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張魯:被忽略的大人物,保一方百姓平安,創立教派影響千餘年

浩然文史 發佈 2020-01-06T03:10:24+00:00

通常現在說到道教都會將其與道家的兩位祖宗——老莊,聯繫起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道家是起源於先秦時的一種思想學說,主張天道自然,反對人為。道教則是起源於民間的一種宗教組織形式,它的出現和早期的發展,更多是受到早期民間巫術、鬼神崇拜以及漢代儒學的影響。

通常現在說到道教都會將其與道家的兩位祖宗——老莊,聯繫起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道家是起源於先秦時的一種思想學說,主張天道自然,反對人為。道教則是起源於民間的一種宗教組織形式,它的出現和早期的發展,更多是受到早期民間巫術、鬼神崇拜以及漢代儒學的影響。在之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而逐漸的與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捆綁在一起。


總之,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真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是在東漢末年,它與先秦的道家思想是兩碼事。

一、張魯

道教的第一位大佬便是張角。關於這個男人,我們所知甚少(僅限於他領導了一場超大規模的宗教起義),演繹的卻很多。但他不是我們今次的主角。

我們的主角是在漢末的宗教市場上,唯一能與角哥抗衡的大人物——漢中張魯(另外還有三輔的駱曜,漢中的張修,但此二人資料很少)。我們不妨尊稱他一聲魯大師,跟那款知名軟體沒啥關係,只因他真的是一位大師。

關於張魯,一般人不太了解,大多僅限於他投降曹操。


但假如做一個中國歷史的真實影響力排行榜,張魯絕對能排進Top20,其地位遠超一干三國明星,甚至是曹操曹大老闆。原因無他,只因他是大名鼎鼎「五斗米道」的宗教領袖,也是中國傳承近1800年的中國道教之祖。

二、五斗米道

五斗米只是一個外號,它的官名叫「正一道」,後來改為大名鼎鼎的「天師道」。之所以起這外號是因為入教者要先交納五斗米作為會費。孔子曾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凡交納過十條幹肉的,我都當他是學生)。正一道的宗旨就是凡交納五斗米者都是我派弟子。

別看名字土,它卻是中國歷史上傳承最久,影響最為深遠的宗教組織之一(除了不太確定是不是宗教的儒家之外,可以說沒有之一)。在轉型為天師道以後,著名文化人物謝安、王羲之、李太白等都是其教徒,傳承一直到今天。


三、真真假假的起源傳說

五斗米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而且都言之鑿鑿,至今難辨真假。

其一:祖孫相傳五斗米

張魯的爺爺名叫張陵,也叫張道陵、張天師等,是道教徒心目中的「教父」,地位之高,堪比太上老君。

據傳,張教父早年在鵠(又作鶴)鳴山學道,自創道書教授百姓。教父升天后,組織傳給了兒子張衡。二代教父升天后,組織就留給了張魯。

關於張魯歷史有明確記載,他的發跡很有點八卦的味道。

相傳張魯的媽媽很有道行,而且頗有姿色。也不知是因為哪一個原因,反正張媽媽得到了當時益州牧劉焉的寵信,經常去串門。劉焉因此授予張魯一支部隊。但張魯不地道,打仗的過程中還趁機吞併了他的同伴,擴展了勢力。

劉焉死後,劉璋繼位。他不大喜歡張魯這個「干」兄弟,所以找了個藉口把張魯的媽媽和家人都殺了。


張魯很生氣,但是生氣也沒用,因為打不過。他轉而占領漢中,憑藉從爺爺和爸爸那裡繼承的遺產,在此後三十年間雄霸巴漢,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


其二:五斗米道是襲取自漢中張修

據《典略》記載,漢中人張修最先創立五斗米道,作為對張角黃巾起義的聲援。張修死後,張魯占領漢中,然後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據《三國志·張魯傳》載:「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修業,遂增飾之。

