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何把罪犯流放寧古塔?寧古塔又是在哪裡?

黃猛銅仁報道 發佈 2020-01-05T09:51:42+00:00

在許多反映清朝生活的歷史劇中,經常會聽到不同時期、不同皇帝動怒時的一句經典台詞:將某某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那麼,何為寧古塔?寧古塔又在何處?其實,寧古塔不是「塔」,而是一個城名,是一個清朝時期的關外流放罪犯場所。 舊城在今黑龍江省安寧縣西海林河南岸舊街鎮。

在許多反映清朝生活的歷史劇中,經常會聽到不同時期、不同皇帝動怒時的一句經典台詞:將某某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那麼,何為寧古塔?寧古塔又在何處?其實,寧古塔不是「塔」,而是一個城名,是一個清朝時期的關外流放罪犯場所。

舊城在今黑龍江省安寧縣西海林河南岸舊街鎮。寧古塔屬邊遠地區,舊時,這裡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穀不長,很適合罪犯改造。即不是塔,而為何又稱為「塔」呢?相傳,清皇族的遠祖兄弟六個,曾居住於此。滿語謂六為「寧古」,個為塔,古稱「寧古塔」。

把罪犯流放到寧古塔,有兩層含義:一是懲惡與揚善,讓犯了罪的人背井離鄉受盡磨難,到關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風沙洗滌。

二是為清皇族的老家「增磚添瓦」。清時,全國偏遠落後的地區有的是,可清王朝為什麼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選寧古塔呢?意圖很明顯,那就是寧古塔是滿族的發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來到這裡不僅要開荒種地,修橋築路,改變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還要忍飢挨餓,為當地官員、滿人當牛做馬,淪為家奴,以顯示祖上的榮耀。

歷史上的罪犯流放最早起源於五代後晉天福年間,到了清代有了較大發展,逐步健全了罪犯流配製度,設置了多處罪犯流放點。順治初年,已制定了大清律,對罪犯的流放作了詳細規定,主要是流放人員的起因、種類,流放人員的刑期,流放人員的生活等。

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規定:「強盜免死減者,行劫數家止首一家者,伙盜供出首盜即時拿獲者,偷盜墳墓二次者……具僉發寧古塔等處。」發往寧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為期,然後考察他的現實表現,如能悔過自新,改惡從善,又情願回原籍者准予回籍。但如果被判處無期徒刑,將永遠不得入關,除非皇上特批。




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滿語數之六為寧古,個為塔,相傳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有新舊2城,相距25千米。舊城位於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為黑龍江省海林縣舊街鎮。康熙五年(1666)遷建新城於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城地。其地原為渤海故壤、上京龍泉府故址,距今縣城35千米(今寧安東京城)。順治十年(1653)設昂邦章京(意為總管)鎮守,長期為清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每年六月,派出官員至黑龍江下游普祿鄉,收受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居民貢貂。17世紀中葉,俄國哥薩克侵擾黑龍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討。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五年,將軍移駐吉林烏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統鎮守此地。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綏芬廳於寧古塔,與副都統同城治理軍政事務。三十三年裁副都統。宣統元年(1909),綏芬廳升為府,遷駐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寧安府。1913年改為縣。今為黑龍江省寧安縣治所在地。

寧古塔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時在此駐紮軍隊。地名由來傳說不一,據《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占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

寧古塔古城原在今海林縣舊街古城村附近,清太宗皇太極建國號大清後,任命吳巴海為鎮守寧古塔副都統,前後共有73任。由於寧古塔處於邊塞要衝,光緒九年(1883)另設欽差大臣一員,此員為吳大澄,是清末洋務派著名人物。(中國歷史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