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最強大腦,克B肝,防肝癌

李春雷 發佈 2020-01-06T04:34:57+00:00

前言王石表示:「比如說,在深圳我成立的第一個風投,就是投藥,專門治B肝的藥。因為B肝這個病在工業已開發國家已經是罕見病,但是在中國這還是一個非常大的群體。如何結合以色列科學家的頭腦,結合中國的一批海歸研究人員、醫生、科學家。

前言

王石表示:「比如說,在深圳我成立的第一個風投,就是投藥,專門治B肝的藥。因為B肝這個病在工業已開發國家已經是罕見病,但是在中國這還是一個非常大的群體。如何結合以色列科學家的頭腦,結合中國的一批海歸研究人員、醫生、科學家。他們的團隊力量,再結合中國的市場來做,這對於我完全是一個非常全新的嘗試。」

「海德計劃」概念視頻一睹為快

2019年12月15 -17日,在「聖城」以色列耶路撒冷,中以(中國和以色列)海德聯合未來實驗室(以下簡稱「海德實驗室」)會議拉開序幕。這次會議結束後的第八天——12月25日,西方聖誕節的這一天,萬科創始人、深圳華大基因集團聯席董事長王石站在耶穌的出生地——巴勒斯坦南部城市伯利恆的聖誕教堂中心廣場,為其在大健康領域投資的項目之一——海德實驗室進行了揭牌儀式。

王石在伯利恆為海德聯合未來實驗室揭牌

海德實驗室是怎麼一回事?海德實驗室與以色列有什麼關係?以「造房子」著稱的王石和海德實驗室又有什麼關係?回答上述問題,要從「王石的轉型」和「海德計劃」說起。

01王石:從「造房子」到「造健康」

2011年,60歲的王石放下一切,遠赴美國哈佛求學,之後先後在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擔任過訪問學者,2018年11月,又赴以色列希伯來大學開始為期2年的訪學。這次訪學前王石表示,選擇到希伯來大學深造,不僅為了深入了解以色列文化,也將致力於推動中以企業在生命基因、數字健康、醫療環保等高科技領域的進一步合作。王石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2019年12月,在新浪財經重磅打造的高端人物訪談節目《至少一個小時》第三期對話中,王石表示「我還要創業」,並透露已經開啟了重新創業,成立了一個風險投資機構並投了一個治療肝病的藥。同時表示「結合以色列科學家的頭腦、結合中國的一批海歸研究人員、醫生、科學家。他們的團隊力量,再結合中國的市場來做。」

王石接受新浪財經專訪,提及重新創業目標。

重新創業的王石,將投資瞄向了健康領域,實現了從「造房子」向「造健康」的轉型。

2019年6月,經王石牽線搭橋,北京東方高聖旗下的東方略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方略」)聯合青島市政府、深圳華大基因共同發起成立中以基因工程中心,旨在借力以色列在生物醫藥、生命健康領域全球領先的科學家(「最強大腦」),運用「智庫+基金+企業孵化」的全新投資運營模式,向中國特色大病發起進攻,力圖打造生物醫藥界的「貝爾實驗室」,以科學的突破帶動商業上的成功。

中以基因工程中心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海德計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出的。該計劃是為推動中以基因工程項目落地而推出的一項重磅舉措。「HAID」(「海德」)即HBV + AI + Data,寓意利用人類基因、腸道菌群基因等數據(Data),運用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高效快速地找到治癒B肝(HBV)的辦法。

02「海德計劃」的定性:創新的「創新」

東方略是一家專注於腫瘤創新藥的臨床開發和商業化、為滿足臨床需求提供解決方案的生物製藥企業。公開資料顯示,東方略目前有兩個全球領先的腫瘤基因工程產品正在美國開展臨床三期實驗,其中宮頸癌前病變的全球首個基因藥物VGX-3100三期臨床申請,已經獲得FDA批准和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東方高聖&東方略創始人陳明鍵是王石的好朋友,是一位在併購領域叱吒20多年的投行行尊,他的主導思想是,要借力全世界的「最強大腦」走出一條不同於常規的創新藥研發之道。在他看來,以色列作為技術創新的重要門戶,滋育了一批愛因斯坦式的科學家,這些「最強大腦」是攻克中國特色疾病可以藉助的力量。所以他以極大的熱情帶領東方略積極推動海德計劃落地生根。

海德計劃創新了創新藥研發的新模式,在研發力量上,用王石的話講,是「科學家+投資家+企業家」「三家」合「一家」的模式;在研發目標上,提出了「1、2、3、4、5」的規劃;在研發手段上,在「最強大腦」保障的基礎上,堅持「數據」和「AI」兩條腿走路。

(海德計劃LOGO,寓意是:肝腦塗地,克B肝,防肝癌)

以研發力量為例,加入這項計劃的,有善於企業管理的王石,有美國生物化學家&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Roger Kornberg、海法理工學院藥物化學家Avi Schroeder、美國貝勒醫學院教授&應用數學科學家Erez Lieberman- Aiden等全球最強猶太大腦,中國出場的科學家則是在肝病領域奮戰30多年的地壇醫院副院長&亞太肝病聯盟理事長成軍教授。

