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發現了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朱元璋若在,此事絕不會發生

史料書館 發佈 2020-01-06T23:57:30+00:00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諸政權。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說起來明朝的滅亡,也是令人惋惜,偌大的王朝竟然敗於東北一隅的後金,明朝的兵不可謂不強,明朝的皇帝也不可謂不硬氣,連最後一位皇帝崇禎都選擇了自縊而死,死守國都,決不投降。要說到導致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還要從萬曆皇帝時期的東林黨開始說起。

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朝廷會同推薦選任內閣大學士(習稱閣臣),當時的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所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厭惡的,加上因爭立皇太子事引起神宗反感。顧憲成從而更觸怒了神宗,竟被削去官籍,革職回家,在家鄉他創辦了東林學院。

東林書院既講學又議政,吸引著許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評朝政而被貶斥的官吏。他們不顧道路遠近,紛來沓至,人數之多,竟使東林書院的學舍都容不下。一部分在朝任職的正直官員,也同東林講學者遙相應合。東林書院實際上成了一個輿論中心,這裡的人們逐漸由一個學術團體形成為一個政治派別,從而被他們的反對者稱為"東林黨"。

東林黨人號稱"清流",影響著天下的輿論。由於東林黨人威脅到其他非東林黨人的利益,許多非東林黨的官員為自保也紛紛以地域為單位,以高官為領袖,結成幫派,一時朝中宣黨、浙黨、楚黨、齊黨林立,他們聯合起來打擊東林黨人。

接下來鬥爭由原來的閣部之爭和門戶之爭逐漸演變為黨派鬥爭,規模進一步升級,性質更加嚴重,影響也更加惡劣,明代政爭急劇惡化,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到了後來,其餘各朋黨被東林黨擊潰,東林黨人甚至控制了整個朝堂,左右大明的朝堂決策,連大明皇帝都拿他們沒有辦法。

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並借著崇禎帝清除魏忠賢勢力的時機,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這使得明末的財政收入來源更加單一,朝廷的稅收來源更加依賴於普通的農民,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

《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稱:東林黨人"是一群沒有多少政治遠見,缺乏治國才能"的士大夫,"在好同惡異,黨同伐異方面,東林黨比起其地諸黨成員來,常常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所以,"明朝的最終滅亡,晚明的黨人們包括東林黨在內都是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罪責的"。

吳偉逸的文章認為:"東林黨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說他們的悲劇命運是"咎由自取",不符合實情。"東林黨人表現出來的士大夫的耿直、勇敢、剛毅,為了理想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卻萬古流芳","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中的瑰寶,是值得後人敬仰的"。

歷史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們無法還原,也只是從史書和古蹟才能探索一二。東林黨的士大夫精神確實令人敬佩,但是他們結黨營私,貽誤朝堂也是不可爭議的事實。如果要問誰應該對明朝滅亡負責,那麼東林黨最起碼要承擔一半的責任,正是由於他們的朋黨內鬥,讓朝堂動盪不安,加劇了明朝的內部矛盾,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試想如果朱元璋還在,以他老人家的威嚴和雷霆手段,沒有人敢結黨,也沒有人敢亂政。沒有了朋黨之爭的的大明,團結一心,還怕什麼呢?大明京城又怎會被李自成攻破,又怎會被後金坐享其成,明朝又怎會滅亡呢。所以說明朝不是亡於軍事,也不是亡於內亂和外敵,而是亡於那晚明的東林黨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