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新地標——探秘福壽溝博物館

贛州曬房網 發佈 2020-01-06T22:17:38+00:00

福壽溯源展區。厚德路22號福壽溝溝體還原。福壽溝博物館一樓展廳。罕見的並排雙溝原址展示。

福壽溯源展區。

厚德路22號福壽溝溝體還原。

福壽溝博物館一樓展廳。

罕見的並排雙溝原址展示。

2019年12月29日上午,隨著一塊紅色幕布徐徐落下,福壽溝博物館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整個建築結構形式為框架結構,外牆採用高級灰清水混凝土板和玻璃幕牆裝飾,在體現現代風格的同時,從色彩和質感上與北側的魏家大院古建築群遙相呼應,彰顯出博物館的文化氣質。

福壽溝博物館歷經一年半建設,它是中國唯一的宋代地下排水系統博物館,填補了贛州、江西乃至全國文化旅遊市場空白。

近日,筆者走進福壽溝博物館,探尋福壽溝博物館規劃、設計、建設背後的故事。

全面科學的勘探:考古發現罕見並排雙溝,選址、規劃從頭再來

福壽溝博物館的建設作為福壽溝保護與傳承項目的其中一項內容,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

2016年9月23日,章貢區福壽溝保護與傳承項目正式獲批。同年11月17日,項目建設正式啟動,福壽溝現有資料整理、全面科學勘探、展示宣傳及博物館建設等相關工作開始全力推進。

對福壽溝的現場勘察工作是所有保護利用工作中最基礎、最艱巨的鋪墊性工作。據介紹,福壽溝是一類較為特殊的歷史文化遺產,大部分有價值的歷史遺存位於地下,傳統的建築勘察測繪手段無法有效獲取數據。為此,章貢區根據有關文物考古的要求,在勘探過程中,勘探人員進入到福壽溝內部,通過物探、機器人、人工下井等方式,現場人工採集數據信息,拍攝影像資料,繪製福壽溝全景及結構現狀圖,並形成了「福壽溝現狀勘察報告」,為後期修繕做出指導。經勘探,已找到的現存磚石拱券結構福壽溝約1.8公里,主要分布在5條勾線上,其中建國路—均井巷—姚衙前—橋兒口—景鳳山長約880米、西津路—西津門—西津門外水窗長約250米、厚德路中段約130米、羅家巷尾—汽修廠附近約200米、紅旗大道約340米。

為真實再現福壽溝歷史,恢復福壽溝原真信息,贛州市規劃建設部門多次召開相關會議,根據福壽溝勘探和考古成果,對博物館建設方案進行完善。新建福壽溝博物館位於河套老城區厚德路22號,在魏家大院附近。而早在2016年11月7日制定的《福壽溝博物館(陳列館)項目建設工作方案》中,確定的建設地點在清水塘公園。考古勘探過程中,在厚德路22號地下新發現一條福壽溝,且品質完好,有銘文磚,更是罕見的並排雙溝。此考古成果意義重大,與考古專家討論後,為更好保護和傳承福壽溝,經政府批准,全面推翻前期已基本定稿的博物館建設方案並重新設計,將福壽溝博物館選址定於魏家大院旁,即厚德路22號。

精益求精的建設:溝體保護與展示難上加難,千錘百鍊破難題

經典,從來都是在千錘百鍊中誕生的。從選址到拆遷,從設計到施工,從領導、專家到建築工人,從基礎設施到室內布展……數不清有多少次從頭再來,數不清經歷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在迎戰嚴寒酷暑中,在破解施工、設計的難題中,建設者們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力求將福壽溝博物館打造成展示千年宋城文化的精品工程。

精品工程,是磨出來、改出來的。大到設計方案,小到單件陳展作品,精益求精的修改從沒間斷過。專家學者座談會、論證會、審稿會……大大小小的會議開了很多;室內布展大綱,易稿數十次,先後邀請省市文物專家多次研討,在每一個歷史細節上反覆推敲;陳展設計方案,從設計之初到定稿,僅大的討論修改就有20多次;建築外觀設計,在市區領導和專家的琢磨指導下,召開了大大小小數十次會議,根據博物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了多次大的討論修改。

郭榮彥有著豐富的工程建造經驗,作為福壽溝博物館項目負責人,他直言:「難,太難啦!」福壽溝現存資料極少,特別是博物館建設地址又涉及考古新發現,加上地質情況非常複雜,建設方案多次進行大調整,建設難度非常大,除去拆遷、施工、土建、地下管網遷移等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大大小小難題,福壽溝溝體原址保護與展示是最大難點,也是最大亮點。

郭榮彥介紹說,福壽溝溝體原址保護與展示方案經過了多次修改,最初決定在選址靠近館址地下室剪力牆外側福壽溝溝體進行原址展示。後考古成果顯示,在博物館館址地下新發現罕見的並排雙溝,經與各方專家充分討論,決定將前期已定稿的博物館建設方案全面推翻,重新設計。在施工圖編制中,出於結構考慮,地下室底板要穿越福壽溝溝體底部,要求施工過程中需將整個溝體懸空固定,該方案困難與爭議非常大。對於溝的懸空固定保護多次請文物及結構專家進行討論,未有成熟方案,最後決定以挖掘考古的方式,僅展示部分溝體。

獨具匠心的布展:沉浸式虛擬漫遊,真實觸摸「城市良心」

福壽溝博物館是章貢區重點文旅項目,在室內布展設計上,通過鏡面、投影、結構、藝術裝置等互動體驗方式,重建虛實關係、模糊虛實邊界,帶領參觀者身臨其境,領悟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從宏觀到微觀全面剖析福壽溝,向世人展示中國古代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的樣板。設計過程中,為了核實每個歷史細節,邀請了省市文物專家,召開了20多次會議,對布展的設計文稿進行了多次論證,對史實資料反覆推敲,力求真實還原福壽溝的歷史原貌。

福壽溝博物館總共三層,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大廳色彩明亮,風格雅致,打破了傳統的冰冷展陳模式。二樓主要是博物館的特展區、研學區、辦公區,一樓、負一樓是主要的展陳區域。展陳區域由序廳、福壽溯源、福壽智慧、海綿城市、他山之石、傳承後記六大部分組成,展陳方式突出採用圖片、文字及多媒體等技術手段,系統、真實、有趣地展示福壽溝的修建背景、結構組成、建造技藝、科學原理,讓遊客充分感受贛州先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充分見證人類古代水利史上不可複製的歷史奇蹟。在負一樓,利用一段已挖掘的福壽溝,展現福壽溝的原真情景,實現與遊客的零距離接觸,為遊客呈現一座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

博物館室內布展設計思路是以人引事,以事敘史,通過講述山、水、城、人之間的關係,闡述福壽溝的淵源。在設計上,採用了360度環幕影院、投影動態演示、大型藝術城樓3D投影秀、手勢交互系統等科技手段,突出互動體驗。針對福壽溝深埋地下無法深入體驗參觀的痛點,設計團隊利用手勢交互系統,探索深埋在地下世界的「寶藏」,這種沉浸式虛擬漫遊,帶給觀者一場逼真的穿越之旅。

歷史不應只被陳列,精神應被世代傳承。福壽溝留給贛州的,更多的是精神遺產而遠非物質遺產,民本精神、科學精神、工匠精神,這些都將隨著福壽溝博物館的建成,永留人們心中,這才是福壽溝穿越千年留給後人最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賴天然 文/圖)

來源:客家新聞網-贛南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