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野生產品的成長之路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佈 2020-01-06T23:02:52+00:00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很多朋友對我不太了解,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的產品經歷之外。我沒有做出過知名產品,也沒有大廠經歷,反而有過兩段失敗的產品經歷。寫過產品相關文章,閱讀量最高的一篇全網破百萬。我的產品經歷比較繁雜,做過C端、也經手過B端。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很多朋友對我不太了解,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的產品經歷之外。

我沒有做出過知名產品,也沒有大廠經歷,反而有過兩段失敗的產品經歷。寫過產品相關文章,閱讀量最高的一篇全網破百萬。

我的產品經歷比較繁雜,做過C端、也經手過B端。接觸過各種產品形態,APP、Web、小程序、智能硬體、TVAPP……

一個野蠻生長的產品經理,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十分貼切。

擇路而行

大學的前兩年,我全身心投入到了辯論中。曾經不分晝夜地討論辯題,通宵達旦寫辯論稿。在辯論隊中,我體會了人生應有的各種情緒。

直到2014年,我意識到辯論並非生活的全部,於是開始規劃未來。在考研和工作中,我選擇了工作。本著學一點技術的想法,我加入了一個創業團隊。進入團隊後,我發現自己會思考更多技術之外的事情。

偶然的機會,在網上了解到「產品」這一職位。和大多數剛接觸產品的人一樣,覺得自己就是為這個職業而生。或者說,這個職業就是為我而生。

我在腦海中想像了一個場景:20年後,我依然坐在電腦前寫著代碼。這樣的場景,讓我本能地排斥。

在技術與產品的分岔路口,我毅然選擇了產品這條路。

初初見理

2015年9月10日,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offer。在上海這座陌生的城市,我開啟了自己的產品生涯。

第一家公司在點融,初入職場的我像一塊被陽光暴曬已久的海綿,迫不及待地吸收所有新知識。

在點融最大的收穫是,對產品有了基本的認知和理解。我也在這個階段,整理出了自己的產品設計流程。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產品總監在我進公司4個月後便離職了,團隊成員也相繼離去。第一次經歷職場變動的我,也隨波逐流選擇離職。

道阻且行

2016年3月去了一家以攝影為核心的公司,半隻腳踩進社交的坑。

16年,各種社交產品層出不窮,各大媒體頻繁出現顛覆微信的字眼。社交帶來的巨大紅利讓各個網際網路公司蠢蠢欲動,都想在這個大池子裡分一杯羹。

我所在公司搭建了圖片工具矩陣,雖然坐擁千萬日活,但對用戶的信息卻一無所知。所以想藉助新的社交產品,去完善用戶畫像和提升用戶粘性。

用戶在用圖片工具編輯完照片後,幾乎都會第三方社交平台。我們希望在「分享」這一步截流,引導用戶分享照片到公司產品。於是獨立做了一個社交APP,暫且叫做Z。希望通過各個圖片工具為Z導流,讓用戶在Z產品沉澱內容和彼此交流。

1年後,發現這個路徑始終無法走通。數據和預期相差甚遠。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一是分享成本過高。用戶無法直接分享,只有下載APP並完成註冊後才能分享。分享一張圖片的成本過高,每一個環節都會有大量用戶流失。
  • 二是用戶缺乏動力。用戶將圖片微信、QQ,是想讓自己的好友看見。而Z產品主打陌生人社交,這與用戶最初分享的動機並不匹配。所以用戶即便下載了APP,也不一定會分享內容。

17年,各家產品才意識到社交的格局早已註定,難以再掀起新的浪潮。如春筍般湧起的成千上萬個社交APP,像流星一樣快速隕落。

我所負責的社交產品同樣如此,也以失敗告終。當發現社交這條路無法走通,公司對產品做了調整。

  • 一是調整了產品定位,由陌生人社交轉為圖片/視頻社區,依託用戶對「圖片/視頻」這一共同興趣構建社區。
  • 二是調整了產品形態,將社交APP以SDK的形式嵌入到原有的圖片工具中,大大縮短了用戶分享的路徑。

