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王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東漢時期為何宴饗之風盛行?

文史大學堂 發佈 2020-01-05T11:39:49+00:00

歡迎各位看官關注「文史大學堂」,風裡雨里,我在等你。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飲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兩漢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社會物資也比前代要充盈許多。宴饗之風逐漸興盛,上至王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宴饗之風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歡迎各位看官關注「文史大學堂」,風裡雨里,我在等你。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飲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兩漢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社會物資也比前代要充盈許多。宴饗之風逐漸興盛,上至王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宴饗之風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漢代的宴饗種類包含很多種類,包括分封,喬遷,自娛,婚喪等許多,但是大體上是屬於「禮」的一部分,是國家禮樂文化的重要體現,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宴饗活動已經不單單是一種單純的享樂活動,更多的時候具有了一種政治功用。朝堂之上的宴饗活動,是君王籠絡人心,維護國家統治的重要工具,朝臣之間的宴饗活動背後更是有著各種各樣的政治目的。東漢時期的宴饗活動背後,更隱含著某種政治嬗變。

一、為了維護國家統治,宴饗活動成為統治階級籠絡與控欲人才的政治手段

根據相關史書記載,東漢時期的宴饗活動在本質上具有體恤下情,聚攏人心的特點。其實宴饗的這種特點,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具有了。《詩經》的《棠棣》篇,就直接反映了周公想利用宴饗這種活動來達到顯示周王室家族內部和睦的目的。當時,許多反映王宮貴族宴饗活動的詩篇,其目的都是為了顯示王室家族相處和諧的景象。由此可見,在東漢王朝,這些宴饗詩的背後更多的是統治階級維護國家統治,鞏固政權的一種表現,君主設宴實際上是表現其「仁政」的一種政治手段。

(一)宴會活動中,統治階級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有意加強對人才的籠絡和控制

在《後漢書·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中有文字記載:漢光武帝劉秀在全國上下實行柔和的政治策略,經常設宴獎勵那些有功之人,由此建立親密友好的君臣關係,拉攏人脈關係,以此來壯大自己政權。其中馬武,馬援等人受到了漢光武帝劉秀的重視。

更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4年,劉秀想要拉攏謝躬,馬武等人幫助其平定邯鄲城。在剛剛進入邯鄲城,劉秀與謝躬曾發生多次正面衝突,劉秀想要拉攏謝躬卻屢遭失敗,於是劉秀決定以邀請謝躬和馬武為由頭,想在宴會中殺了謝躬,但是由於謝躬早有準備,這個目的並沒有達成。之後,劉秀就想在此次宴會中拉攏將軍馬武,馬武最後成功被劉秀拉攏過去。後來謝躬遭到吳漢的暗殺,馬武在知道這個消息以後,並沒有去投靠吳漢,而是直接投靠了劉秀,跟隨劉秀一起打江山,由此可見,劉秀成功運用宴饗活動為自己拉攏了可靠的政治人才。

不僅如此,劉秀還利用宴饗活動,成功拉攏了馬援。當時劉秀十分欣賞馬援的膽識和謀略,多次召見馬援,光武帝在宴饗中多次與馬援坦誠相待,推心置腹,成功取得了馬援的信任,最後馬援也甘願效用劉秀。

劉秀一向貫徹「以柔術治天下」的政治策略,通過宴饗活動,極大地擴大了自己的統治空間。典型的有鄧晨,馮勤等人。

在早些年的時候,鄧晨跟隨劉秀平定了潁川,昆陽,奪取了陽翟以東的地區。在作戰過程中,鄧晨為劉秀提供了強大的軍事支持,多次主動為他增派士兵,戰鬥結束後,劉秀多次設宴款待鄧晨,由此可見劉秀對鄧晨的重視。

除了在宴饗活動中拉攏人才,帝王一般還會在宴饗活動中對大臣進行勸誡。當時馬勤任尚書令,大司農,封爵關內侯等官職劉秀認為馮勤能幹,希望他能夠善始善終,於是就想通過宴饗對他進行勸誡。這次宴會,不僅體現了劉秀對於人才的重視,更體現了他對於國家政權穩定的重視。

(二)宴饗活動不僅在王公大臣中存在,在與外邦的交流活動中,統治階級也善於發揮宴饗活動的政治功能

在相關史料中,東漢時期,君主經常會宴請一些少數民族的將領們,這與東漢王朝的政治局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經常宴請外邦的部落首領,不僅可以安撫這些外邦民族,同時也可以對這些少數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東漢初年,一些匈奴兵經常進攻邊境地區,擾亂漢朝的統治。那時匈奴與東漢政權屬於臣屬關係。東漢君主主動設宴,不僅有利於安撫這些少數民族,同時有利於體現漢王朝的威武。

