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專屬坐騎——龍九子之狻猊,一個不愛運動的龍子

二白公子 發佈 2020-01-06T22:33:56+00:00

狻猊(suān ní)龍生九子之一第五子.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古書記載是外貌與獅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 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常出現在中國宮殿建築,佛教佛像,瓷器香爐上。

狻猊(suān ní)龍生九子之一第五子.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古書記載是外貌與獅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 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常出現在中國宮殿建築,佛教佛像,瓷器香爐上。

獅子是外來之物,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食肉目貓科,為大型猛獸。歷史上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亞洲則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地區是沒有的。「狻猊」一詞,最早出現在《穆天子傳》曰:「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晉郭璞注曰:「狻猊,獅子。亦食虎豹。」《爾雅·釋獸》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郭璞注:「即獅子也,出西域。」兩書成書時間孰早孰晚說法不一,但都沒有對」狻猊「形象的詳細描述。

自東漢時西域進貢獅子後,名」師子「。今所知較早的見記載於《漢書·西域傳上》:」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云:」師子,即《爾雅》所謂狻猊也。「其他官方記錄還見於《後漢書》的」章帝記「、」和帝記「、」順帝記「等處,共計四次。自隋唐及以後又逐漸變成加上反犬旁的」師子「。由此可見,狻猊是獅子的古稱,除了」龍九子「名目中說它屬於龍族之外,其他地方皆是指獅子。

五子狻猊(suān ní),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狻猊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龍生九子之一,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坐下當了坐騎,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另有傳說狻猊為魔界九龍子之一,形猊似獅,好煙火香氣。天生膽小懦怯,總是躲在其餘龍子後頭,藏狻猊頭縮尾,但卻相當耐打,往往莫名其妙將敵人制服。其實是魔界九龍子中最強的一位,但是因為被金魔封印成石像時,其因龍膽被人取走,因此成為膽小無能之徒,是九龍中最善良的人,最無權欲之人。

狻猊形似獅子,只在腿鱗和趾爪上才看得出龍的影子。此獸喜靜不喜動,常蹲踞坐在海邊沙灘上,積年累月一動不動。沿海漁夫見了蹲坐的狻猊,初時害怕,不敢靠近,直到見它坐了大半年都不動彈,才敢試探著走到近前,並撿了貝殼朝它身上投擲。貝殼碰到狻猊的鱗甲,碎片四下迸濺出去。而狻猊絲毫未動,眼睛也沒眨一下。漁夫們湊到狻猊近前,狻猊微閉著雙眼,好像睡著了。

其中有個膽大的漁夫,朝著狻猊的胸前遞出了雙股魚叉。魚叉的兩個尖刺居然刺了進去,待魚叉拔出時,兩個傷孔流出的血柱瞬間凝結,落地摔成寸許的短棒,原來都是難得一見的紅玉,漁夫們紛紛上前哄搶,把受傷的狻猊晾在了一邊。

狻猊吃痛,仍坐在原地,不出一聲,或許是坐得久了,半邊身子早已坐得發麻,胸前的兩個窟窿還不停地流著血,像兩個紅色的泉眼,落地時珠玉之聲不斷。

漁夫們歡呼著撿拾,這些紅玉迅速占滿了漁夫身上所有的口袋,他們跑回船上拿來了網兜,待回到狻猊身邊時,不但有了網兜,每個人的手裡都多了一柄魚叉,把狻猊包圍在垓心。

在這些漁夫的眼中,狻猊已不是海中怪獸,而是無盡的寶藏。這時幸好有巡海夜叉冒出海面,遠遠望見漁夫圍攻狻猊,忙上前打散漁夫,架著狻猊回到了水裡,在夜叉的攙扶下,狻猊仍然保持著坐姿,一路下沉至水府深處——狻猊坐在那裡接受療傷。

倒也不必驚訝,不信且看世間多少正果,都是坐著熬出來的,即便一無所知,甚或遇險時毫無還手之力,這些都無關緊要,端坐即可獲得一切。曾幾何時,你來到狻猊的石像面前,忽聽得元神中一陣咆哮,仿佛神諭降臨,那狻猊開口對你說:我是你。

未完待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