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未統一大理國的原因分析

本宮說文史 發佈 2020-01-06T00:35:45+00:00

皇上,還不關注臣妾,風裡雨里,我在等你。歷代統治者在對國家不同地區的政治形勢進行判斷的基礎上,應採取不同的應對政策,以此來為國家謀求更好的發展。宋朝時期,放棄了對大理國的統一。

皇上,還不關注臣妾,風裡雨里,我在等你。

歷代統治者在對國家不同地區的政治形勢進行判斷的基礎上,應採取不同的應對政策,以此來為國家謀求更好的發展。宋朝時期,放棄了對大理國的統一。究其原因,其一,是因為宋朝建立初期,將國家重心都放在抵禦北方外敵上;其二,是由於統治者未能清楚地認識到大理國在當時占據著重要的邊緣地理位置;其三,當時的大理國與宋朝關係較好,兩國之間有著密切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交流,從而對宋朝產生了強烈的歷史、文化認同感。

一、宋朝時期,疲於應對北方的一些蠻夷國家,繼而恪守「重北輕南」的戰略方針,遂放棄了對大理國的統一

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對於接壤國家的政治關係以及形成的戰略方針對於國家制定的政治政策具有極大的影響。北宋創立初期,將主要目光放在了征服北方的一些蠻夷之國上,繼而恪守了「重北輕南」的戰略方針,遂放棄了對大理國的統治,這主要是由宋初的政治環境造成的。

根據《宋史》關於北宋建國初期疆域的記載:

「東南際海,西盡巴僰,北極三關,東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萬一千六百二十里。」

顯德七年,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建立了北宋,定都開封,後在全國實施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北宋時期的統治狀況與唐朝大有不同,北宋國土狹小,又與邊緣國家的關係十分緊張。

北宋初期,統治者將目光主要放在了北方的一些地區上,力求戰勝北方第一大國——遼。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幅員遼闊,北至在臚朐河,南至白溝,東到于海,西到金山。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割地燕雲十六州給遼國,當時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從而在增強遼國的疆域之外,還為其提供了重要的戰略位置。宋朝在失去這一重要的戰略位置後,使得北方邊境防線有了缺口,在抵禦北方外敵上處於弱勢。

當時,宋朝的北方的敵對勢力不只有遼,還有西北地區的西夏。西夏不僅地域遼闊,因其占據著河西走廊這一重要的戰略要地,還多次對宋朝發動擾亂戰爭。縱觀在這之前的國家,誰占領的這一地理位置,誰就掌控了絕對的主動權。宋朝為了控制西夏的勢力,曾多次派遣使者去往西域各國,欲與其交好,繼而遏制住西夏的囂張氣焰。但因為北宋時期的經濟、政治情況,這一系列的舉措都沒有多大的效果,西北邊境依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到了南宋時期,北方邊境狀況依舊嚴峻,繼而放棄了對西南地區的交趾以及大理國的統一。當時大理國的統治區域相當於現如今的越南、寮國等地。同樣,交趾的地區勢力也不容忽視。宋朝統治者在仔細斟酌後,清楚的認識到平息北方邊境的戰亂才是重中之重,從而對南方地區採取了一種觀望的狀態。

在放棄了對交趾以及大理國的統一後,在全國形成了三股勢力並存的狀態。形成這種政治格局,不僅是由於當時遼國以及西夏等國大肆擾亂宋朝北方邊緣地區,統治者愚守北方邊境地區,也是由於北方邊境地形情況複雜且沒有占據有利的戰爭位置造成的。

二、宋朝未統一大理國,也是由於當時統治者未能清楚地認識到西南地區處於國家重要的戰略地位

歷代統治者在對國家不同地區的政治形勢進行判斷的基礎上,應採取不同的應對政策,以此來為國家謀求更好的發展。對於地域戰略形勢的判斷,就代表著對於不同的地區實施不同的政策管理。這是統治者對於整體國家局勢的把握,關係著國家的命運與走向。

縱觀我國古代史,歷代統治者在創建國家後,都會對國家的地緣政治進行系統的分析。其中,主要進行分析和判斷的是南方和北方的地緣形勢,然後再對其進行相應的治理政策。宋朝統治者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在對於全國局勢的分析後,促使著宋朝放棄對大理國的統治。這一決策使得宋朝在對西南地區以及西南邊境的管理上造成了很大影響。

