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節民謠中品味不同的農村生活

杜甫一家子3 發佈 2020-01-05T05:17:45+00:00

一進入臘月,就有了年的味道,裝飾新房的多了,結婚的多了,各種文娛活動多了,大街處處年飄香。

一進入臘月,就有了年的味道,裝飾新房的多了,結婚的多了,各種文娛活動多了,大街處處年飄香。你看,中午接小孫子放學,一年級的小學生排著整齊的隊列,一邊走,還一邊高聲歌誦著春節民謠走來了:「臘八粥真香甜,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蒸饅頭;二十九,貼花花;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把城游」。聽著這稚嫩的歌聲,好象聽到年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我也好象又回到了童年,又聽到了我小時候唱的春節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件花棉襖,老頭拍著屁股打急慌」。


這兩首民謠反映了我們當地的春節習俗,從中可以品味出不同年代的農村真實生活。我小時候,正是七八十年代,我們哪裡的農村非常窮,也就剛解決了溫飽,還沒有用上電,晚上照明就靠蠟燭或者煤油燈,平常生活很艱苦,一年吃不上幾次肉,穿的都是上年的舊衣服,只有到了春節,過年了,才能改善一下生活,添些自己心愛的東西,所以,大家都盼過年,想過年,早過年,特別是小孩們,記得小時候,小年祭灶爹媽就開始忙著備年貨了,祭灶這一天,媽媽會買些灶糖,請來灶爺像,還要買些燒紙和年香,父親則買來了鞭炮,傍晚的時候媽媽就開始餎餎饃,炒菜做飯,七八點鐘時分,就開始點炮,焚香祭灶爺(將上一年灶爺像請下燒了,敬貼上新灶爺像),吃飯前,媽媽還用高梁杆編的筐盛滿糖果水果,餎饃卷灶糖讓我給嫂子家送去,現在想來,特別的有意思。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那時,春節鮮花和炮是姑娘小伙子最大的奢侈品,因為窮,加之當時象煙花之類的高檔的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新產品農村根本沒有,沒錢買更多更好的新年禮物,「老婆要件花棉襖,老頭拍著屁股打急慌」,老婆為家為兒女操碎了心,忙活了一年,要件新棉襖是情理中的事,但要置備好年貨,需要錢啊,就這可讓老頭著了急,難的老頭愁眉苦臉,那個時候,在我們鄉下,可真有這樣的情況,難怪有的人家臘月二十七就貼好了對子,為的是欠外債的人不再趁過年再上門要帳。


七八十年代,雖說農村苦,農村窮,但春節時,過年特別有意思,特別熱鬧,人們都是互幫互愛,精神十足,神采飛揚,大年初一,成群結隊的挨家挨戶互相拜年,互相致以節日的問候,大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擔經挑,挑獅舞,表演各種文娛活動,一展身手,小孩則放炮仗,打陀螺,做遊戲,村上還搭鞦韆,讓村民娛樂。我說一件發生在春節上的事,大家都不敢相信,78年春節,我村一位民兵營長在大年初一,居然用木板和磚固定好一發子彈,將所有人等撤離好安全地帶,用鐵錘和鋼釘成功將子彈擊發,命中生產隊牲口屋後牆上的半米見方目標(鍋牌)。(此動作危險,切勿模仿,現在也不允許私藏子彈)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把城游」,現在的春節民謠把現在的春節生活概括的多麼精準,現在的農村比起以前的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水泥路平坦寬闊,四通八達,家家戶戶有小汽車,條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時尚高雅了,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割肉買菜,揭對聯,買鞭炮禮花,喜備年貨,人人購置高檔新時裝,準備過快樂祥和的新年,到了除夕夜,備好一桌子豐盛的酒菜,一家人圍在一起,共同舉杯慶賀新年,一邊還看著春晚,有的年輕人還互相串門,喝美酒談收穫,不知不覺一夜過去了,除夕熬夜成了每年的春節習俗,過了除夕,大年初一人們不約而同的開著車到城裡看景逛街逛商場看熱鬧,盡享春節無限快樂。


時代在變,人們的生活也在變,春節風俗和過節方式也在變,近幾年,隨著農村進城買房的增多,有好些人春節就不回家過年了,而在城裡過起了年,生活越來越好,年味越來越淡,交流越來越少,方式越來越簡單,初一互相拜年也省了,村裡擔經挑舞龍燈等活動也沒有人組織了,全沒了以前過年的熱鬧和熱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