經過調整後,用戶註冊率和內容發布率大幅提升,社區在數據上表現還算可觀。

這家公司,讓我對工作流程和團隊協作有了清晰的認知。我和同事一起建立了標準的研發流程,並制定了多個文檔的規範。

由於產品決策幾乎都是高層決定,我的角色更偏向一個執行者。這樣的環境之下,難以再有成長。

年後,我選擇了裸辭。

乘風破浪

18年4月,在裸辭的一個月里,被大廠虐過幾次後,我安心進入了現在的公司。

加入公司不久,我就強烈地感受到了這個團隊的凝聚力,總覺得沒有這個團隊完成不了的任務。雖然每天工作都超負荷,但是卻非常開心。

公司主營業務是健身,除了軟體,還涉及到各種智能硬體。短短2個月,我重拾了許多遺忘的知識,並運用得更為熟練。同時,智能硬體對我而言也是一個挑戰。我暗下決心,要獨立負責一款智能硬體。

正當我決定要在這裡乘風破浪時,卻迎來了近半年的波動。因為業務方向的分歧,CTO選擇離開公司,原有的團隊成員也相繼離去。只有我一個人選擇了留下。

經歷近4個月的徘徊後,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好的團隊除了可以追隨,也可以自己搭建。所以,我開始對團隊進行深入思考。同時,因為管理層的缺失,我開始直接與業務方對接。

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也開始思考如何讓一個團隊共同做好一件事情;除了做好產品,還會思考如何制定產品規劃,保證產品與業務同步;也開始思考,在每一個階段,業務會發生什麼改變,產品需要如何配合。

1年後,不少人說這是他們待過氛圍最好的團隊。而我也完成了6條產品線從0到1的構建。項目收穫了用戶的口碑,也取得了不錯的商業成績。所有的事情都和我的預期一致。

但每當人生如意時,總會有意外降臨,這一次也不例外。因為外部原因,原本充滿前景的項目被迫停止運營。因為項目的停運,公司進行了大裁員。團隊近20人,裁員之後所剩無幾。每一個人的離職溝通,我基本都會和HR一起參與。看著好不容易構建的團隊散去,內心的感受,無法言喻。

在這裡,我學會了如何搭建氛圍不錯的團隊,以及對業務有了深入的理解。而最大的成長,還是認知得到了提升,開始從更多維度,去觀察和解讀事物。

我的產品經歷暫時告一段落,但新的征程還在繼續。

未來可期

關於未來,我打算不再對自己設限,會嘗試做更多事情。

《創新者的窘境》里提到,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價值網絡,持續做同一件事情,很難實現價值網絡的躍遷。所以我想進入新的領域,開啟新的價值網絡。

首先,我會繼續產品這個職業。這是我的立足之本,只有生存下去,才可能抓住更多機會。

另外,我也有一點情懷。希望構建出自己的產品知識體系,幫助產品新人更快地成長,推動產品這一職業往前發展一小步。

寫作,會成為我終生堅持的事情。出一本書,是我從學生時代就一直想做的事。在能力不足以支撐我的野心前,我會不斷練習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會有意識培養資源整合的能力。單打獨鬥縱然自由,但與人合作更易成事。在時機和條件成熟時,我會參與一些工作之外的項目。

二十多年的時間,我將最初那個輕狂的少年否定過無數次,最終有了現在的我。每一次破碎後,都迎來一次新的重生。

數不清的人和我說過,我一定會成功。但從來沒人告訴我,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每每這時,我都會想起多年前看過的詩句。我將它放在最後,獻給在路上的每一個人。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專欄作家#

東東方,微信公眾號:UnknownPM,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網際網路新動態,致力於產品知識體系的構建,不定期分享產品心得。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