在中國駐以色列大使詹永新看來,中以兩國已經建立了創新全面夥伴關係,以色列在創新方面的優勢是「從0到1,標新立異」,中國則擅長「從10到100,做大做強」,海德計劃做的是沒有人做的「從1到10」的這一段。創新合作與產業合作的不同之處在於「是人與人的結合」,海德計劃是雙方智慧的合作,目標是攻克中國的難題,甚至是世界級的難題,是創新的「創新」。

03「海德計劃」的定位:平台的「平台」

再回到本文開始提及的海德實驗室會議。此次會議地點分別選了以色列的三大科研重鎮,分別是有著中東麻省理工之稱的海法理工學院、誕生過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7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希伯來大學以及以多學科基礎科學研究聞名於世的魏茨曼科學研究所。

在這次會議上,一批醫藥界世界頂級大咖紛紛登台,聚焦「海德計劃」目標,各抒己見、各展其長、通力合作:美國猶太生物化學家、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Roger Kornberg(其父Arthur Kornberg在1959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詳解了真核生物基因的轉錄機制和抗病毒平台,以色列裔美國生物化學家、加拿大以色列醫學研究所(IMRIC)發展生物學與癌症研究系名譽教授Howard Cedar圍繞「甲基化技術及其在HBV中的應用新方向」主題作了演講,貝勒醫學院教授、應用數學科學家Erez Lieberman- Aiden講解了人工智慧治療B肝與Hi- C聯合的中心方案,科學家Izhak Haviv先生髮表了題為「新藥發現範式——慢性HBV攜帶者該怎麼做HCC和肝硬化的化學預防」的演講,科學家Izhar Levy、Erez Podoly分別就「當下以色列肝細胞癌的治療」、「生物標誌物檢測平台」兩個主題進行了交流,地壇醫院副院長、亞太肝病聯盟理事長成軍先生介紹了他對實驗室的構想,希伯來大學前副校長、科研轉化專家Shy Arkin先生與大家一同討論了對即將成立的新公司的構想。

三天的會議中,隨著在場諸位「最強大腦」紛紛拋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和火花碰撞,集體超級智能效應出現,一個個革命性的新藥概念湧現出來,並在猶太教育最習以為常的大辯論中理清脈絡,想法落地,未來探索的各個方向逐漸敲定。最重要的是確定了海德計劃的定位,即打造孵化創新藥研發公司,而非直接生產研發新藥,做平台的「平台」。

圍繞這個定位,海德計劃除匯聚了一批「最強大腦」外,還在產學研結合上做了精心布局,選擇了以色列的三大科研重鎮:在海法理工學院,Avi Schroeder教授、Erez Lieberman- Aiden教授、成軍教授與東方高聖&東方略董事長仇思念共同為Holy Haid Lab揭開面紗,致力於建設中以海德聯合未來實驗室;在希伯來大學,諾獎獲得者Roger和諾獎提名人選Howard Cedar,以及生命學院院長Shy Arkin與成軍教授共同為HOLYHAID IDEA COLLEGE 概念學院揭幕,作為海德計劃的智囊,將集結猶太智慧,為海德計劃從源頭提供創新性支持;在魏茨曼科學研究所,中以海德人工智慧藥物研發股份有限公司與科研成果轉化機構Yeda簽訂了技術轉讓相關協議,將在相關專利技術方面展開合作。

陳明鍵對海德計劃的發展寄予了厚望:「以色列有人才優勢,中國有成本優勢。耶路撒冷是三教源頭,也是創意的源頭,Idea is nothing but everything(概念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源於概念)。」、「猶太人的智慧實現從0到1,我們希望在這裡實現1-10。做新藥,就是其中的1、2、3、4、5。

1、2、3、4、5,是海德計劃的項目特色,五個數字契合了海德計劃的規劃目標——每個革命性概念500萬美元投入、經歷4個階段、用3年時間、進入臨床II期、達到10億美元估值。

希伯來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猶太科學家Shy Arkin(Isaiah Arkin)

美國猶太生物化學家、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Roger Kornberg

以色列裔美國生物化學家Howard Cedar

貝勒醫學院教授、應用數學科學家Erez Lieberman- Aiden

科學家Izhak Haviv

科學家Erez Podoly

地壇醫院副院長、亞太肝病聯盟理事長成軍先生

東方高聖&東方略董事長仇思念先生

04「海德計劃」的首期目標:攻克B肝,預防肝癌

如前所述,東方略發動成立中以基因工程中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國特色疾病的治療難題。由於遺傳背景、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我國與西方國家不同疾病的發病率存在明顯差異,「在臨床需求這塊,中國尚有大量的未解決的臨床需求」。地壇醫院副院長、亞太肝病聯盟理事長成軍介紹,中國有一些與其它國家不同的常見發病癌種:中國的HBV(B肝)發病率遠高於歐美,而歐美的肝癌很少是由HBV(B肝)引起的,但惡性黑色素瘤、口咽癌、霍奇金淋巴癌卻在歐美流行,在中國鮮少人發病。

