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已經108年了,為何還有人在守護皇陵?誰來發工資呢?

經典視頻創作分享 發佈 2020-01-05T12:03:39+00:00

在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的今天,不少老一輩的人都希望葉落歸根,這也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安土重遷情懷的一種體現。中國人對於祖先的崇拜是其他民族所無法比擬的,在封建時代無論是國還是家,都有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的氛圍。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祖先比打仗還要重要。

在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的今天,不少老一輩的人都希望葉落歸根,這也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安土重遷情懷的一種體現。中國人對於祖先的崇拜是其他民族所無法比擬的,在封建時代無論是國還是家,都有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的氛圍。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祖先比打仗還要重要。而對老百姓而言,祖宗的墳墓就是自己的根,後輩兒郎飛黃騰達了也會被認為是「祖墳冒青煙」。在國家治理上,封建統治者們認為,皇陵選址必須要在「龍脈」之上,這樣才能夠保佑國祚綿長。

漢人政權對祖先陵墓的重視程度也影響了周邊少數民族,比如關外東北的女真人。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非常崇尚漢文化,建立政權之後也將喪葬制度學了過來,為自己的祖先在盛京修建了皇陵。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都是在關外發展,所以在盛京便留下了三座清朝皇陵,合稱「關外三陵」或者「盛京三陵」。順治入關之後,清朝取代明朝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皇陵自然也不適宜再修在關外了。經過一番風水勘驗,順治帝將陵址定在了河北唐山,後繼者康熙帝的陵墓也在這裡。

但是雍正帝繼位後,出於種種原因,不願意和康熙帝葬在一起,在河北保定重新選址修陵,這便是清西陵。雍正帝為了削弱順治、康熙二帝清東陵的地位,特地規定後世之君都要葬在清西陵。但偏偏乾隆帝很崇拜爺爺康熙帝,完全不顧雍正帝的規定執意葬在了清東陵,並把規定改成父子分葬。從此,清朝在關內的皇陵形成了東陵和西陵並存的格局。其中東陵除了順治、康熙和乾隆之外,還有咸豐和同治兩位皇帝;嘉慶、道光和光緒三位皇帝則在西陵。

皇陵里無數的陪葬品無疑會讓許多人眼紅,為了防止皇陵遭受破壞,清廷選派八旗子弟前往守墓。他們經過嚴格的挑選,父子相承,世世代代在皇陵附近繁衍生息。至清末時,經過兩百多年的繁衍,圍繞皇陵已經形成了規模不小的村落。現如今這些村落也還存在,村子裡的村民也大都是當年八旗子弟的後裔。武昌起義成功後,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人達成協議,決定逼迫清室退位,為此袁世凱還承諾民國政府會承擔起守護清陵的責任。但混亂的時局,讓皇陵的處境變得非常危險。

1928年,孫殿英炸開了清東陵里乾隆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將其中的財寶洗劫一空。以溥儀為首的滿清遺老遺少向南京國民政府提出抗議,後者為了平息事態也承諾會加強管理。但事實上也只不過是僱人做一些打掃衛生和除草之類的工作,皇陵的安保工作並沒有得到任何實質上的提升。鑒於南京國民政府敷衍了事的態度,一些義憤填膺的遺老遺少索性舉家遷到了皇陵附近,親自為自己的祖先看守陵墓。從清政府被推翻之後,這些看守皇陵的人也就不再享受國家財政撥款了。

事實上,早在清朝存續期間,看守皇陵的八旗子弟和後人就已經開始動手勞動了。他們有皇陵附近的田產和莊園,在經濟上大致可以做到自給自足。所以即便是清朝滅亡之後,他們也不至於餓死。新中國成立後,清朝的皇陵成為了歷史文化遺產,國家也開始了對文物的研究和保護。到後來這些皇陵也成為了現代人一睹清代文化的地方,被開發成了旅遊景區。景區里的工作人員也承擔著守護皇陵的責任,相比於周邊自發守護皇陵的村民,他們是有工資拿的。

所以即便是清朝已經滅亡了108年,只要周邊的村子還有人生活、只要旅遊景區還繼續開放,就會一直有人看守皇陵,只不過這些人不再是清朝時吃著皇糧的八旗子弟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