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曹操(十):另立新君?曹操暗起殺心

洋先生說三國 發佈 2020-01-05T10:15:21+00:00

曹操在揚州募兵後,進軍屯駐在河內郡。這裡離袁紹的大本營不遠,於是便受到了袁紹的邀請商議一件大事。 曹操和袁紹年幼便相識。當年在大將軍何進旗下的西園八校尉中就有他們二人,他們也曾為共同對付宦官而並肩作戰。但自從袁紹獻計招董卓進京以及在討董戰役表現消極後,曹操便對他產生嚴重質疑。

曹操在揚州募兵後,進軍屯駐在河內郡。這裡離袁紹的大本營不遠,於是便受到了袁紹的邀請商議一件大事。

曹操和袁紹年幼便相識。當年在大將軍何進旗下的西園八校尉中就有他們二人,他們也曾為共同對付宦官而並肩作戰。但自從袁紹獻計招董卓進京以及在討董戰役表現消極後,曹操便對他產生嚴重質疑。但礙於當前兵力不足,有求於袁紹,曹操只好看在舊友關係的面上如期赴約。

結果,袁紹再次讓曹操失望了,他醞釀了一個驚天陰謀。

袁紹聯合冀州牧韓馥,準備放棄被董卓控制的漢獻帝,另立新君以便於駕馭。他看中了幽州牧劉虞,準備立他為皇帝,並滿腔熱情地拉曹操入夥同謀。


劉虞,是地地道道的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他鎮守幽州時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並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的遊牧民族,使他們安居樂業。雖為三公級的高官,但天性愛好節約,穿著破舊的衣服,一頓飯都不吃一道以上的葷菜。遠近原本作風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變風氣。

袁浩還是有點眼光的,但他沒料到曹操的立場非常堅定。

《魏書》記載曹操回答袁紹的原文:「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畔,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在這裡,洋先生認為袁紹犯了三個錯誤:

第一,失去了正義,打輸政治牌。

此前成立的討董聯軍就是為了誅滅董卓,救出獻帝。之所以能得到天下的響應,是因為這是得人心的正義舉動。何況董卓還是袁紹的殺叔仇人!放棄討董,另立皇帝會讓袁紹自毀口碑、人心渙散。畢竟他還是當時討董盟軍之主的身份,此舉會讓他成為第二個董卓。

第二,放棄了消滅董卓的大好機會。

董卓兵力強勢,但並非不可戰勝。由於他的各種倒行逆施、殘暴無度,即便是暫時無法由外力撼動,他也很快會因不得人心而導致內部矛盾爆發,不久後董卓被自己的義子呂布誅殺便是最好證明。屆時各地諸侯只需再次聯合豎起一面義旗,兵鋒所指天下可定。遺憾的是,諸侯們大多不會這麼做,袁紹也不會這麼想,他們都想借亂世發展自己的勢力。

第三,另立皇帝相當於分裂國家。

袁紹的如意算盤一旦達成,漢朝相當於就有了兩個中央。這是分裂國家的行徑。當前漢獻帝受制於奸臣,他本身並無過錯。袁紹此舉只能會使當前嚴峻的政治形式更加混沌不堪,天下眾生也會因此飽經苦難。

曹操大義凜然地回絕:「各位心向北面幽州(劉虞),那我自己一人也要去西方(長安)救出漢獻帝。」

袁紹見說不動曹操,便走到曹操的坐席上,拿出了一枚早已刻好的玉璽出來,舉向了他的肘部,意思是另立皇帝的計劃已是箭在弦上。

此時曹操的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他實在看不慣袁紹的這幅嘴臉,此舉就是謀反,還想拉自己入伙。但曹操卻強忍憤怒,轉而大笑地回答:「我就不聽你的!」兩人畢竟是舊友和同僚,袁紹也拿曹操沒辦法了。

都說劉備、孫權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但曹操也不遜色於他們。

曹操非常明白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時候還不能和袁紹翻臉,因為自己還沒有實力,甚至還沒有一塊可以圖謀發展的立足之地。袁紹滅掉他只是舉手之勞。

創業初期非常需要借勢。袁紹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和當時在士族集團的號召力,是曹操需要依仗的。所以自己不能因為厭惡袁紹就爆發出來,耽誤了自己未來的大業。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

袁紹還不死心,後來還派人勸說曹操,吹捧自己勢力強大、兵力強盛,當今天下沒有人能超過自己。曹操雖然忍辱負重,但他堅持自己的底線原則。俗話說沉默是金,曹操這次沒有表態,但他也因此更加看不起袁紹,甚至已經暗起殺心,心中立誓早晚要消滅這個叛賊!

兩人心中的理想從此刻已背道而馳,這也預示著未來兩人之間必將有一場大決戰!

所幸的是,袁紹這次精心設計的另立新君計劃,被劉虞義正言辭地打臉了!劉虞不僅數次拒絕了他們,而且還想派人救出漢獻帝,以表示自己漢室忠臣的立場。但最終被袁術所阻而失敗。由此,袁紹分裂國家的陰謀被扼殺在了搖籃中。

曹操在這件事後,選擇繼續屈伸於袁紹帳下。他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讓自己擁有立足之地。天不負有心之人,機會終於來了!

黃巾餘黨黑山軍聚眾十多萬人侵擾東郡,曹操在袁紹的授意下,引兵出征。至於戰況如何?洋先生下一章和讀者們分享。


三國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