統治者對於全國邊緣戰略地理位置重要性的認識可以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歷史上,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雲南地區占據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國家就是元朝。當時在元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曾有大臣像成吉思汗提議,向其明確了統一西南地區對於振興元朝國力的重要性。

根據《元史》中的郭寶玉對於雲南地區重要性的認識:

「西南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圖金,必得志焉。」

從地理位置上看,雲南地區占據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地處西南邊緣,這恰巧是元朝國家防線較為薄弱的地方。因此,統治者清楚地認識到加強西南邊境的防線,對於維護整個國家的安全統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雲南等地的失守,無疑是將國家置於險境之中。事實上,元朝正是有了這一認識,先統一了西南地區的雲南,在占據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後,逐漸完成統一大業。

在元朝之後的明清時期,統治者在總結了先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加強北方邊境的防禦能力的同時,密切關注著國家西南地區的變化,積極經營管理了雲南等地。

再來看宋朝的統治者,正是因為對於西南地區戰略地位認識的不夠深入,所以放棄了對大理國進行統一,使得國家在統一進程中丟失了一個有利因素。

宋朝統治者未能對大理國進行統一的決策,看似將國家兵力集中在北方,減少了西南地區不必要的戰亂,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耗。其實是宋朝的統治者沒能有一個長遠的目光,這樣做一來疲於應對北方邊緣國家的擾亂,二來不能保證國家西南部與大理國接壤地區有長遠、穩定的發展。

宋朝放棄了對大理國的統一,相當於將雲南等地的管轄權拱手相讓,繼而為之後維持西南地區的穩定埋下了禍根。所以說,導致宋朝滅亡的原因不是由於與北方邊緣國家的常年戰亂導致的,而是由於沒能對有利的戰略位置加以利用導致的。

三、宋朝未對大理國進行統一的主要原因來源於宋朝自身,其實,大理國對於宋朝有著強烈的歷史和文化認同感也是原因之一

(一)、大理國在地理上使用與宋朝同樣的中華版圖

當時的大理國相當於兩個現在的雲南省,其管轄範圍之大相較於其他小國可想而知。大理國地處雲貴高原之上,長江以及珠江的一些支流都會流經此地再匯入大海。當時,大理國與宋朝接壤的地方,山川相連、河海交匯。

從西漢開始,就在西南地區設置了益州郡,從而對西南地區進行管理。隨著當時對於西南地區不斷地開發建設,交通道路日益完善,使得當時雲南地區與中央的聯繫日益密切了起來。與之相伴隨的,有許多的人流往返兩地,使兩地的貿易往來也日漸頻繁了起來。

到了宋朝時期,大理國與宋朝的貿易往來也是如此。值得一說的是,大理國當時使用的是與宋朝同樣的中華版圖,繼而使得兩國建立起了密切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各個方面密切的聯繫。

(二) 大理國擅於吸收各國文化精髓,尤其是宋朝的文化
自古以來,都是統治者決定著一個國家奉行著怎樣的政治方針。但從根本上說,其實是由於統治者階層的需求決定,大理國也是如此。當時的大理國積極吸收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特別是宋朝漢地文化。在積極地應用在自己身上,從而使得大理國的文化獨具多元性。

大理國擅於吸收各家文化精髓,主要是源於它有提高自己國家文明程度以及文化建設的意識。在對外進行經濟、文化的交流,當屬與宋朝最為密切。宋朝當時的文化發展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最為輝煌的一頁。所以說,大理國在與宋朝進行經濟貿易的交往過程中,極大的吸收了宋朝的文化精髓。

大理國的百姓以及統治者對於宋朝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他們在追溯自己的祖先是,時常會宣揚自己與宋朝統治者有著同樣的祖先。同時,他們對於宋朝關於歷史上的記載也有著強烈的認同感。

在制度上,大理國也會效仿唐宋時期的政治政策,從而對過進行管理。其統治政策深受道家以及儒家思想的浸染。必須要強調的是,大理國對於宋朝文化以及歷史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主要得益於宋朝「大一統」的政治思想,以及對立大理國相對放鬆的政治政策。

所以說,宋朝未統一大理國不僅由於宋朝當時面臨的政治環境以及統治者的決策,也是由於大理國對於宋朝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以及強烈的歷史、文化認同感。

參考文獻:

《宋史》

《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