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幫趙國平定匈奴,如果李牧不死,秦國就無法滅趙嗎

歷史邏輯 發佈 2020-01-06T03:39:23+00:00

戰國時期,李牧連卻秦的資本是趙國最後一支主力部隊,由李牧一手帶出來的百戰精銳——長城軍團,車翻了東胡、匈奴,幾乎橫掃整個草原的強大戰爭機器,一旦發動起來,即便是連滅數國的秦國百戰精銳有些吃不消的。如果李牧和他的長城軍團二贏之爭勝負真未可知。

戰國時期,李牧連卻秦的資本是趙國最後一支主力部隊,由李牧一手帶出來的百戰精銳——長城軍團,車翻了東胡、匈奴,幾乎橫掃整個草原的強大戰爭機器,一旦發動起來,即便是連滅數國的秦國百戰精銳有些吃不消的。如果李牧和他的長城軍團二贏之爭勝負真未可知。李牧第一次為將時的對匈策略是:龜縮防禦,堅壁清野,堅決不跟匈奴對打。第二次為將一開始也是不打,後來採取的戰術是以百姓弱示敵,誘敵深入,然後故布疑陣吸引敵軍深入,最後才是人海戰術將匈奴軍包圍吃掉。李牧對匈奴兵種優勢:戰車1300輛,輕騎兵13000,勇於衝鋒陷陣的重步兵5萬人,善射的弓兵10萬人。匈奴的劣勢:沒有嚴格訓練士氣和組織度不高的步兵,會被戰車和騎兵在平地一波打穿。李牧還是太難,只考慮戰場他不會吃虧,關鍵是趙國太窮了,一直都缺糧,持久戰根本沒法打,他也不可能一戰全滅王翦,況且趙國朝堂上都是一幫庸人。李牧能頂住,但是翻不了盤。

白起殺趙國降兵,跟項羽殺秦國降兵,其實背後的邏輯是差不多的,一個40萬,一個20萬,在無法消化掉的情況下,威脅太大了。白起面對的是內有40萬降兵無法消化,秦國主力部隊長平對戰數年,已經疲敝。外面趙國還有個可怕的長城軍團,白起選擇的策略是坑殺40萬降卒,威嚇趙人,攜新勝之勢,迅擊邯鄲,在長城軍團南下之前打個時間差,攻下邯鄲一舉滅趙,無奈應侯和秦王在占據了巨大優勢的情況下不願意再賭國運。項羽是內有20萬降卒,跟一堆所謂諸君聯軍的烏合之眾附庸,內部不穩;前有函谷關內秦兵,外有精銳邊軍虎視眈眈,他必須在秦軍精銳回援內地之前,攻破函谷關,一舉滅秦,通過對帝國的斬首,來消滅這個龐然大物,且毫無退路。

戰國初期,秦國比趙國好像還慘,後人不努力怪誰呢?每次打仗白起都是最後殺招,白起幾場成名作都是之前別人掌兵打一年左右然後白起過去,要是白起不行,為啥要他上去。李牧的確可以,但也別以為白起不行,起牧翦頗,這排名還是比較中肯的,廉頗跟王翦打仗都穩,白起李牧都是出奇兵,兩人下場也類似。我覺得不能因為白起背靠實力強大的秦國就忽略白起的軍事才能,白起作戰不是戰勝擊潰敵人,而是打殲滅戰,先後打殘殲滅魏韓、楚、趙精銳。如果白起和李牧換個位置,想必李牧也很難超過白起的功績吧。白起和李牧都在自身所處的條件下做到了最好。

先秦與秦漢時期的匈奴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因為秦的統一戰爭,導致北地大量戎、漢相處或對秦國不滿的漢人大量流入匈奴,直接帶動匈奴的科技、經濟等領域的發展。參考晉國援助之下的吳國,晉國援助前吳國經常性被楚國擊敗,雖然吳人勇武非凡,奈何對面科技和組織能力更好。等晉國幫助之後,吳國就能和楚國打的五五開了,待到不世之材伍子胥到來後,吳國就更加強大了。不用拖到秦始皇死去,只要拖到楚國和齊國政局穩定,秦國自然而然就麻煩了。秦國滅六國之所以成功,主要還是秦始皇時期,魏國、趙國和楚國出現領導人更迭導致局勢混亂,而齊國也是朝局混亂,沒有了齊楚的援助,三晉怎麼可能頂得住秦國。而一旦三晉滅亡,秦國直接窺視齊楚腹地,大勢已定。

首先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關乎國運的戰略決戰,雙方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徵集士兵投入戰場,如果李牧真有十萬騎兵軍團,是不可能將這支精兵棄而不用的。李牧沒有那麼多騎兵,也就萬餘人騎兵,萬餘人戰車,剩下全是步兵。第二自從李牧大破匈奴,攻破東胡,降服林胡之後,匈奴就已經十多年沒有侵入過趙國邊境了,所以衛戍壓力並不大,根本不需要十萬之眾的騎兵軍團。第三,雖說長平主要是山地戰,但是趙軍的騎兵是「胡服騎射」的輕騎兵,機動能力很強,山地地形根本限制不了輕騎兵。況且白起就是通過輕騎兵攻擊趙軍後方截斷長平趙軍與大糧山之間的糧道,使趙軍陷入斷糧的境地。可見輕騎兵在山地地形也是有著重要作用的。

趙國國力已近盡了,而秦國卻如日中天,李牧就算再厲害也只能苦撐,趙被滅是遲早的事,只是有李牧能撐更久一點。趙已經沒有對抗秦的資本了,長平之戰其他幾國根本隔岸觀火的態度,他們都沒有想到這場大戰趙軍能敗得如此之慘,以至於到亡國的地步,所以以都沒有準備好發兵救援。而白起也認為趁各國沒反應過來,可以趁勢滅趙。這時侯秦王沒有採納,要和談,之後被騙了,才又要請白起攻趙,白起卻說其他各國在這幾個月已經準備完畢,聯合了起來,現在打已經沒有勝算。可見趙長平之後已經沒有了抵抗的資本,之後是因為過了幾十年恢復了點元氣。到了嬴政的時期基本已經是一超多強,再加上連橫的戰略,結局已經註定了。

長平之後諸侯合縱打崩了秦國,趙國雖然殘破不堪,但是擊敗了趁火打劫的燕國,大幅度擴充了領地。而秦昭襄王死後,秦國減少了對六國用兵,靜下心搞建設。這個是秦國的優勢所在,他只要想關門發展,就能夠做得到。而關東六國則打的如火如荼,楚魏齊圍繞著淮泗之地勾心鬥角,而趙國軍力高度深入燕國縱深。這樣的外交局勢下加上諸侯頭領集體更迭,秦國針對三晉的戰爭太順利。秦滅六國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一個必然事件,所謂政局混亂是因為面對幾乎不可戰勝之敵的強壓下的普遍現象,且肯定有秦的幕後運作在裡面,各國合縱抗秦又不是沒做過,然而各國畢竟有著不同的利益關係,保不准秦拋出一個誘餌他們就土崩瓦解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