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之戰,走向第一帝國的烽火十年

少俠說歷史 發佈 2020-01-06T00:18:27+00:00

儘管秦滅六國有「順天」的一面,然而同時又有「逆民」的另一面。過去常說人心向背是統一關鍵,然而從秦滅六國來看,更多是建立在暴力征服之上,實在不能說順應了六國人心......

儘管秦滅六國有「順天」的一面,然而同時又有「逆民」的另一面。過去常說人心向背是統一關鍵,然而從秦滅六國來看,更多是建立在暴力征服之上,實在不能說順應了六國人心......

秦滅六國之戰,即秦國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前228年滅趙、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前221年滅齊。

秦滅六國之戰,都發生在秦王政時期,然而並非一蹴而就的事。

漢初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王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即說秦滅六國是建立在「六世」功業之上的。

所謂「六世」,即秦王政的先輩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

秦孝公於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他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實力飛速發展;

子秦惠王於前337—前311年在位,他任用張儀連橫,並派司馬錯滅巴蜀,鞏固秦國大後方;

子秦武王於前310—前307年在位,他派甘茂伐韓之宜陽,併入周問鼎;

弟秦昭襄王於前306—前250年在位。

他任用魏冉、白起等,發動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等大戰,並滅亡周王朝;子秦孝文王即位三月即卒;子秦昭襄王於前249—前247年在位,任用呂不韋為丞相。

秦王政於公元前246年即位,當時才十三歲,權力掌握在祖母華陽太后之手。

前238年,秦王政母親趙太后的寵臣嫪毐叛亂,為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等平定。

據李開元先生考證,嫪毐之亂當系趙系外戚與楚系外戚爭權,之後嫪毐伏誅,趙太后失勢。

前237年,秦王政罷免相國呂不韋,呂不韋作為趙、楚二系的代言人,從他下手作為打擊楚系外戚的信號。

而此時華陽太后年老多病,可以說秦王政真正掌握大權了。

一、韓趙覆滅,荊軻刺秦

秦王政在位期間,與趙、魏、韓有過多次戰爭。

這些戰爭並非一帆風順,比如公元前241年,趙將龐煖合縱趙、楚、魏、燕、韓五國攻秦直到蕞(今陝西臨潼東北);公元前233—前232年,秦軍又兩次被趙將李牧打敗。

有鑒於此,秦王政採納國尉繚的建議,派遣大批間諜前往六國活動,以金錢收買六國腐化墮落的掌權者。

執行者是客卿李斯,他讓一些謀士去賄賂六國官員,如果不順從秦國的就暗殺而死。

這樣一來,六國的滅亡就加速了。

公元前231年,魏國將部分土地獻秦,同年韓國南陽假守騰歸降,被任命為秦內史。

前230年,秦王政即派內史騰攻韓,內史騰因為熟悉韓國情況,一舉攻克韓國都城新鄭,俘虜韓王安。此時趙國大旱,秦王政又趁機發兵攻趙。

前229年,秦將王翦、楊端和、李信三路伐趙,王翦出井陘,楊端和圍邯鄲,李信攻太原、雲中。

趙國奸臣郭開接受秦國賄賂,造謠說名將李牧和司馬尚謀反,結果李牧被殺、司馬尚被罷,以能力平平的趙蔥、顏聚取代。

秦滅六國形勢圖

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蔥;攻入邯鄲,俘虜趙王遷。秦軍兵臨易水,將要進攻燕國。

與秦軍硬碰硬無疑是以卵擊石,於是燕太子丹想出刺殺秦王政的招數,以刺客荊軻為使者,假裝向秦國獻逃將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

當秦王政接見荊軻時,荊軻早將徐夫人匕首藏在地圖中,圖窮而比見,用匕首行刺秦王。

然而卻沒有刺中,荊軻追逐秦王;秦王繞柱而走,拔劍斬斷荊軻左腿,荊軻也被抓獲處死。憤怒的秦王政當然誓不平燕不罷休。

二、昌平叛變,楚國反攻

公元前227年,秦將王翦、辛勝攻燕。此時,趙王遷的庶兄公子嘉逃到代地,稱代王。於是代、燕兩國聯軍,但在易水以西被秦軍攻破。

前226年,秦將大舉攻燕,燕都薊城被破,燕王喜逃奔遼東郡。在代王嘉的建議下,燕王喜殺死太子丹,以其頭顱賠罪求和,終於得以苟延殘喘了。

前225年,秦王政又派名將王翦之子王賁攻魏,王賁包圍了魏都大梁,決黃河之水倒灌,三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

馬上秦國將迎來最大的一個釘子。

公元前226年,新鄭故韓貴族造反,被秦軍所平定,並處死安置陳地的韓王安。

就在此年,秦王政派了一個特殊人物到達陳地。此人就是昌平君,之前在嫪毐之亂中出現過。楚考烈王做太子時,曾在秦國做人質,娶秦女生昌平君。

所以昌平君身份非常特殊,一方面是楚王負芻的哥哥;另一方面又在前230年華陽太后去世後,成為楚系外戚的首領,論血緣大概是秦王政表叔。

秦王政將其遷到楚故都陳,一方面可以招降楚人,另一方面也為剷除楚系外戚。

秦王政先將昌平君派去招安,再派名將王翦派遣出征。然而,王翦卻認為楚國太大,非帶領六十萬軍隊不可。六十萬軍隊自然不是小數目,秦王政無法完全信任王翦。

而此時秦國年輕將領李信誇下海口,稱自己二十萬軍隊即可滅楚。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遣李信、蒙武帶領二十萬大軍,李信進攻楚國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蒙武進攻楚國寢丘(今河南沈丘東南),取得勝利,兩軍又在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會和。

——此時變數發生了。

原來陳地的昌平君叛變了!

