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教育新啟示!羅振宇跨年演講:教育的本質是人點亮人

教育行業觀察員 發佈 2020-01-06T21:31:09+00:00

2019-2020跨年之際,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如約而至,演講談到了教育,談及的一些觀點引發不少家長的思考。我們將部分演講內容整理如下,希望在新年之際,能給廣大家長以啟發。跨年演講內容節選接下來,我為你帶來今天的第四份報告——《全球教育報告》,來自教育專家沈祖芸老師。

2019-2020跨年之際,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如約而至,演講談到了教育,談及的一些觀點引發不少家長的思考。我們將部分演講內容整理如下,希望在新年之際,能給廣大家長以啟發。


跨年演講內容節選

接下來,我為你帶來今天的第四份報告——《全球教育報告》,來自教育專家沈祖芸老師。

提起教育兩個字,摸著良心說,你什麼感受?我的感受是,這個話題成了全民焦點。

來看一個數據。新榜的徐達內給我看了一張表。2019年1月1日到12月30日,在微信公眾號,同時有「教育」和「焦慮」兩個關鍵詞的文章里,有3470篇,閱讀超過了10萬+,平均每天將近10篇。「家長」、「父母」和「焦慮」連在一起的10萬+,有6751篇,每天18篇。我們這代父母確實很焦慮。

假如陌生人見面沒得聊,那就聊聊教育,准沒錯。立馬讓你有一種,在醫院裡遇到病友的感覺。

我今年聽說了一個段子:

兩個北京海淀的家長聊天,一個問另外一個:我們家孩子4歲,1500個英文詞彙量夠不夠?


另一個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我還聽到過這麼一件事:

為了讓孩子能上好學校,一波家長,用盡各種辦法,偷偷摸摸地給孩子報補習班,當然,補習班這事,學校是不提倡的。


那沒上補習班的家長呢?也沒閒著。聽說這件事之後,偷偷摸摸舉報了這些補習班。

我們家閨女3歲了,聽到這事我也很焦慮啊。這個焦慮不是我賣給你的吧?是我送給你的。

那麼,這個焦慮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早幾十年沒這樣啊。有很多種解釋:

有人說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沒有名校的畢業證,社會的好多門你都敲不開;有人說是因為經濟發展了、教育工具多了,軍備競賽當然就升級了;也有人說人工智慧要替代人類,把這一代家長嚇著了。

但是,我聽到的最開腦洞的一個解釋是,因為當年那些高考的受益者,被高考、被大學教育改變命運的一代人,也開始養育孩子,衝進了教育市場。

他們最相信教育改變命運這條道理,因此把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到了這條賽道,讓下一代重複這個過程。這就像玩遊戲,突然有一批付費玩家集體上線,競爭怎麼可能不激烈。

我還不能勸你別焦慮,哈佛前校長,德里克·博克不是說過嗎:假如你覺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教育這個焦慮是解決不了的,但是它會變換一種樣式。

坦率地說,人為了自己成長而感到焦慮,可能永遠沒有解藥。人類文明本來也依託於此。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焦慮會變換成別的樣子。

沈祖芸老師的這份報告,價值就在於此。她在過去的一年內訪談了100多位教育工作者,考察了全球25所中小學校、12所世界名校,她發現,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焦慮一個問題:工業時代形成的教育模式,已經跟不上資訊時代的需求。

這份報告里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即使你不是搞教育行業或者沒有孩子,也值得你細品。這句話就是: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按照領域來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來組織的。

你就想一想,今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哪一件事,不是一個綜合挑戰?別說做一個新產品、組織一場大活動,為你娃找個好幼兒園,給家裡的房子裝修,對你來說,哪個不是挑戰?哪個挑戰跟以往是相同的?哪個挑戰是只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能應對的?

就拿今天這場跨年演講來說。它的總指揮是這個女孩,正好30歲,同事都管她叫諾諾。

她大學學的專業是中文。從畢業的第一年,就進了我們公司,就開始當跨年演講的總指揮。那她乾的是個什麼活呢?

你看這些活,她一個都沒學過。但是哪個活出問題,都得找她。你說她乾的是個什麼活呢?湊了半天,她這麼說:我乾的是跨組織的「翻譯」和整合。

你要問我在大學裡學啥專業能幹這個工作?我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大學裡肯定不可能這麼教,因為變化太快了。

為了應對這個變化,有一些學校已經在往前探索了。

沈祖芸老師在過去一年,走訪了很多學校,讓我們看看有哪些探索正在發生。你會發現,很多學校已經從題目入手,來重新組織課程體系。比如咱來看一道小學裡的考試題。

請大家看大螢幕上這道題,問的是——

如果你想增加一個節日,增加哪個節日,理由是什麼?如果你想減少一個節日,減少哪個節日,理由是什麼?

