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石門十三品

中國書法網 發佈 2020-01-06T02:53:44+00:00

石門十三品原址,現石門棧道風景區《石門十三品》,又名漢魏十三品,是從漢魏到明清時期的百餘摩崖石刻中切割下來的十三件書法石刻珍品,現收藏於漢中博物館。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石頭書」,既是研究褒斜道通塞和古代水利建設的珍貴史料,又是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傑作。

石門十三品原址,現石門棧道風景區

《石門十三品》,又名漢魏十三品,是從漢魏到明清時期的百餘摩崖石刻中切割下來的十三件書法石刻珍品,現收藏於漢中博物館。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石頭書」,既是研究褒斜道通塞和古代水利建設的珍貴史料,又是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傑作。

石門十三品由來


約2000年前,先民們鑿山為道,修橋渡水,依山傍崖構築天梯雲棧,修建了號為蜀道之冠的褒斜道,也開鑿了最早的人工穿山通車隧道之一——石門。

東漢永平年間,漢中郡太守鄐君站在褒谷口,腳下是驚濤拍岸、雪浪翻卷的褒河水,眼前是一條鬼斧神工、驚艷世人的人工穿山隧道。長安至漢中的官道終於打通了最後一公里。

這項歷時3年、動用2600餘名囚徒、橫跨秦嶺天險的浩大工程竣工了。鄐君大喜過望。彼時,他也許並未想過他的名字因此永遠被留在了褒谷的一方山石之上。

一條橫跨秦嶺天險,貫通南北的褒斜棧道,一處在世界交通史上享有盛名的石門隧道,一項由漢初丞相蕭何倡修的山河堰水利工程,皆匯集在褒谷。

過往的仕官商賈、文人墨客,在飽覽勝跡之餘,記事詠物,抒懷為文,鐫刻於石門內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絕,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石門摩崖石刻。

據統計,在石門故址的石刻有104種,僅石門內壁就有34種。上自漢魏,下至明清,儼然一座石刻寶庫。其中13種漢至南宋時代的石刻出類拔萃,蜚聲古今,世稱石門漢魏十三品。1970年,國家在褒河上興建水電站,石門十三品被鑿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護、陳列。

石門十三品種類

石門十三品中,有漢刻8種,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種,宋刻3種。記述或讚頌褒斜道修治通塞歷史的漢魏摩崖有5種。

石門十三品列表

《石門》摩崖(漢)

《石門》碑,原豎於石門北口外,

東漢永平四年(61年)刻。

《玉盆》摩崖(不詳)

《玉盆》摩崖,原刻於石門南三里許褒河水中一巨石上,該石中凹邊高,其形似盆,色白如玉,故名「玉盆」。字跡因受水衝擊,至南宋慶元時,字跡模糊,有人重刻豎書「玉盆」二字於其旁。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黃濟之等遊玩時再刻「玉盆」二小字於重刻上方。

《袞雪》摩崖(漢)

《袞雪》摩崖,其中署名「魏王」的《袞雪》,

被認為出自曹操之筆。

《石虎》摩崖(漢)

《石虎》摩崖,原刻在石門南五里許的褒河東岸山崖上,山峰有石,其形如虎,故名刻,旁刻有「鄭子真書」。

《石門》、《玉盆》、《石虎》、《袞雪》四種漢隸大字摩崖,被稱為石門小四品,都是狀物抒懷之作。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漢)

公元66年鑿刻的《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曾被認為是我國早期的摩崖石刻(後發現的《何君閣道碑》年代更早),其書體為篆書向隸書過渡的典型代表。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摩崖(南宋)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摩崖,追述漢魏往事,是宋代仿寫漢隸的好作品。《鄐君開通褒斜道》經千餘年,被水污、青苔所封,宋代歐陽修、趙明誠、洪适的金石書中未錄。南宋紹熙四年秋,被雨沖刷,字跡顯露,時南鄭縣令晏袤,將摩崖暴露經過,以及原刻文字加以注釋,另刻石記之。

《石門頌》摩崖(漢)

