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念念於心的四大養生穴位

正安文化北京 發佈 2020-01-05T13:28:03+00:00

如果你喜歡中醫、文化、健康、養生,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這裡有趣,不簡單。 導 語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應當念念於心的養生穴位:勞宮穴、百會穴、湧泉穴和足三里。養生並不複雜,需要每天去做,日積月累才行:1. 保持情緒穩定,不生氣;2. 好好吃飯;3. 好好睡覺;4. 每天鍛鍊身體。

如果你喜歡中醫、文化、健康、養生,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這裡有趣,不簡單。

導 語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應當念念於心的養生穴位:勞宮穴、百會穴、湧泉穴和足三里

養生並不複雜,需要每天去做,日積月累才行:

1. 保持情緒穩定,不生氣;

2. 好好吃飯;

3. 好好睡覺;

4. 每天鍛鍊身體。

01勞 宮 穴

勞宮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上的一個穴位,就在我們的手心裡,幫我們熨帖著生命。

勞宮是一個很重要的穴位,有幾個養生動作歸納如下:

1. 手心搓腳心治療失眠、高血壓。

2. 手心搓熱了以後捂眼睛,可以養護眼睛。

3. 手心搓熱了以後捂耳朵,耳朵是腎,這叫心腎相交。

要想心腎相交還有一個做法就是把中指插到耳朵里微微的顫動,對治療腎病非常好,不要太使勁,只是微微的顫動,出來的時候使勁一拔就可以了,耳朵就會感到特別清晰。

如果裡面有吸力的話,說明腎上有濕熱,就別太用力,這是一個很好的健身方法。一定要用中指,因為中醫非常講究,哪條經脈對哪條經脈都是很嚴格的,這個做法就是心腎相交。

勞宮的簡易取穴法就是虛握拳,中指指尖正抵的位置。

勞宮穴屬於心包經,比如我們一緊張,手心容易出汗,就是因為汗為心的津液,手厥陰心包代替心行使功能,如果一緊張,人的氣機就會亂,心包經就不能發揮收斂功能,就會使心液——汗散出去,所以緊張的時候會出汗。

有些人在緊張的時候會搓手,就是刺激心包讓它發揮功能。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動作是無意識的,但大都是在治病,都是身體對外來刺激本能的發出的一些反應。

還有我們經常做的一些動作,比如說男的左手在下,女的左手在上來護丹田捂肚子,用的就是勞宮穴。這個動作從醫理上講就是心腎相交。腹部屬陰,是腎所藏的部位。用心包的勞宮穴包住腹部,可以讓心腎相交,水火相濟。

還有用手心搓腳心,腳心上有一個重要的穴位,是腎經的湧泉穴,這個動作也是心腎相交。建議大家50歲以後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做,怎麼做呢?用右手的手心搓左腳的腳心,左手的手心來搓右手的腳心。每天晚上看電視的時候沒事就搓,可以治失眠,降血壓

還有我們平時總做的一個動作,就是雙掌合十,而這個「合」不是完全合攏,而是中間稍微有一點點空。這個動作一是表示虔誠,同時也是收斂心氣,只有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人的心氣才能收起來。這個很重要,在佛教里和道教里都經常講,就是手印

佛教非常講究手印,寺廟裡佛像的手印,他們擺的每一個動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拇指和中指相交代表什麼?拇指是肺經,中指是心包經,拇指和中指相交就表示肺與心包的相和。佛家擺的每一個手印都是非常有講究的,當然他有可能不是按中醫的理論來的,但是大家應該去學這個東西。

道教的手印就更有意思了,道家裡的手印一般力量都比較大。如果大家去白雲觀的話,像雷神殿里的神擺的手印力量非常大,一些修煉的關鍵大法全都在手印裡面藏著,大家也可以去諮詢和學習一下這些東西,裡面暗藏著很多道理,但前提一定是要搞清楚。

02百 會 穴

百會穴又稱「諸陽之會」,在頭頂上,睏倦和沒精神時可以按壓它,提提陽氣。

百會是督脈的穴位。找百會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把耳朵對摺過來,從兩耳尖對摺處往頭頂引一條線。交匯的地方就是百會。

百會正對著的是會陰,會陰是養生的一個大穴。百會後面有一個地方叫天門,會陰就在前後陰的中間,叫地戶,道教養生常說,要「天門常開,地戶常閉」

天門,實際就是陽,就是頭,陽就不要總閉著它。你看冬天再冷沒有人把臉全捂起來,頂多戴個帽子。所以基本上來講,頭是不畏寒的,如果畏寒的話說明陽氣大虛。「地戶常閉」,這在道教養生里非常重要。它有一個鍛鍊方法,就是提前後陰。就是平常坐著的時候把氣憋起來,收腹、提陰,可以強身健體。

03涌 泉 穴

湧泉穴在腳心,是腎經的一個穴位。是生命之泉的源泉。用手心搓腳心,對治療失眠非常有好處。

《黃帝內經》上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該穴名意指腎經的經氣由太陽經的陽氣轉入而來,促使腎經經氣的生髮,如同天一生水滋潤萬物。

所以,湧泉穴在養生保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經常按摩這個穴位,能讓人腎精充足、精力充沛,而且百病不生

湧泉穴宜於防病保健,湧泉養生法由來已久,至宋代已廣為盛行。在《蘇東坡文集》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閩廣地區很多人染有瘴氣(瘧疾),有個武將卻多年安然無恙,面色紅潤,腰腿輕快,後來人們發現,他每日五更起坐,兩足相對,熱摩湧泉穴無數次,以汗出為度。之後,很多人仿效此法,不僅很少得病,而且有多年痼疾的人也不治而愈。

04足 三 里

足三里穴在膝蓋眼下三寸的地方,是胃經的一個穴位。這是一個養生穴,又是一個長生穴。

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處,旁開一橫指的地方

足三里穴有溫中焦、散寒濕、理脾胃、凋中氣、止疼痛,以及升清降濁、通腸消滯、疏風化濕、扶正培元、祛病防病等作用。

根據古今文獻記載,足三里為主治一切脾胃虛寒(及或全身陽虛證者)疾患的總穴,應用極廣,治療範圍上達頭面,下及腳趾,深人臟腑,一切勞損瘦弱慢性疾患。

足三里,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於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內物質作用的範圍也。

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在此形成較大的範圍,且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散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大量氣化上行於天,形成一個較大氣血場範圍,如三里方圓之地,故名。

足三里可以寫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過這個穴對身體進行多種多樣的調理。

「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

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

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疼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同時,「三理」還有理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的功用,所以稱之為三里。

艾火灸足三里,不僅是扶脾胃之陽氣、治療全身疾病的重要穴位,同時也是自古至今最為經典的強身健體方法。

如果你對文章內容或相關課程感興趣,請關注微信號:正安文化北京[zanedubj],我們等你喲~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