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講堂」呂成龍:《明清官窯瓷器》中國瓷器走向世界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發佈 2020-01-06T22:33:18+00:00

中國瓷器走向世界至遲從9世紀下半期起,中國陶瓷已輸出到國外。陸上絲綢之路所到的西亞,東西洋航路所及之處,都發現有唐瓷碎片。起初可能不是有意識地開拓外銷瓷器的市場,而是將瓷器作為禮品贈送的。後來由於國外需要量的不斷擴大,才逐漸通過貿易的形式,把瓷器運往國外。

中國瓷器走向世界

至遲從9世紀下半期起,中國陶瓷已輸出到國外。陸上絲綢之路所到的西亞,東西洋航路所及之處,都發現有唐瓷碎片。起初可能不是有意識地開拓外銷瓷器的市場,而是將瓷器作為禮品贈送的。後來由於國外需要量的不斷擴大,才逐漸通過貿易的形式,把瓷器運往國外。

黑釉白斑四系罐

高38厘米 腹徑32.8厘米

現藏日本松崗美術館

明代之前的中國,對外的態度皆以開放為主。在開放的姿態下,瓷器遠銷海外。明代開始受北部邊疆遊牧民族和來自日本的海上倭寇,以及西方國家在東方進行殖民占領和開展掠奪式貿易的影響,明王朝確立了「固守封疆」的政策,清王朝實行「閉關鎖國」,對海外貿易加強了管制,這對瓷器外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明清兩代瓷器外銷的數量仍然可觀,外銷地區有了明顯擴大。明代輸往的地點主要是亞洲、非洲諸國,後來還直接與歐洲進行大規模的瓷器貿易,清代時幾乎到達了世界各地。

左:青花纏枝花卉紋盤

明·正統

高3.8厘米 口徑12厘米 底徑6.7厘米

1995年菲律賓潘達南沉船出土

現藏菲律賓國家博物館


右:青花海山三友圖盤

明·弘治

高6.6厘米 口徑32.3厘米 足徑20.1厘米

香港中文大學購自菲律賓

清代外銷瓷以江西景德鎮的產品數量最多,質量也最好。這些瓷器從景德鎮起運,經昌江入鄱陽湖,然後沿贛江南下至廣州,再被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除景德鎮以外,福建、廣東瓷器也大量外銷。清人薩嘉渠記載:「外人由福建販瓷往歐洲,價值每以黃金重量相等,且有供不應求之勢。」19世紀上半葉以後,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歐洲制瓷業的發展和日本瓷器的競爭,中國製造業趨於衰落,瓷器的對外輸出亦每況愈下。

中國瓷器大量輸往世界各國,對這些國家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例如,明代瓷器大量輸入東南亞後,改變了這些國家飲食以竹編或樹葉為器的簡陋而原始的狀況。《明史·外國傳》文郎馬神條載:「初用蕉葉為食器,後與華人市,漸用瓷器。」東南亞某些地區還把中國瓷器當作精靈崇拜儀式上的祭器,認為它有著漂亮的外衣可以媚神,輕扣之可以發出清脆的響聲,能夠通神。中國外銷瓷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物質、文化風貌,在中外交流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絲綢之路的形成

遠在距今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西域就已經通過河西走廊與中原地區建立了聯繫。漢武帝出於打擊匈奴的戰略需要,於公元前138年、119年,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從此中國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商道,被置於漢王朝的保護之下。此條通道大致從長安(今陝西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後分為南北兩道。南道出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西行,經鄯善(今新疆羅布淖爾附近),沿崑崙山的北麓,經過於闐(今新疆和田)、莎車、蒲犁(今新疆塔什庫爾干),逾蔥嶺(今帕米爾),至大月氏(音:大柔支。今巴基斯坦北部),再西行到安息(今伊朗)、大秦(今羅馬),或由大月氏向南入南天竺(今印度)。北道自玉門關(今敦煌西北)西行,經車師前國(今吐魯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經焉耆、疏勒,逾蔥嶺,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唐代時,天山以西地區為波斯人所控制。直至19世紀,這條將中國絲綢運送到歐洲的商路才引起西方學界的重視,並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稱為「絲綢之路」,公諸於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