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和家常豆腐,吃豆腐也有講究

美食pk 發佈 2020-01-06T03:17:33+00:00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鐵牛關於豆腐,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公元前164年,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劉安在安徽省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上燒藥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據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於世。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鐵牛

關於豆腐,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公元前164年,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劉安在安徽省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上燒藥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據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於世。」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詩末自註:「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

但當代有機化學家袁翰青卻認為從五代開始才有豆腐。日本學者筱田統根據五代陶谷所著《清異錄》「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也認為豆腐起源於唐朝末期,而興盛於北宋,因為蘇軾有「煮豆為乳脂為酥」的詩句,自注說:「謂豆腐也」。陸遊也有「 試盤推碾展, 洗釜煮黎祁( 豆腐)」的詩句。且說「蜀人名豆腐曰黎祁」。在《老學庵筆記》中,陸遊還寫道:嘉興人聞人茂德,名滋,老儒也。喜留客食,然不過蔬豆而已。郡人求館客者,多就謀之。又多蓄書,喜借人。自言作門客牙,充書籍行,開豆腐羹店。



但無論豆腐起源於哪個時代,那些文人學者寫過或者研究過,都不重要,因為在同治元年(1862年)之前,豆腐都只是一味家常小菜。重要的是,在同治元年之後,天底下誕生了一道名叫「麻婆豆腐」的經典川菜,如今這道菜遠渡重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安家落戶,從一味家常小菜一躍而登上大雅之堂,成了國際名菜。

這一切還得從同治元年的成都說起。成都萬福橋碼頭有一家名為「陳興盛飯鋪」的小館子。那一年,店主陳春富(陳森富)病逝,小飯店便由老闆娘經營,老闆娘五官端正,只是面上有些雀斑,人們因此叫她「陳麻婆」。當年的萬福橋是一道橫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腳、打尖,光顧飯鋪的主要是碼頭工人和腳夫,消費能力有限,豆腐便宜而味美,成為這一群體的首選。



清朝同治時期,郫縣的豆瓣醬技術業已成熟,且已量產,只是銷售的對象都是官商大戶人家,平民百姓很少碰及。陳麻婆的夫家與郫縣豆瓣醬的傳人頗有淵源,因而陳麻婆也掌握了豆瓣醬的生產技術。

大家都知道,豆瓣醬是川菜的靈魂,在那個時候,誰先懂得使用,誰就能成為烹飪高手。陳氏便經常使用豆瓣醬烹製菜餚,其味道就比別家飯店勝出一籌。因為碼頭工人和腳夫常點豆腐,陳氏便將豆瓣剁細,加上豆豉,放油鍋里炒香。加點湯,放下切成兩厘米見方的豆腐塊,再配上其他調料,加入炸酥脆的牛肉末,勾芡收汁,起鍋以後再來上一把花椒麵辣椒麵灑在豆腐上。一盆色鮮味美,麻、辣、燙、囫、嫩、鮮的豆腐就此出鍋上桌。碼頭工人和腳夫們個個吃得鼻子冒汗,整了好幾碗飯,吃得肚兒溜圓,口中大呼暢快。



由於陳氏對烹製豆腐有一套獨特的烹飪技巧,烹製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響,深得人們喜愛,她創製的燒豆腐,則被稱為「陳麻婆豆腐」,其飲食小店後來也以「陳麻婆豆腐店」為名。

《錦城竹枝詞》、《芙蓉話舊錄》等書對陳麻婆創製麻婆豆腐的歷史均有記述。《錦城竹枝詞》云:「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成都通覽》記載陳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為成都著名食品。發展至今,麻婆豆腐一度上升為國宴菜品,2018年9月10日,「中國菜」正式發布,麻婆豆腐被評為「中國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之一。

麻婆豆腐的主要原料為豆瓣醬、豆腐、牛肉末(也可以用豬肉)、辣椒和花椒等。麻來自花椒,辣來自辣椒麵,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點。其口味獨特,口感順滑。



麻婆豆腐名揚天下,其烹製少不得豆瓣醬。而豆腐的另一種做法,同樣需要豆瓣醬,那就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家常豆腐。家常豆腐的最大特點是將豆腐煎至兩天金黃, 然後以豆瓣醬、白糖和醬油作為調料製作而成,根據個人喜好,酸甜苦辣皆宜,味道濃郁。

我做家常豆腐,喜歡醬燒。把豆腐改成5厘米寬的對角的三角形,1厘米厚的片,用平盤裝上,潷去水分;選一點肥瘦相宜的豬肉剁成末;大蒜苗切成2厘米的段;豆瓣辣醬要剁碎;將豬油燒沸後下入豆腐,待兩面都煎黃後就取出;另外,再將油燒沸,下入豬肉末炒熟,烹料酒,加入豆瓣醬炒香;再加入豆腐、味精和湯,燜入味,收干汁,最後放入大蒜和香油,裝入盤內,即可。提示一下,豆瓣醬較咸,不要放鹽,可適量放一點白糖提鮮。



相對來說,麻婆豆腐的做法單一而固定,家常豆腐則可醬燒,可茄汁等等,花樣較多。於我而言,麻婆豆腐鮮香麻辣,適合下飯。家常豆腐咸辣適口、豆腐筋道,適合下酒,而本人好喝一口小酒,所以,相比之下,家常豆腐更讓我食指大動。

儘管現在麻婆豆腐和家常豆腐在飯店的點菜率極高,家庭主廚也常常烹製這兩道菜,但是我們對於吃豆腐,還是有很多講究。很多地方,豆腐傳統上是用來祭奠已故親人的。據說,鬼魂(或鬼魂)早已失去下巴和下顎,只有豆腐軟得可以吃,所以當有人去世過白喜時,喪家必須上豆腐這道菜,叫做吃豆腐或者吃豆腐飯。結婚嫁女等紅喜,是不能上豆腐的,否則,視為不吉利。



茅盾在《子夜》十三里說:「你不要慌,我同女人是規規矩矩的,不揩油,不吃豆腐。」這裡則把調戲占女人便宜叫做「吃豆腐」,也是現在流行的「性騷擾」的意思。相傳古時候長安街上有個夫妻合開的豆腐小店,老闆娘本來就漂亮,又以有美容功能的豆腐為常食,自然更是細皮嫩肉,人稱「豆腐西施」。為招徠顧客,「豆腐西施」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引得周圍男人老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闆娘調情,且動手動腳,比如趁付銅板時摸摸老闆娘的縴手等。於是,醋海翻波的老婆們不滿意了,經常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來訓斥丈夫。後來,「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於是,子在川上曰:欲飽口福,多吃豆腐,遇見淑女,別吃豆腐。

本文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

《豆腐的起源來歷,你不知道的常識》

來源:華夏東極久龍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