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m3養4000斤魚!這樣養魚低污染、高產量

中國水產頻道 發佈 2020-01-05T11:06:13+00:00

來源:新華社中國水產頻道報導,從1月1日開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正式禁漁,沿江不少省份之前也紛紛出台了清退養殖網箱、禁止天然水域投肥投餌等限養措施。記者近日走訪湖南多地漁場看到,通過轉型升級,各種形式的綠色生態養殖令人眼前一亮,老百姓的「魚簍子」不僅裝得更滿,也更健康。

來源:新華社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從1月1日開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正式禁漁,沿江不少省份之前也紛紛出台了清退養殖網箱、禁止天然水域投肥投餌等限養措施。記者近日走訪湖南多地漁場看到,通過轉型升級,各種形式的綠色生態養殖令人眼前一亮,老百姓的「魚簍子」不僅裝得更滿,也更健康。

這是2019年12月30日在湖南衡陽市珠暉區興湘村拍攝的正在建造中的魚池。

在衡陽市珠暉區興湘村,工人們正忙著建造一棟外形看起來是車間板房的建築,但走進去才發現另有乾坤——加裝了隔溫層的內膽鑲嵌在鋼結構中,形成了幾十個高於地面的大箱子,它們就是「裝配式陸基生態循環養殖系統」的魚池。

這是2019年12月31日拍攝的湖南邵東市九貝生態養殖場(無人機照片)。

項目負責人、湖南近山院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林介紹,每個池子體積30立方米,可養4000斤魚,內部安裝有集污槽、曝氣管、測溫頭和污濁監測器等設備,不僅可以隨時排污控溫,還能調整水中PH值、氨氮和亞硝酸鹽等與魚類生長直接相關的重要參數。魚池排出的尾水經過戶外兩口水塘沉澱處理後,可以再次注入池中循環利用。

266公里長的湘江衡陽段,其中有150公里是我國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一個池子的產量大過一口魚塘。」衡陽市農業農村局總水產師段夙成介紹,2019年,衡陽全市清退了近3萬平方米的養殖網箱,由此失去的1萬噸養殖產能在未來一年就將被陸基養殖全部填補,從而確保愛吃魚、會做魚的衡陽人「魚簍子」不斷供。

「因為我把魚養在22米長的水槽里,水流帶動魚不停遊動,像跑步一樣,所以大家都說我養的是『跑道魚』。」作為湖南省第一個採用這種方式養魚的人,邵東市九貝生態養殖場負責人李三明很是自豪地向記者介紹,他在魚塘里共鋪設了34條「跑道」,通過電機控制,可以調節水流的速度和大小,用來將魚群產生的糞污和飼料殘渣沖刷到與水槽尾部連接的集污區內,裡面的污水經過兩個過濾壩和沉澱池、曝氣池、凈化池等系統,可以再次利用。

這是2019年12月31日拍攝的益陽市赫山區來儀湖漁場的尾水處理系統(無人機照片)。

「『跑道』養殖的方式不僅可以保證魚群始終有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而且在同等水域面積下,產量比過去多了一倍。」李三明說,2019年漁場產了150萬斤魚,占到全市總產量的十分之一。

57歲的盛國平來自岳陽市華容縣,在洞庭湖和長江捕了一輩子魚的他最近來到李三明的漁場工作。「洞庭湖和長江禁漁之後,家裡的收入估計會少一大半。我到這裡上班,不僅每個月可以拿到4000塊錢,還能學習先進的養殖模式,為以後自己創業做準備。」盛國平說。

一些傳統老漁場也在積極謀求轉型。有著將近50年歷史的益陽市赫山區來儀湖漁場2017年拿出90畝水域面積,投入160萬元建了一個大型養殖尾水處理系統,過去臭氣熏天、一片烏綠的漁場如今已變得清爽乾淨。記者採訪時,正巧碰上漁場2019年最後一網起魚。新鮮肥美的大白鰱在漁網中活蹦亂跳,漁民們把個頭不足的挑選出來放回魚塘,剩下的過秤裝車運往長沙。

2019年12月31日,湖南邵東市九貝生態養殖場工作人員盛國平在「跑道」魚塘邊撈魚。

來儀湖漁場經理徐兆軍介紹,漁場年產量從2016年的800噸提高到了2019年的1500噸,如今每天要向長沙和益陽市區供應1萬多斤魚。這些得益於漁場和湖南省水科所、湖南農大等單位,在品種改良、飼料工藝提升、養殖模式和病害防治等方面開展的產學研合作。

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漁政漁業處處長王元寶表示,依靠科技養魚,不僅改變了過去污染重、產量低的老問題,還提升了魚的品質。漁業部門將積極引導和幫助更多漁場和漁民,朝著綠色生態的養殖模式轉型。

【關鍵字】:漁場養魚水產養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