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說博物館拍照很傻還有比這更傻的 博物館禁止拍照五個理由

紅梅工筆佛畫 發佈 2020-01-06T21:24:24+00:00

在博物館藝術館和文物景點,很多地方都有"禁止拍照"的牌子,這樣的規定,在智慧型手機完全普及、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有些遊客對這還是不太理解和接受的,無論什麼目的,不能親手拍一張或是來張自拍還是不能盡興的。去博物館到底可以不可以拍照?曾經在央視《開講啦!

在博物館藝術館和文物景點,很多地方都有"禁止拍照"的牌子,這樣的規定,在智慧型手機完全普及、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有些遊客對這還是不太理解和接受的,無論什麼目的,不能親手拍一張或是來張自拍還是不能盡興的。

去博物館到底可以不可以拍照?曾經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聽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在博物館裡拍照的都很傻!

博物館為什麼禁止拍照?在博物館裡拍照為什麼傻?博物館拍照傻不傻自己還不太清楚,但卻知道有比這更傻的。首先說說博物館五個禁止拍照的原因。

第一不許拍照的主要原因是拍照時閃光燈會損壞文物對藝術品造成損傷。

比如傷害繪畫和古董表面的顏色。我國木質建築物、字畫、絲綢製品、壁畫等文物都年代久遠,質地相對已比較脆弱,上面的彩漆、字畫等也容易褪色、脫落,拍照時,閃光燈的反覆照射對其破壞很大。

因為普遍的可見光波長是在400納米至700納米之間,低於400納米的紫外線能量很大,容易被物體吸收,從而使物體變質;而高於700納米的紅外線能量小,不易被物體吸收,很安全。

木材、植物、絲綢等物質都是高分子結構,含有纖維素或蛋白質,容易受光、電、細菌的影響而變質、損壞。我們使用的閃光燈型號不一,波長有長有短,但都是低於700納米的可見光,或多或少對高分子結構的文物有破壞。

因此,木質建築物、字畫、絲綢製品、壁畫等文物,應該禁止使用閃光燈拍照。

第二,禁止拍攝提高遊客體驗。

熱愛藝術的人會經常光顧博物館,甚至成為會員或者向更多的朋友推薦。當一堆人拿著自拍杆兒對著藝術品拍攝時,其他人很難靜下心來認真地欣賞作品了。

有時候,對某藝術品拍照的人一多,會造成交通擁堵。禁止拍照可以使得人流順暢,並且保證大家的安全。

一定程度上,它也減少了博物館的保險費用,因為一些攝影師會找很特別的角度拍攝,比如從陽台上捕捉畫面,降低受傷的幾率以使博物館運行成本更低。


第三,禁止拍攝使得禮品商店壟斷了圖像的版權。

這樣禮品店的書籍、海報以及明信片就成為藝術品、名勝古蹟清晰圖像的唯一合法來源,禮品店比門票、講座、特展和咖啡館的收入都要高。

有些博物館藝術館和名勝古蹟,其藏品的價值往往上百萬,有些館藏更是價值連城,可以說是"無價之寶"。

然而,這些機構,往往也更缺錢,還是要不斷想辦法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禁止拍照就成了一項策略,


第四,禁止拍攝也確保了藝術品的安全。

竊賊或恐怖分子會通過照片來分析出報警系統以及攝像機的位置,再找適當的機會下手。當然就現在安保來說,博物館不是那麼好偷,但一旦發生損失不說,往往就會上頭條新聞。

當然,也有人會說,個人將照片傳到網上不會妨害藝術品的安全,反而會讓它更加安然無恙。

因為如果更多人知道了某件藝術品專屬於某個博物館,那麼即便被偷,它也很難找到銷售渠道。因此,拍攝和分享圖像應該被鼓勵,而不是被禁止。

第五個理由是,拍攝照片可能會涉及到智慧財產權版權問題。

有一些智慧財產權有相關規定。一旦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具有了獨家的版權,那麼誰想複製這些作品,就必須支付費用。甚至版權會在藝術家死後保留70年。

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博物館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希臘雕像和印象派繪畫已經不存在版權保護問題。所以版權更多是對現代藝術品說的,特別是藉助博物館的空間來展出的藝術品。

只要不是博物館的永久收藏,繪畫和雕塑的版權都屬於藝術家本人。當然也有人認為,個人拍攝並上傳的作品通常不會對藝術家造成影響,反而提高了藝術品的認可度及傳播度,甚至增加版權持有人的價值。


其實,對於創收和版權問題並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應該是藏品安全問題,尤其是閃光燈對文物藏品的影響,那麼,閃光燈的照射會真的造成額外的傷害嗎?

