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合肥惠民票證博物館:兩萬餘枚票證記錄歲月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0-01-05T10:56:32+00:00

中新社合肥1月5日電 題:探訪合肥惠民票證博物館:兩萬餘枚票證記錄歲月作者 夏瑩糧票、布票、僑匯券……在安徽省合肥市惠民票證博物館,收藏著自清嘉慶四年(1799年)至2007年發行的一千餘種、兩萬餘枚票證。剛剛過去的2019年,該博物館共接待了一萬兩千多名遊客。

中新社合肥1月5日電 題:探訪合肥惠民票證博物館:兩萬餘枚票證記錄歲月

作者 夏瑩

糧票、布票、僑匯券……在安徽省合肥市惠民票證博物館,收藏著自清嘉慶四年(1799年)至2007年發行的一千餘種、兩萬餘枚票證。剛剛過去的2019年,該博物館共接待了一萬兩千多名遊客。

資料圖:票證收藏展。郁興 攝

從書信到網絡 只為方寸票證

「這個博物館是我和常務館長嚴有斌在2016年共同建立的,裡面存了各種各樣的票證。」館長唐永昆是一位十足的「票證迷」,自小就愛集郵,後來就職於糧食系統。在這期間,他對糧票產生了興趣。

為了收集糧票,唐永昆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給各地糧食局寫信,想用全國通用糧票換地方糧票,但大多時候,信件都石沉大海。2003年,唐永昆學會了上網,自此,網絡成了他「淘票」的途徑之一。在這期間,他的身影也常出現在舊貨市場、票證交流會等場所,27年來,收穫票證的同時,也讓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嚴有斌。

從1799年到2007年 票證記錄歲月

坐落於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六家畈古民居群里的博物館,分為六個展廳,展示著從嘉慶四年(1799年)到2007年間不同歷史時期發行的糧票、油票、布票、選民證等票證,這些票證均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相關。

「這麼一小張票,在特殊年代作用很大。」唐永昆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初,上學時期便與糧票打交道。「在中國實行計劃經濟的年代,有錢沒有票,你也買不到東西。因此,這些按人口定量發行的購買憑證,也被老百姓稱為『第二貨幣』。」據唐永昆介紹,有的人家為買輛自行車得攢幾年的票。

博物館中還藏有工種票、軍票、幹部票、僑匯券等特殊票證。唐永昆指著僑匯券說:「這種券是當時國家需要外匯資金,但那時外匯一是依靠農產品出口,另外就是鼓勵在海外的僑胞給家裡匯款,寄到國內的美元,摺合人民幣後,國家就發等額的僑匯券,憑這種券能在華僑商店買緊俏的物資。

每一張票證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27年來,唐永昆與嚴有斌為收集票證,走遍了中國各地,每一張票證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每到一個交流會上,我就蹲在地上翻冊子,有的時候為了一張票證,得找好幾年。」嚴有斌稱。

如今,兩人已收集各類票證十萬餘枚。收集票證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對此,兩人的家人起初並不支持。「我妻子曾經把我收回的糧票都給扔了,後來我又給撿回來保存好。」嚴有斌笑著說。由於兩人的堅持,家人的反對態度也有所轉變。

2016年,籌備兩年的票證博物館開館。作為公益性的博物館,開設以來,從未收過門票。「博物館的日常維護、票證更新都是需要錢的,所以現在我在外面又找了份工作,掙的錢除了補貼家用外,都投入了博物館。」唐永昆說:「票證對於國家經濟建設和百姓的生活而言,貢獻巨大,是中國的一段歷史,所以要好好地保存下去,讓後代能夠了解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