秦王政的壓制,本來就讓昌平君不安;楚國的危在旦夕,更加讓他念起自己楚國血統。

於是秦相昌平君,搖身一變成了楚王子,他帶領楚軍三天三夜不休息,襲擊李信、蒙武的後方,李信、蒙武猝不及防,被殺得潰不成軍,李信逃回秦國復命。

面對昌平君的叛變,秦王政當然不能忍。於是他親自上門向王翦道歉,並願意派遣六十萬軍隊交由王翦。

王翦也深通韜晦之道,向秦王政索取土地錢財,表示自己只有貪心而無叛意。

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出征,直指昌平君所在的陳地。

昌平君大敗撤走。於是王翦盡取陳以南至於平輿的楚地,並一路攻入壽郢(今安徽壽縣),俘虜楚王負芻。秦王政也非常關心戰事,親赴陳地前線視察。

但是楚人仍然未放棄,楚將項燕擁立昌平君為國王,並集結淮南地區的楚國殘存勢力,繼續抗秦。

然而兩國終究實力懸殊,王翦、蒙武大破楚軍,昌平君在亂軍中被殺,項燕也自殺而死。項燕的兒子項梁、孫子項羽逃至吳地避難。

楚國滅亡後,王翦大軍繼續南下,抵達江南百越地區。

這裡在春秋戰國本是越國疆土,公元前306年越王無強與楚軍作戰而死,越國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迅速瓦解,大小越人貴族或稱王、或稱君,都表示歸順楚國。

前222年,秦軍到達之後,百越又表示降服秦國。秦王政遂將其君長廢為庶民,在此設置會稽郡(今浙江一帶)與閩中郡(今福建一帶)進行管轄,將其地正式併入秦王國的版圖。

同年,王翦之子王賁俘燕王喜和代王嘉,燕、代二國亦滅亡。

此時,中原大地上只剩下秦國和齊國了。

三、齊王歸降,戰國結束

齊國的實力不但不弱,相反非常之強。早在齊威王時代,就打敗過霸主魏國;齊宣王一度滅亡燕國;齊閔王與秦昭王還曾「東西互帝」。

然而,齊閔王的膨脹終於導致五國伐齊,閔王被殺,齊國幾乎滅亡。

此後田單復國,國力開始恢復。因為瀕臨大海的地緣優勢以及稷下學宮的興建,齊國的經濟、文化在戰國七雄中均是名列前茅。

也正是擁有這樣優越富庶的環境,以及鑒於齊閔王的慘死,所以齊襄王、齊王建對合縱連橫並無興趣,而是企圖居安自保。

秦朝地圖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南下攻齊。

此時,齊相後勝早已接受了秦人的賄賂,在秦滅五國之戰時不僅不幫助五國,甚至不作出動員準備,僅僅是象徵性封鎖西部疆界。

等到王賁南下,齊王建又在後勝的慫恿之下,打算不戰而降,被雍門司馬、即墨大夫極力勸阻。

雍門司馬認為,齊王建當為社稷與秦人一戰,而不應該考慮自己偷生;即墨大夫認為齊國還有數十萬軍隊,加上城外五國的亡國軍民,聯合起來可以多達上百萬,足以與秦軍一戰。

秦始皇陵兵馬俑

然而,齊王建聽信秦國間諜陳馳的勸說,以五百里地封給自己養老,最終投降了秦國。

因為齊國實力仍然存在,所以秦王政對齊王建頗為忌憚,先是把他放逐到共地,後來斷絕他的飲食,活活餓死。

齊人怨恨齊王建不與諸侯合縱攻秦,反而聽信奸臣賓客的煽動導致亡國,他們還編了歌曲說:「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宋人蘇轍在《六國論》中說「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可以說是揭穿了齊國滅亡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實現了華夏本部的第一次統一。

秦王政登基為秦始皇,秦國也被史書被稱為了秦朝。據《史記》,衛國在秦二世元年才滅亡。

不過楊寬先生認為實際上前254年—前253年,衛國就滅亡於魏安僖王之手,此後存在的都只是食邑封君。

之後秦王朝又開始經略華夏邊緣,包括開鑿五尺道加強對西南的控制,收復被匈奴侵占的河南、九原之地,令屠雎、任囂、趙佗繼續南征百越,等等。

前214年,秦王朝的版圖才大致確定。

最後,如何評價秦滅六國?

李開元先生概括為「順天逆民」,可謂是一語中的。

夏商周三代,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是不斷強化的,分封制轉變成郡縣制已經是大勢所趨。

五行相勝說的提出,炎黃世系的一統,都表示人們呼籲一個統一國家的誕生。

戰國初年諸侯紛紛變法,也正是為了削弱貴族政治,加強國王權力。

秦國的宗法制一直較薄弱,反而成為改革最徹底的國家。

從秦孝公到秦王政,七世秦王又基本都是有擴張願望的雄主。這就是秦能統一的原因。

儘管秦滅六國有「順天」的一面,然而同時又有「逆民」的另一面。

過去常說人心向背是統一關鍵,然而從秦滅六國來看,更多是建立在暴力征服之上,實在不能說順應了六國人心,楚地就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樣的謠讖。

而秦國統一後仍然沒有調整政策、與民休息,而是濫用民力,大興土木。

所以隨著大澤鄉兩位戍卒吼出那句知名口號,短暫的秦王朝終於被埋葬於歷史塵埃,這正是賈誼在《過秦論》說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歡迎您的關注和點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