對此,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藏品保護專家大衛桑德斯曾做過實驗,他在將五組畫的顏料分別暴露在閃光燈和正常的展覽用光下。

結果表明,被閃光燈閃了四十多萬次的顏料,與放置於展覽照明燈光下的顏料,兩者所受損害並無差異,公眾使用的閃光燈對藝術品造成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也有很多博物館開始調整服務觀眾的姿態。如盧安達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遊客在交了拍照費的情況下可以隨意拍攝照片。

當然大衛桑德斯曾做的實驗並不能代表所有的文物,從理論上說,幾乎所有光線都會對文物造成損傷,尤其是紫外線和紅外線,能對器物表面造成結構性的傷害,促使其老化。因此,無論什麼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環境都應該絕對無光。

中國國家文物局於 2000 年也頒布《博物館照明設計規範》

基於眾多的因素,故宮博物院院長就曾公開表示,在禁用閃關燈和自拍杆的前提下,故宮不僅不會禁止,還要鼓勵觀眾拍照發朋友圈。但很多意外,也還是令人揪心。

2014年4月,在國家博物館的法國《名館名家名作》展上,第一天是允許觀眾拍照,但展覽第一天發生了一件讓大家至今都感到很後怕的事情。

在馬奈作品前面,因參觀的人很多,里三層外三層,有一個人拍照擋住了後面的人,後面的人叫他不要擋,手一推,把他的手機打到畫框上去了,如果打在畫上,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國家博物館第二天就緊急通知禁止拍照。

所以禁止三腳架和自拍杆兒在情理之中,因為它們不僅會造成交通擁堵,操作不當還有可能損害藝術品,禁止拍照雖然大多已經放寬,那為什麼陳履生館長還說在博物館拍照真的很傻?

在陳館長看來,拍照有很多問題,觀眾進去之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拍照上,而忽視了具體看作品。所以,去博物館的時候還是儘量少拍照,多欣賞多體會。

再說"你拍的像素也好,清晰度也好,都不如我們官網上的圖片,你到官網上下載就可以,而且你手機拍的,根本就看不清楚……你去羅浮宮看《蒙娜麗莎》,你也傻傻地就拍照,根本拍不著,它那個網上高清像素,連每一個裂紋都能看得清楚的,你拍它幹嗎呢?"陳館長如是說。

其實陳館長說的很有道理,多數拍照就是一味的想要發個朋友圈,告訴別人自己去被藝術薰陶了,實際忽略了感受真正的歷史與藝術,這真的是有點本末倒置。

至於傻不傻可能就是不同的想法和體會了,但下面的事發生在博物館,卻的確讓人啼笑皆非,不但讓人想不到,那應該是真的傻。

曾有報導在甘肅省博物館展覽室里,不少遊客隔著幾米遠向佛像投擲錢幣,多尊佛像身上、手臂上被扔有面值從一角到十元不等的人民幣,有些還被疊成小方塊。

北京自然博物館也出現了類似情況,其"無齒芙蓉龍化石展櫃"內堆滿了遊客投放的各類紙幣。而在其他一些地方的博物館,類似現象也是司空見慣。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一些遊客存在好奇心和從眾心理,部分遊客還有迷信心理,認為塞錢許願,是做功德。

另一方面,與景區或博物館的引導和監管有關,對於投擲錢幣的行為,博物館等管理方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往往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最終導致出現了管理"破窗",不斷有遊客效仿投幣;再者,博物館方面不及時清理錢幣,給許多遊客造成了"默許"的錯誤印象。

應當說,到博物館參觀增長見識本無可非議,拍拍照也還說的過去,然而到博物館祈福那就有"走錯門"之嫌。

不由得讓人想起向飛機扔硬幣祈福的事,據說因航班被迫延誤等原因,有人被拘,有人被罰錢,最多的有12萬元。

本身在博物館祈福就比較搞笑。如果再有其他意外,對文物藝術品再有損壞,那可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到時候就算沒人說你傻,自己也得傻眼了。


圖片資料來自網絡只為分享侵權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