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始皇姓嬴,兒子扶蘇、胡亥卻只稱名而不冠姓,沒有資格嗎

汗青正浩 發佈 2020-01-05T05:38:50+00:00

秦始皇是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皇帝」,雖然在他之前,還有周王、商王這樣的天下共主,但是這些人都沒有「皇帝」尊號,因為皇帝這個詞,就是秦始皇為了彰顯自己千古一帝的功績,而專門製造出來的。

秦始皇是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皇帝」,雖然在他之前,還有周王、商王這樣的天下共主,但是這些人都沒有「皇帝」尊號,因為皇帝這個詞,就是秦始皇為了彰顯自己千古一帝的功績,而專門製造出來的。

秦始皇姓嬴,名政,所以後人也會稱呼他為「嬴政」,這是一個典型的「姓+加」名的稱呼模式,符合中國的傳統。相比之下,歐美就基本上是名在前而姓在後。

然而奇怪的是,嬴政的兒子,大家卻不稱呼他們為嬴XX。說到他的兒子,最為出名的,應該就是長子扶蘇以及秦二世胡亥了。

光看扶蘇和胡亥這兩個名字,是很難看出他們與嬴政有什麼關係的,為什麼大家不給他們冠以姓氏,稱他們為「嬴扶蘇」或者「嬴胡亥」呢?這樣稱呼,不就可以讓大家一目了然地知道他們與嬴政的父子關係了嗎?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咱們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扶蘇和胡亥兄弟二人,能否用上「嬴扶蘇」和「嬴胡亥」這樣的名字。

按照周代禮法,男子稱氏而不稱姓,但有一個家族卻是例外

對春秋歷史了解的人應該知道,當時的男性是稱氏不稱姓的,比如晉文公作為周武王幼子唐叔虞的後裔,是姓姬的,然而卻沒有人稱他為「姬重耳」,最多會稱他「晉重耳」,其中「晉」就是他的氏,更常見的,則是稱他為「公子重耳」,公子就是諸侯之子的尊稱,因為他是晉國先君晉獻公的兒子。

雖然周代男子稱氏不稱姓,可有一個家族卻是例外,那就是周王室。周王室是天下共主,為了凸顯其尊貴,王室成員就可以直接稱姓。比如周武王,後人就稱他為姬發,而他的弟弟周公,後人也可以稱他為「姬旦」,此外,《左傳》里也記載有王孫姬滿等人,這就說明整個王室的男性成員,都是可以稱姓的。反觀諸侯,哪怕尊貴如齊桓公,如果要稱他的名字的話,也只能叫「齊小白」。現在有些人把他稱為「姜小白」,這其實是不合周代禮法的,放在當時可是僭越之舉。

自秦國稱王以來,秦王室成員也可以稱姓不稱氏

秦國在秦惠文王稱王之前,是臣服於周王室的諸侯,所以那時候的秦國公室子弟,包括秦國君主自身,都是沒有資格稱「嬴XX」,最多只能叫「秦XX」,也有可能是「趙XX」(有考證說秦公室氏趙)。

然而等到秦國稱王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從地位上講,秦王室已經與周王室平起平坐了,所以稱姓不稱氏的特權,也理應享有,故而無論嬴政還是嬴扶蘇,這樣的稱呼都是沒有問題的。

事實上,早在春秋初年,楚國就已經在享有這種特權了,後人稱楚國的歷代君主,就有稱其為「羋XX」的,其中羋就是楚王室的姓。但真正承認楚王室的不多,故而在大部分典籍中,仍然按照諸侯的待遇將楚王室成員稱為「熊XX」。

扶蘇和胡亥明明有資格被稱為「嬴XX」,為什麼史書上卻不這樣稱呼他們呢?

如上所言,作為秦始皇的兒子,秦王室的成員,扶蘇以及胡亥都是有資格稱姓不稱氏的,可為什麼史書記載時,卻不稱他們為嬴扶蘇和嬴胡亥呢?這其實就是後世撰史之人,對秦大多持批判態度的體現。

最明顯的就是《史記》,在這本史書中,太史公甚至還用「趙政」來稱呼過秦始皇,這就是典型的不承認秦王室的正統地位了,也就是仍然將彼時的秦國當成周王室下屬的一個諸侯對待。

然而事實上,早在秦始皇三歲之時,周代就已經滅亡了,周赧王去世於前256年,三年之前,秦始皇才出生。所以真要說來,從周赧王去世到秦始皇稱帝,這中間的幾十年,是沒有天下共主的,或者說是有多個天下之主,故而每個國家的王室成員,理應有資格稱姓不稱氏。

秦朝的短命,也在一定程度上令扶蘇、胡亥等人喪失了稱姓不稱氏的資格

要說秦始皇稱帝之前,秦王室成員沒有資格稱姓不稱氏,倒也情有可原,畢竟天下仍有與其對等的家族存在。可秦始皇稱帝之後,已然是天下唯一的共主,按理說,他的兒子們,就應該跟周代的王子王孫一樣,稱「嬴某某」的。然而可惜的是,秦朝太短命了,僅二世即亡。這樣一個短命,而又給世人留下暴虐印象的王朝,是沒辦法與它之前的周代,或者其後的漢代相比的,所以在正統史觀中,就會故意忽視秦王室成員應該享有的「特權」。

不過秦始皇的功績實在是太大了,因此大家也不敢去剝奪他的「稱姓不稱氏」的特權,至於他的兒子們,可就沒這麼好運了,這便是為什麼秦始皇能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們卻只能叫「扶蘇」或者「胡亥」的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