《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摩崖,又稱《石門頌》和《西狹頌》、《郙閣頌》號稱我國漢代摩崖「三頌」,其漢隸被譽為「漢人極作」。文字記敘四川武陽人楊君,名渙,字孟文,多次奏請廢子午道,復褒斜道,至延光四年(125年),朝廷允許,褒斜道得以恢復。到建和二年(148年)漢中太守王升,刻石頌讚楊渙。史書上沒有此事記載,因此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楊淮、楊弼表紀》摩崖(漢)

《楊淮、楊弼表記》摩崖,是漢代摩崖的精品。記敘四川犍為人卞玉,路經石門,見《石門頌》,知文頌其同鄉楊渙,感嘆不已,將楊渙後裔楊淮、楊弼兄弟官職、政績追刻於《石門頌》左側,再彰楊渙修復棧道之功,澤及後代之事。

《李君通閣道表》摩崖(漢)

《右扶風丞李君通閣道》摩崖,是於東漢永壽(公元155158年)年間刻於石門內壁。系李君承修褒斜道,使「行人蒙福」,故時人為文記此事,並記述其爵里、仕跡等,故亦稱《李君表記》,簡稱《李君表》。

《李苞通閣道題名》摩崖(曹魏)

《李苞通閣道》摩崖,是少見的三國遺存,是研究三國蜀魏之戰的實物資料。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蕩寇將軍李苞領工修褒斜道之事。但該摩崖初鐫於石門北口的峭壁上,因原址山崖崩塌,前人恐其泯滅,乃復刻於石。

《潘宗伯韓仲元李苞通閣道題名釋文》摩崖(晉)

《晏袤釋潘宗伯韓仲元李苞通閣道》摩崖,《釋潘宗伯、韓伸元題名》也是宋代仿寫漢隸的好作品。摩崖旁邊有兩段刻字,一為《潘宗伯韓仲元通閣道》摩崖: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刻於石門洞南口外左側崖際。一為重刻《李苞通閣道》摩崖,前有題款。上列刻字,同為楷書,經考證出自一人手筆,顯然是將兩個年代的兩段摩崖並錄重刻而成。

《石門銘》摩崖(北魏)

《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摩崖,即北魏《石門銘》,此銘在魏碑中地位極高,被譽為「不食人間煙火」之仙品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太原典簽王遠書丹、武阿仁鑿刻於陝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記敘西晉東遷,南北朝對峙,漢中屬南朝,褒斜道廢棄不用,石門閉塞。至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年),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奏請修復褒斜道,永平二年(509年)竣工。

《山河堰落成記》摩崖(南宋)

《山河堰落成記》摩崖。又名《重修山河堰碑》,形巨體大,該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一塊碑刻,記敘南宋紹熙年間漢中郡守章森、南鄭縣令晏袤負責修復山河堰之事。官民整修山河堰竣工後的記事碑。

石門十三品文物價值

漢中博物館石門十三品,不僅僅是研究褒斜棧道通塞和漢中水利建設的珍貴史料,它在書法藝術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們給人以書法藝術美之享受,是漢代以來書和刻兩者的最高藝術結晶。其中漢魏時期作品早在唐宋時就負盛名,譽滿全國,更為歷代考古家、書法家所推崇。現在,石門十三品是研究究漢魏書法的實物標本,在中外書法界和金石學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書法演變的歷史軌跡,1000多年來,一直為歷代學者所推崇。

墨寶先生,拍攝於漢中博物館內

光緒五年(1880年)石門石刻經楊守敬介紹到日本,受到東瀛書界的激賞,被列為學習書法「必修之古典」。直到現在,日本書法界仍對漢中石門摩崖石刻給予高度評價。康有為十分推崇石門摩崖,他把古代著名石刻分為六等:一曰神品、二曰妙品、三曰高品、四曰精品、五曰逸品、六曰能品,在神品中僅列三石,《石門銘》就居其一。于右任先生曾有「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濕枕」的詩句。黃鎮同志曾題詞,讚譽為「國之瑰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