二、臣僚間也經常舉行宴饗活動,設宴請客行為成為大臣們交往與密謀的重要人際往來方式和政治鬥爭手段

東漢時期,除了君主會宴請大臣,私底下,大臣與大臣之間也會經常舉行宴會,有的是為了增強自己的政治影響力,有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還有的是單純為了交友,但是仍然少不了那些進行政治密謀活動的「鴻門宴」。

(一)宴會與臣僚之間的人際往來

東漢時期,許多地主階級都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在不少地方當中,形成了自己的權力範圍。這些大地主們擁有龐大的家族體系,形成了交錯複雜的勢力和極其複雜的關係。

適當的進行宴饗活動,有利於聯絡家族感情。除此以外,上一級的官員有時候也會宴請自己所管轄範圍內的下一級官員。漢明帝時期的吳良,公正廉潔,體恤百姓,以身作則。時年他和另一人前往太守處進行赴宴,宴會上,有人對太守大加歌頌,讚美他為百姓做出的貢獻,而吳良卻不以為然,說:

「望佞邪之人,欺諂無狀,願勿受其觴。」

可見宴饗中,有些官員還可以對上級進行吹捧,以謀求晉升職位。

順帝時期的太尉朱寵,政治清明,深受百愛戴,在管理的區域裡經常提倡孝廉制度,他也經常設宴,在宴會上不僅與一些官員討論百姓生活常態,同時也加強了官員之間的協作。

官場中的這種設宴活動盛行,一般接受了別人的宴請以後還是要回請的,這就為那些廉潔的官員增加了經濟負擔,這也是東漢王朝宴饗之風盛行的一個弊端。

(二)宴會之中臣僚間的政治鬥爭

上文提到,東漢的宴饗活動具有一定的政治功用,許多大臣們利用宴饗活動進行謀殺活動。在宴會上,表面上看起來是觥籌交錯,把酒賦詩,一派熱鬧歡樂的氣氛,但是就是在這種熱鬧的氛圍中,容易讓人放鬆警惕,這就便於有些人進行謀殺活動,剷除那些阻礙自己晉升的人。這是宴饗活動主要的政治功能,所以宴饗活動漢代頻頻出現,是漢代宴飲的主要特色。

有相關史料記載,宴饗活動發展到後期,其政治意圖越來越明顯,大大小小的宴饗活動都有著不同的政治目的,這使得很多人在赴宴時都提高了警惕,在宴饗活動中不動聲色進行暗殺活動已經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了,一場場宴會活動的背後是「鴻門宴」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

三、東漢王朝宴饗之風盛行,在這背後與國家的政治發展局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東漢時期,宴饗活動雖然已經成了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這背後,與國家的政治生態有著緊密的聯繫。

(一)宴饗活動與東漢之前的清明之政

在許多史書中都有明確記載,除了帝王喜歡設宴籠絡大臣外,在平民百姓中也有不少人喜歡設宴,所以宴饗之風在東漢時期才會如此盛行。

在東漢以前,君主所設宴饗大多數是出於政治的需要。如有些帝王為了祭祀祖先,會設宴獎勵地方百姓。另外,許多君主在到各地私訪時,在結束時也會設宴款待當地的鄉民,由此可見,宴饗活動是國家政治開明,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受到百姓愛戴的一個象徵,是清明之政的表現。

(二)宴饗之風盛行東漢王朝前期,直接為東漢王朝後期的衰頹埋下了隱患

宴饗之風發展到東漢後期,與君主不管政務,奢侈浪費,沉迷於享受有著極大的關係在《太平御覽》的《典論·酒誨》更是直接批評了靈帝的奢侈浪費。

面對這種情況,許多廉潔修身的大臣主動對君王提出建議,希望君王能夠以身作則,為國民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認真審視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賢君。但是面對這些忠貞之士的建議,帝王不僅僅沒有認真聽取,收斂一下自己鋪張浪費,不理朝政的荒唐舉動,反而對於這些屢次勸誡的大臣,進行懲罰,大加貶斥。君王面對忠志士的態度,讓許多衷心為國的良臣心灰意冷,便不再勸誡。後來,帝王們這種日漸嚴重的奢靡之風直接導致了饑荒的頻頻發生,漢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縱觀東漢時期宴饗活動的狀況,可以發現,在這宴饗之風盛行的背後,是東漢王朝政治的嬗變,其不僅僅有著重要的政治功用,也有著重要的社會功用,通過宴饗活動,今天的我們可以對東漢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一探究竟!

參考文獻:

《後漢書》

《詩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