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會科學與時代同行

海報新聞客戶端 發佈 2020-01-06T01:41:05+00:00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隊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主力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關係到整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構建。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還不夠科學、學術研究的現實感還不夠鮮明等方面。這種狀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隊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主力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關係到整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構建。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還不夠科學、學術研究的現實感還不夠鮮明等方面。這種狀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想克服上述問題,應該首先解決所面臨的三大矛盾。

一是學科建設與學科轉型之間的矛盾。目前,整個中國的思想文化正朝著更加本土化的方向發展,與此相適應,當前哲學社會科學也面臨著一個向本土化轉型的巨大挑戰,這應該是我們制訂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的前提和出發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生命力和出路,就是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對中國經驗和中國案例的探討上,從而實現整個文科的學科轉型,以向全世界提供對中國現代化特殊道路的說明和概括。

學科轉型與學科建設二者並非對立關係,但不應將文科的學科建設看成是學科存在的最高價值,甚至是唯一價值。其結果就是學科建設被神化。學科的存在本來是為了解決問題,是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於問題、相對於研究對象,學科的存在本來只具有工具的意義。

我個人認為,當下文科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加快學科轉型,進行所謂「新文科」建設。而新舊文科之間的本質差異,正是所謂西方化和本土化的差異。

二是材料過剩與理論貧困之間的矛盾。中國有著和西方不同的歷史、傳統、文化、社會生活,中國的確需要另一種話語系統來表達、呈現。但近百年來,受制於所移植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框架,我們都是竭力在追逐西方,用西方模型、西方話語來表述和呈現中國,由此造成了一系列問題。比如我國學者辛苦收集資料,只能貢獻給那些西方巨匠,讓他們去做理論化工作,然後再把這些「法則」輸入國內。而這些「法則」,無不與中國經驗隔膜乃至背離。

中國學界目前已經到了一個轉變的關鍵時刻、重大時刻,這就是抓緊進行大規模的綜合概括工作,從出材料、出文獻、出數據、出案例、出調研報告,向出理論、出思想、出概念、出話語、出方法論的轉變。能否對中國、對中國文明和中國文化做出一些成體系性的大判斷、大概括,提供一個富有解釋力的大概念、大框架,看來是當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三是民族的重大需求與高校象牙塔化之間的矛盾。毋庸諱言,近40年來,中國文科有一種「去現實化」、象牙塔化、學院化的發展趨勢,學校的院牆逐漸變成很多學者精神活動的邊界,相當一部分學者躺在學科建設的安樂窩裡忘卻了自己還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實際上,現實、時代這些因素在知識的創造過程中,一直處在一個積極而不是消極的地位上。懷抱著明確的現實目的,同樣能做出非常嚴謹的學問。應該建立一種機制,把外部的要求變成內部的學術研究動力,為民族復興而研究學問的立場實際上就是這種機制。只有這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才能做到與時代同行。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