你看,這都不是考你任何領域的知識,這是給你一個真實世界的挑戰,看你如何應對它。

再給你看一道中學語文題,這是我去參觀北京一所名校的時候,隨便走進一個教室,正好趕上學生們在學《史記》。怎麼學呢?背司馬遷的生卒年份,還是朗讀精彩節選?都不是,他們的任務是:給任意一個《史記》里的人物寫一份求職簡歷。

你看,這還是一個真實世界的挑戰,它牽扯的知識有哪些呢?

你看,要想給劉邦寫簡歷,首先,你得對劉邦的生平背景足夠了解,有哪些工作經歷,擅長做什麼,有哪些社會上方方面面的人脈資源。

其次,你得了解他應聘的那份工作吧。比如說你要讓劉邦應聘金典牛奶在上海市場的銷售總監,你得知道這個工作需要什麼能力吧。

更重要的是,你還得有本事穿越到劉邦的內心,站在他的立場上,幫他通過這份求職表,完成一次自我推銷。

你看,這就叫世界不是按照領域來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來組織的。

你發現沒有,當你還以為學校只是給學生灌輸知識的時候,學校已經開始了自我進化。從教學階段開始,讓課程對接真實世界的挑戰。

十一學校聯盟的總校長李希貴跟我們說,課程這個概念本身都在發生轉變。課程是什麼?不是知識的注射器,而是要把社會上的那些挑戰,孩子們將來會遇到的那些問題,打包濃縮,變成課程,讓學生們提前體驗,提前觸發孩子們的稟賦。

這話一般人聽不懂。李校長是山東人,他就拿一個山東人的事給我舉了個例子:

我們都知道,一說起喝酒這件事,山東人名聲在外。那這是因為山東人特別能喝麼?肯定不是啊。中國人嘛,基因都差不多。李校長說,關鍵在於山東人有一套方法,能把一個人喝酒的邊界給測試出來。請注意,不是強灌咯,是一套方法哦。

山東人喝酒的第一步,並不是讓你喝酒,只是讓你意思一下,端起來。你看,你不好意思不端吧?只要一端,這就好辦了。稍不留神就喝了一杯。喝完一杯之後,第二杯第三杯可不就來了麼?

我再舉一個例子,山東人喝酒都要上一盤花生米。這就是一個測試,只要你還能夾得起花生米,你就還沒有喝到位。

你以為我在和你說喝酒麼?李希貴校長說,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課程,就想想這個段子。山東人的酒局,就是個課程。它不是為了教你喝酒,而是為了把你喝酒的稟賦給測試激發出來。

比如說吧,上海朋友普遍在喝酒上比較保守,其實不是你沒這個能力,而是上海本地不開這個課程,沒把你的能力激發出來。你去山東試試,沒準你也挺能喝的。喝什麼?別忘了我們的知識合作夥伴,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

按照這個邏輯,四川人能吃辣,上海人擅長垃圾分類都不是天生的,也是因為「課程」設置得好。

這當然是李校長跟我講的玩笑。但是十一學校的課程,你換了這個角度,就更容易看得懂。

比如十一學校的戲劇課,一般人一聽這個學校開戲劇課,就覺得這個學校條件真好,能學藝術。但在十一學校,戲劇課的作用其實不僅僅是這一點。

他們的戲劇課不分班,而是跨年級打通的。學生參加戲劇課,可不是化好妝上台演個角色那麼簡單。演員只是其中一種工種。要讓一齣戲劇能夠上演,得有導演吧?得有編劇吧?得有副導演在全校找演員把?得有做服裝的吧?得有管劇務的吧?甚至還得有管舞檯燈光舞美的吧?戲排完了要上演,還得有管賣票、拉贊助、做海報的吧?這些工種,都是戲劇課的一部分。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各自的工種。

就這樣,在排演一台戲劇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可以鍛鍊組織協作能力,更有機會,發現自己的稟賦。前幾年就出過這麼一個學生,他去上戲劇課,結果發現了自己給舞檯燈光編程的天分,後來就真的成為了一個工程師。

教育這個詞的範疇在今天已經變了。因為教育本來的意思,就不是教材、不是課堂,而是人點亮人。

有一個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個場景:她曾經在徒步時,路過一個非常邊遠的村莊,走進鄉村學校的教室,教室裡面只有為數不多的桌椅和黑板,牆上的標語沒有我們小時候常見的那些標語,而是一句詩:走了那麼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