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口中的健康生活,不應忽視的一部分——數字健康

貝斯曼醫療 發佈 2020-01-06T01:45:27+00:00

21世紀已經進入第三個十年,我們應該理解健康不只是沒有病痛,而是包含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方面。那麼要真的達到這些方向的良好,它已然不只是一種靜態的「狀態」,更是正向的概念、一種生活與自我實現的資源。

21世紀已經進入第三個十年,我們應該理解健康不只是沒有病痛,而是包含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方面。那麼要真的達到這些方向的良好,它已然不只是一種靜態的「狀態」,更是正向的概念、一種生活與自我實現的資源。



由此,健康已經是一種人權,而要控制、改善這種狀態,勢必是一個長期過程而不只是單一一次的行動,這個過程是以倡導、賦能、調解為策略,關乎個人與社區。

至此,健康早已不只是以疾病的有無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以社區/社群、技能作為串連,以政策、運動以及各個「場所」作為實踐。這其實也是公共衛生的精神,以人為核心,考量整體、考慮情境與環境(包含負擔、風險等等),最後再做出抉擇。

其中數字健康,已是最重要的一環。


數字健康的探討始端,是從「社群媒體」與「青少年」間的關係展開的

最初有關「數字健康」的討論,是Facebook、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被抨擊使青少年「沉迷」,或者有害於他們的心理與精神狀態的各類研究報告,當時科技圈對數字健康的探討並不深入,沒有人注意到這問題在成年者身上也同樣值得重視。

後來《衛報》記者 Alex Hern 針對社交媒體成癮問題寫過的一篇文章,他指出那些創造出社群媒體產品的人,例如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克並不像我們一般人那樣使用 Facebook 帳號,他擁有一個 12 人的團隊替他發布文章、回復留言、刪除評論,他本人是極少使用社交媒體的。

文章不只舉出扎克伯克為例,同年稍早,蘋果 CEO 庫克也曾在受訪時表示,雖然他並沒有孩子,但不會讓他的侄子接觸社交媒體;蘋果創始人賈伯斯 在 iPad 發表數個月後告訴《紐約時報》,自己的孩子還不曾碰過 iPad,在家時他會限制孩子接觸科技產品的方式與程度。



2018 年,iOS、Android 不約而同推出數字健康工具

數字健康一詞正式出現在 iPhone 和 Android 手機上,也是在 2018 年。

這個功能一推出,筆者便迫不急待地開始試用,查看一周的熒幕時間、拿起手機的次數、App 通知的頻率是否過於頻繁,並且為應用程式設置了使用限制,規定自己到了某個時段就必須放下手機了。

2019 年底,工作時與同事聊到了關於數字健康的話題,大家討論了各自的螢幕使用時間,發現我們大約都落在 4~6個小時的區間中。有報告指出,每日使用電子設備超過 3.5 小時,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眼睛、肩部、集中力、工作狀態等等方面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在當代社會,我們普遍能夠了解到可以危害到自身的事物的信息,但是因為身邊或多或少的問題、負擔、牽掛、阻礙,很多人只能看著那些不好的事物逐漸侵襲自身。例如酗酒本身不是好的習慣,但是工作上的應酬,為了更好的拉進與客戶的關係,酒桌文化必不可少。

類比使用手機,社交媒體已經作為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長時間的使用它,亦是必不可少。


即使是出生就接觸網絡的人們,也得重視數字健康

作為 90 後,小時候家中幾乎人人都有計算機與網絡,那時期的數字健康,和這個年代已經完全不能相比——頂多就是被父母規定可以玩多久的計算機而已。

而現在計算機與網絡已經移動化,握在你的手裡。

它如此便利、隨身可得、一天 24 小時都在線,而社群媒體、網絡上陌生人們彼此互動的生態發展,與2000年初完全已經不能比。在如今,即使你不出門,惡意也能在你的家裡、在你的房間、在你的棉被、在你的手上無端生出,這也是為何數字健康一開始被關注到的,是從青少年開始。這段時期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段,承上啟下,期間養成的習慣也許能夠主宰自身未來幾十年的生活。



本文結尾,按照慣例應該添加告誡、貼士用以幫助讀者擯除不良習慣,健康身體,健康生活:

多抬頭看看四周風景,少低頭玩手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