希伯來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猶太科學家Isaiah Arkin表示,目前世界上包括肝癌在內的幾種癌症,在亞洲等東方國家的發病率較高,因此很少受到美國和歐洲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的關注。美國猶太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獲得者Roger Kornberg表示:「對於中國特色病種的研究應該儘早開啟,例如,B肝病毒的基因複製存在阻斷的可能性,只是之前的研究經費有限,我們的團隊也正在做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基於以上背景,海德計劃作為推動成立中以基因工程中心而採取的一項行動,將目標對準了中國特色疾病中的肝病,更確切的說,是B肝病。

B肝從全球範圍來看屬於罕見病,但是在中國卻數量龐大,目前中國有1億左右的病毒攜帶者;約3000萬人需要治療,其中700萬人面臨因HBV感染而引起的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等致命疾病的威脅; 每年由於B肝造成的肝硬化、肝癌的患者大約將近100萬。

「B肝是全球範圍的嚴峻問題,不僅會引起肝炎,也會誘發肝硬化和纖維化。目前常用藥是核苷和干擾素,覆蓋在中國醫保體系中,不過,這兩類藥物都不能徹底清除病毒,只是將病毒在體內的活性抑制住,病毒本身還將長期在體內存在。但很多B肝攜帶者的併發症並未納入醫保。此外,目前的診療手段不能阻止肝硬化和纖維化。在中國除了HBV還有HCC(肝癌),這些問題是我們需要解決的。所以我們有這樣的海德計劃。」成軍介紹到。

「基於這樣的問題或者藥物的現狀,我們後面藥物研發的目標,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抑制病毒層面上。我們要做的藥物研發目標,就是能夠清除病毒,或者實現功能性治癒。功能性治癒和清除病毒之間有一定的差別,但是給病人帶來的獲益方面是非常類似的,已經接近於清除病毒。能達到這樣的目標,這個藥物做出來才有價值。如果只是抑制病毒,其實是沒有必要去做的。」成軍接著分析到。

在12月15日海法的會議上,以色列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Avi Schroeder發表了題為「未來實驗室」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他確認將在三年內提供B肝治療方案、明確臨床需求。「以色列人的價值觀是:在今天發現問題,讓明天更美好。臨床實踐未來需要做的,是通過看到事物之間的關聯性,來開發更好的藥物。」


以色列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Avi Schroeder

05

「海德計劃」的功能:降低投資成本和風險

眾所周知,創新藥研發麵臨三座大山——長周期、重投入、風險高,這讓國內眾多藥企都望而卻步。所以對於眾多投資人來說,投創新藥往往從臨床三期開始,因為這個階段的投資失敗機率較低。海德計劃致力於顛覆傳統的創新藥物研發模式,通過藉助全球最智慧的大腦、AI及大數據等輔助研發平台,將大大降低投資的成本和風險。

有信心作出這種預期的一個保障是,猶太「最強大腦」有一種「算法」的能力。希伯來大學前校長、理論物理學榮譽退休教授、現任愛因斯坦檔案館學術顧問哈諾赫·古特弗羅因德(Hanoch Gutfreund)教授在帶領海德計劃團隊成員一同參觀愛因斯坦檔案館時介紹說,相對論是在愛因斯坦大腦中就完成了理論的構建、試驗等。他的意思是說,愛因斯坦具備一種對空間、結構、模型構建的「算法」,即擅長於dry-Lab(干實驗室)模式,其實愛因斯坦的這種「算法」能力在猶太科學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海德計劃的目的就是運用這種全球最智慧的大腦設計的算法,輔以AI和大數據,將合適的藥物結構精準地「算」出來,避免了傳統研發模式所必須的大量的基於藥劑的實驗(即wet-Lab,濕實驗室),節約了時間和成本,大大提升了效率,從而將wet-Lab變為dry-Lab。

「過去老牌製藥企業的研發創新要歷經十餘年,耗資數億美金。我們不要做這樣的研發投資,如果也是這個老路,就不用再費勁重複了。」、「今天我們通過海德計劃邀請了世界各地,來自美國、以色列的猶太科學家,希望把全世界最強大腦和中國數量最大的疾病結合起來,用數據和AI這兩條腿,走一條新路,致力於最高效、快速地找到治癒B肝的辦法。」陳明鍵介紹說。

「以前是商業訴求、儀器設備更新換代,到CRO、從管理成本的角度提升效率,而現在確實已經實現了通過數據、人工智慧做第三次效率升級的時代。醫藥工業『AI+』時代,本質要最終達到的目標是通過人工智慧能夠更快製造出更多的超級終端藥,滿足更多的目前尚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晶泰科技創始人溫書豪介紹道。

「從AI技術方面,希望能夠找到新的靶點和新的母核分子。希望能夠建立全新、高效的評價體系,這將是我們整個研發過程中的加速器,再結合目前已有的CRO資源,充分利用全球臨床資源,能夠達到共同治癒的目標。」東方高聖實驗室負責人劉飛孟表示。

除了藉助AI的力量外,基因檢測也將扮演重要的角色。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早前就表示,華大基因將負責為中以基因工程中心提供基因庫大數據支持,在相關基因測序上,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全力保證中以基因工程中心的基因組學驗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