兩種解釋相互矛盾,裴松之也傻傻分不清真假,我就更不行了。但不管怎麼說,張魯都是最關鍵的那一個領袖,是他把五斗米道發揚光大。

四、五斗米道的發展

假如穿越到漢末,我不會投奔曹操(雖然這是我最喜歡的英雄人物),也不會去找劉皇叔,可能會去江南一帶旅旅遊,但也不會投奔孫家軍。

我將奔赴漢中投靠在張魯的懷抱下,然後等待曹丞相的接管。因為我很明白,憑咱的能力絕不可能在天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出人頭地,很可能是被作為炮灰使用。


事實上這不光是我的選擇,也是當時許多老百姓的選擇。史載「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

這是為什麼呢?張魯與五斗米道是一個關鍵原因。

張魯的宗教政策如下:

1、加入五斗米道先從「鬼卒」開始做起,待業務純熟後,可以升任「祭酒」。祭酒一方面相當於老師,帶領學徒修道,另一方面也是行政長官,負有地方管理的責任。張魯自己則自稱「師君」,是組織的扛把子。

2、教學內容很不科學,凡有病就得磕頭懺悔,飲用符水。此外要學習文化課,教材是《道德經》,但實際上很可能是張魯編撰的一本《老子想爾注》(此書在道教經典中,地位僅次於《道德經》,是後世道教徒的必修科目,不過後來逐漸失傳)。


3、設置義舍和義米肉。所謂義舍和義米肉就是為過路的行人提供免費的住宿,免費的米和肉。但要求行人自覺,吃多少拿多少,要是有誰貪心,就會畫個圈圈詛咒他(「若過多,鬼道輒病之」)。這是一項創舉,算是人類早期的烏托邦社會實踐,在中國歷史上十分罕見。

4、施仁政。自張魯以下,所有的行政官員(祭酒)都要有道德自覺,對於犯法者,通常會給予三次原諒的機會,如若再犯才會施以刑罰。

結果上看,這套方案很有效,「民夷便樂之」。張魯也因此「雄據巴、漢垂三十年」。這是張魯的善業,是他為漢中百姓提供了穩定和諧的生存環境,是一項誰都無法抹殺的豐功偉績。


五、結局

建安二十年,秋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南下,張魯的弟弟張衛以螳臂當車,結果一觸即潰。張魯則是好漢——好漢不吃眼前虧。他決定「舉漢中降」。


不戰而降,好像很慫,尤其在三國時代。阿斗兄就因不戰而降,至今未入祖廟。

但憑良心說,張魯投降曹丞相是一個順應歷史發展的正確選擇,值得點讚。

當年孫劉大軍聯合抗曹,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但對百姓而言不見得是好事。裴松之就認為,曹操若是能借赤壁之戰一統天下,則「六合為一」,就不會有之後的「兵連禍結」。

赤壁一戰,利於孫劉,卻不利天下。

所以裴松之對張魯的「好漢」行為給予了充分肯定(張魯降魏,賞延於世),甚至還抱怨他投降的不夠快:「臣松之以為張魯雖有善心,要為敗而後降,今乃寵以萬戶,五子皆封侯,過矣。

張魯投降後,曹操很高興。把他全家帶回許昌,並拜張魯為鎮南將軍(世稱張鎮南),封閬中侯,邑萬戶。五個兒子也都被封為列侯。數月後,張魯撇下了自己在人間的事業,仙去了。


文史君說

比起張角,張魯和他的五斗米道幸運的多。前者病逝於戰火中,背負兩千年的罵名,他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太平道」也在三國時幾乎絕跡,而後者不但安享晚年,五斗米道也成功的從民間宗教上位成貴族信仰,並在之後中國漫長的歷史上,形成了與儒、佛分庭抗禮的道教。關於這以後的故事,只能留待以後再講述。所謂,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參考文獻:

1. 陳壽撰 ,裴松之註:《三國志》,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年版.

2.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三聯書店2001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一塵)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