔭它不受任何制度的約束,與規定的門蔭有著很大的區別,由皇帝直接授予官員子弟官階,本質上是一樣的。這種授蔭是門蔭制度的一種特殊的形式。

2、唐代門蔭制度的特點

唐代門蔭制度為受蔭對象分為了不同的途徑進入仕途--文和武, 「文」主要是指進入當時的國學或者太學以及他們隸屬的學校為學生,完成學業,然後通過由朝廷組織的考試來獲取做官資格。《唐會要》云:「宏文、崇文生,緣是貴胃子孫 , 多有不專經業便與及第,深謂不然。」說明以文入仕十分容易,所以成為了許多受蔭對象的首選。而「武」則是指通過擔任軍隊中的某些職位,隨後參與朝廷主考的考試獲取官職,這也是門蔭制度中的一種重要入仕途徑。

重視素質也是唐代門蔭制度的一項重要特點,唐代門蔭制度相較前代符合規定即可入朝為官有很大的不同,唐代符合受蔭規定的官員子弟,還必須要通過文武兩條途徑分別學習不同的文化知識,再經過朝廷的篩選才可入朝為官。

層次森嚴是唐代最明顯的特徵,唐朝制度詳細明確了門蔭制度,哪些官員符合門蔭資格,受蔭對象的官階是什麼,唐法都有規定,《舊唐書》記載「有以封爵,有以資蔭,有以秀考,有除免而復敘者。」這表明了唐朝門蔭制度層次嚴明的特點。

三、唐代門蔭制的衰落原因

1、門蔭制自身原因

從唐代中後期開始,唐代的門蔭制度就走向了衰落,一方面,門蔭制是一種任人唯親的腐朽栓官制度,這是它固有的。另一方面,這與門蔭制度的規定有著必然的關係,門蔭制度所授予官階是層層遞減的,這也代表著官員子弟想要當上高官是比較困難的,導致高級官僚越來越輕視和排斥門蔭,他們開始重視科舉制在選官上的影響,開始為子孫尋求新的進入官場的途徑。所以有門蔭權利的官僚子弟開始捨棄門蔭特權,這一途徑衰落也只是時間問題。

2、科舉制的衝擊

科舉制對門蔭制度的衝擊是門蔭制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從唐太宗到唐天寶年間,科舉制迅速發展,門蔭制度則逐漸衰敗。庶人階級在當時壯大了起來,他們十分看重子弟教育。於是乎門蔭之選為人所輕視 ,人們重視科舉出身者,特別是進士科,而瞧不起以蔭入仕者 。

唐代的科舉制度在政治制度上的地位進一步得到了加強,並且形成以進士科為代表,兼有秀才、明經、明法、明書、明算諸科,科舉制度在發展中最終確立了在選官制度中的主導地位。儘管錄取的人數較之門蔭制度為少,但逐漸成為高級官員的主要入仕途徑,成為唐代以後歷朝歷代最主要的選官制度,最後發展成為入仕的唯一正途。

3、世族門閥的衰落

門蔭制度是對高級官員,貴族開放的制度,到了唐中後期,由於政局動盪以及戰亂,權貴集團都遭受到了打擊,一蹶不振。另外,魏晉南北朝的世族門閥政治在唐代已經不復存在,他們在唐代已經和政治權力相脫節。這也使得門蔭制度逐漸衰落。

唐代處於我國大發展、大繁榮時期,一方面在政治上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族門閥政治轉化到平民政治,另一方面唐代也處於社會變化比較大的歷史時期。因此,在唐代中後期門蔭制度也就逐漸的走向衰落。

四、唐代門蔭制及其對科舉制的影響

1、門蔭制對科舉制的影響

門蔭制度在初唐時期占據選官制度中最主要的地位,會阻礙著科舉制的發展。由於當時科舉制還處於摸索階段,並未成熟;再加上初唐時期國家經濟破壞嚴重,制度不完善,如若通過科舉制選拔官員,人才寥寥可數。門蔭制度作為歷史悠久的制度,唐初的皇帝必然偏向門蔭制及其帶來的作用。而統治者偏向於門蔭制度這一選官制度的這一種價值觀念,會影響到整個唐朝社會的價值觀念,也使得社會上造成門蔭制度優於科舉制度,這種影響自然而然的阻礙著科舉制的發展。

而且看兩者對比,最高的秀才科,上上第正八品上 素負盛名的進士科,其甲第才從九品上。如此看來,科舉及第出身的最高者, 只同蔭出身最低的官品相當。所以在當時,許多寒門子弟會選擇從軍入仕,而不是參加科舉。

2、門蔭制及科舉制的相互滲透影響

隨著唐代的發展,唐代進入了國力最鼎盛的時期。科舉制在這樣的條件下也迅速發展了起來。而且受到社會不同階級以及官僚集團的重視。社會上出現一股重視教育的風氣,推動了科舉制度的發展。科舉制在不斷發展的同時門蔭制則是在不斷衰落。

但兩者在發展歷程中,都在相互影響滲透著對方。門蔭制的一大特點是重視素質,這是借鑑了科舉制中文學取士的原則;而科舉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做到門蔭制度的作用,即保障高級官員子弟官位。科舉出身的高級官員的子弟大多放棄了門蔭而參加科舉。

五、總結

唐代是我國一個鼎盛時期,是一個開放性的國家。在選官制度上,門蔭制度在唐代前期發揮著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統治集團的利益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發展的要求。但是作為一種落後的制度,慢慢走向衰落。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但門蔭制並沒有因此結束,後面元,明,清代都以其為框架有所增減或發展,建立了不同的制度。直到民國建立,這種持續了兩千餘年,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選官制度才宣告結束

科舉制度在與門蔭制度中的鬥爭取代了其主導地位。它成為了我國最主要的選官制度。為唐朝,一方面改善了選官制度,使得許多有才識的寒門子弟能夠進入仕途,當朝為官,加強了皇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唐朝的文化發展,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門蔭制度和科舉制度在歷史長河中的不同時期,發揮了他們不同的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由世族門閥壟斷政治資源的局面,強化了皇權統治,維護了封建專制。相互構成了我國最重要的選官制度。二者伴隨了整個封建統治時期,歷代統治集者都將其視為協調不同階級的重要工具。


參考文獻:

1、《三國志》

2、《二十四史》

3、《資治通鑑》

4、《隋代門蔭制度》

5、《古代選官制度探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