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老上海當鋪真實場景,「海上第一當」舊址博物館還吸引了海外華僑參觀

上觀新聞 發佈 2020-01-05T06:00:13+00:00

近日,武定路上一座白色外牆的城堡式建築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外牆上,徽派建築和歐式裝飾封結合的門頭鑲嵌在內,上書「元利當」三個大字。據悉,這座去年年底正式開放的元利當鋪舊址博物館已經成為了市民遊客的最新打卡點。

近日,武定路上一座白色外牆的城堡式建築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外牆上,徽派建築和歐式裝飾封結合的門頭鑲嵌在內,上書「元利當」三個大字。

據悉,這座去年年底正式開放的元利當鋪舊址博物館已經成為了市民遊客的最新打卡點。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參觀者特意趕來這座「海上第一當」,在滬上僅存的規模最大、保存完好的當鋪建築,了解上海的典當文化。

【還原老上海當鋪真實場景】

1932年,元利當鋪由榮昌記營造廠設計承建。當鋪的建築風格集徽派建築和歐式裝飾風格於一體,整座建築的外觀十分特別。

從外看,當鋪四周被圍牆封閉起來,看上去四四方方。正面共有三扇門,大門是客人的進出口,東門、西門則分別是勤雜人員和掌柜專用,門上還各有一個圓形的窗戶用來通風。

在正門上,「元利當」三個金色的大字十分矚目。元利當鋪舊址博物館講解員告訴記者,這三個大字背後還有個曲折的故事。在修舊如舊的過程中,施工團隊從城建檔案館找到了當時的施工圖紙,想要按當時的設計復原外立面。不過,修復前,元利當鋪的門頭就已經只剩下大致輪廓,「元利當」三個大字也早就消失不見。

「元利當」三個字樣式如何?這在修復的過程中,一直是個難題。工作人員試圖尋找過去的老照片留存,但卻毫無頭緒,就在發愁時,當鋪的門頭卻給了他們一個意外之喜:在沖洗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門頭上的水泥下還留下了「元利當」三個字的痕跡。根據痕跡修復後,元利當鋪的門頭才真正復原成功。

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大天井,中央放置了一個刻著「當」字的木製屏風。進入當鋪門廳,就能看到當鋪的櫃檯了。當鋪中還有一位「掌柜」正坐在櫃檯後,捻著鬍鬚,等著顧客上門。

有意思的是,從掌柜背後看,才會發現他的小秘密:櫃檯的高度達1.8米,掌柜在櫃檯後悄悄站在了台階上,就是為了給顧客造成「居高臨下」的壓迫感,方便壓低價格。

講解員告訴記者,由於當鋪還原得太過真實,在參觀者嘖嘖稱奇的同時,還有不明就裡的年輕人帶著玉鐲來問:你們這裡能不能當鐲子?讓他們哭笑不得。前幾天,還有幾位從美國、加拿大回國的華僑特意前來參觀,在他們的記憶中,典當文化也是上海文化的一部分。

【30多家房客在地磚上留下歷史痕跡】

1936年,在開業14年後,元利當鋪就因時局原因關閉。1947年,創始人陸摶霄之孫陸泳德將房子變成居民住宅,對外出租。1956年,陸泳德把這處房產上交給了國家。

在此後的近50多年時間,30多戶人家分別住在這棟3層建築中。當時他們集中居住的二、三層,原本是當鋪的倉庫。當時如果從門後的天井往上看,能夠看到各戶居民家中伸出的密密麻麻的晾衣杆。

元利當鋪修復前

2004年前後,元利當鋪舊址動拆遷,這30多戶人家才陸陸續續搬走,直到奧運會開幕式前一天晚上才完成拆遷。他們中的很多人對於當鋪的歷史一無所知。不過,他們的生活痕跡卻依然保留了下來。

在當鋪大廳中央,地面上的彩色水泥花磚十分顯眼,在現在的眼光來看也絕不過時。據了解,這些地磚就是當鋪原本使用的地磚,和建築同齡。不過記者發現,這些地磚中有的顏色較暗,有的殘留了一些污漬。原來,這裡原本是居民用作廚房使用,經歷了煙燻火燎已經無法完全復原,也成為了這段歷史留給當鋪的印記。

地磚就是當鋪的原始地磚,和建築同齡

當鋪舊址對外開放後,還有當時的居民特意回來參觀,這才知道了這幢歷史建築背後的故事。靜安區文史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之後會請更多親歷者來到博物館內,分享他們對於歷史建築的回憶。

【留存典當文化:當鋪「四不當」】

在元利當鋪的大廳右側,掛著當鋪「四不當」的規矩。木牌上寫著:低潮首飾不當、皮貨無袱不當、神袍戲衣不當、旗羅傘扇不當。

四不當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當鋪不接受低檔的首飾,以及沒有原包裝、無法證明真偽、是否偷搶得來的皮衣。此外,神袍戲衣、旗羅傘扇在當時很有可能是殯葬用品,也被認為不吉利。」講解員解釋道,這並不是當時典當行的通用規矩,只不過是因為元利當鋪這類的大型當鋪規模大、底氣足,才立了這樣的規矩。

在元利當鋪舊址博物館,還能看到不少這樣的典當文化。當鋪作為傳統的民間金融機構,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金融行業之一,自漢代就有雛形。上海開埠後,典當業也更見興旺。咸豐3年(1853年),小刀會起義時,南市當鋪為了避免戰火,紛紛遷到金門路一帶,還形成了名噪一時的「典當街」。

元利當鋪則誕生於1932年,創始人名叫陸摶霄,最早是在蘇州和周邊縣鎮做生意,之後才把業務轉移到上海。生意興隆時,元利當鋪每天業務有近百筆,每月營業額達二三十萬元。在那個時代,工資只有個位數,這樣的營業額可以說是天文數字。由於元利當鋪面積較大,專於經營珠寶字畫等大宗物件,在民國時期也被喻為「海上第一當」。

到了20世紀40年代,由於時局原因,典當行漸漸蕭條,到了公私合營時期則全部關閉。直到改革開放後的1988年,才又回歸了上海的歷史舞台。有趣的是,現在上海的典當業又有了新的發展。在武定路元利當鋪舊址附近,就開了多家典當有限公司,收購珠寶、證券、紅木家具、奢侈品、房產等,成為了城市記憶的延續。

欄目主編:李寶花 文字編輯:裘雯涵

圖片由受訪者及作者提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