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中國人骨子裡的「匠心」態度,正喚醒傳統文化復興

東北首席旅居分析師 發佈 2020-01-05T09:11:22+00:00

聖誕節如期而至,大家互贈蘋果,道一聲節日快樂。對聖誕節所知不多而又熱衷於過這個節日,正是許多人對其的基本狀態,因而「聖誕盲」無足怪。但在聖誕節前三天的冬至,家家戶戶下餃子,喝羊湯,吃湯圓,一家人團團圓圓「過冬」,在一起數九亦被視為逍遙境界。

聖誕節如期而至,大家互贈蘋果,道一聲節日快樂。對聖誕節所知不多而又熱衷於過這個節日,正是許多人對其的基本狀態,因而「聖誕盲」無足怪。但在聖誕節前三天的冬至,家家戶戶下餃子,喝羊湯,吃湯圓,一家人團團圓圓「過冬」,在一起數九亦被視為逍遙境界。與聖誕節相比冬至則更為暖心暖胃,更加走心,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冬至,君子以見天地之心

2019年12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冬至是我國一個傳統的重要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冬至開始「數九」,民間流傳的歌謠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艷陽天」。



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北方人都要吃餃子,以防凍掉了耳朵。而南方素有「冬至大如年」一說,這一天大家就像過年一樣,親朋好友們聚集在一起,開心地吃著湯圓。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宋朝開始就有了冬至黃金周,全國人民放假五日,尋歡作樂。到了晚清,冬至這一天朝廷有正式典禮,而地方官民則一律停業慶賀。這一天一直是歷朝歷代從君到民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大日子。



聖誕節替代掉的,不僅僅是我國的冬至


在冬至大約過後兩三天,聖誕節緊隨而至,年年如此。彼時聖誕節傳至我國時,被稱為「外國冬至」。西方對於「聖誕節」的解釋是「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耶穌之聖誕日,稱曰聖誕節」。



其實,「聖誕節」在中國早已有之。孔子的誕辰農曆八月二十七日,一度也被稱為「聖誕節」。遺憾的是,孔子誕辰遠遠沒有耶穌誕辰能讓人高興。

中國本位文化論者吳貫因曾感慨道:「回憶童年,一言聖誕二字,人人皆知在舊曆八月二十七日,今外國本位文化,步步進逼,土聖人竟為洋聖人所打倒,於是聖誕日期,遂由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移至陽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矣。」



所以有人說,聖誕節替代掉的,不僅僅是我國的冬至。


從西風東漸,到東風西漸


而今年的聖誕節似乎成為了「過去式」,如今已沒有往年過節的氛圍與心跡,這一點從今年的國慶就可以尋得端倪。曾經接受愛國教育的一代已經長大,國慶大閱兵的自豪,延續至今。「東風快遞,使命必達」響徹天際。



近年來,出現的一個高頻詞彙即「文化自信」。有人說我們從來不缺文化,缺的是文化自信。文化是我們國家、民族的靈魂。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中國夢才會實現。



中華文化,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條從未斷流的文明長河,是周秦偉業,是兩漢文明,是大唐盛世,是宋明中興,是四大發明,是二十四節氣……這是一個「輝煌-衰落-復興」的三部曲。默罕默德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而我們有幸成為了肩扛文化復興旗幟的一代。



我們樂於接受外來文化,並以另外一個視角重新審視傳統文化。我們不斷地體會,不斷地對比,終於被骨子裡的「中華」喚醒,懷著拳拳之心,重新發現傳統文化,親近傳統文化。如今國潮已興起,這是文化復興所經歷的必然過程。


我們已今非昔比,一飯一蔬有文化,南北風味,八大菜系;一杯清茶,香如幽蘭,喝茶飲酒,自帶文化;漢服之美,一醉千年,穿衣居所,也是文化;肥沃的土地是文化,農村生活是文化,中華也是文化。



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里的豪言壯語:「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如今,先生心裡的少年,已漸成東風,一路向西。


為文化復興理想狂熱:是這群人積攢很久的夢想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各行各業都追求著:「快」。從3G到4G再到5G,只用了不到短短十年時間。面積達70萬平米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成只需4年多時間。然而與此同時,有這樣一群人卻在做著與「快」背道而馳的工作……



在廣東粵西地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主動扛起復興本土文化的使命,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堅韌,專注著傳承與發揚粵西非遺文化。


他們以吳川三絕——飄色、泥塑、花橋在內的,以及年例正宴、南派粵劇、舞獅游龍、木刻畫、木偶戲等為代表的粵西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生活,一脈相承,掀起粵西地區國潮復興的潮流。



最令人感動的是許多粵西非遺文化傳承人、表演家、創作藝術家以及包含鼎龍集團領導在內的眾多對粵西非遺文化飽含熱忱的家鄉人,奮不顧身,不計名與利,紛紛投入這支「粵西非遺文化十字軍」。每個人都付出了驚人的時間、精力及心血,為保護及傳承粵西非遺文化無條件地奉獻著。



文化自信 粵西擔當 鼎龍表達


廣東四大文化包含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以及粵西非遺文化。其中粵西非遺文化以極具海洋特色、風格獨特、趣味十足、貼近民眾、參與度高等特點在廣東乃至全國傳統文化遺產中獨樹一幟。



在粵西非遺文化中,「年例」便是極具粵西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年例——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是粵西人民過年的傳統賀歲方式,核心是敬神、游神,並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客,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



年例習俗中又以「年例宴客」為重頭戲,各家各戶在正年例都辦最好的酒席來宴請鄉鄰,可謂一場美食饕餮盛宴。年例的獨特性也增強了當地人的鄉土歸屬感,擁有著獨一無二的民俗,使得粵西人民說起過年的年味、民俗時倍感自豪。


粵西依山傍海,傳統文化精彩多樣,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風俗節日,也為其融入具有文化內涵的特色旅遊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大家之所以為復興粵西非遺文化的理想而狂熱,也是由於一種願望,一種共識,希望能夠將粵西非遺文化融入現代舞台,將「過年例」融入日常生活。



我們已經過了被西方文化影響而審美觀變得混淆不清的時代,如今的我們有著為傳統文化之美的而熱淚盈眶的眼睛,有著為傳統文化之美而動心的「中華心」。


我們本就是愛美的民族,我們有著自己的一套獨特美學。粵西非遺文化的飄色、泥塑、花橋、年例正宴,自然有其一脈相承的優美旋律。這便是「過年例」最值得我們尊重與器重的一種文化自信及生活方式。



自2016年舉辦了首屆粵西非遺暨年例文化節後,第五屆粵西非遺暨年例文化節舉辦在即,我們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粵西非遺文化的復興,而如今已到了復興粵西非遺文化的最好時機。


>The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