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長江禁漁 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

環球網 發佈 2020-01-05T15:53:18+00:00

原標題:熱評丨長江禁漁,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日前,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中國長江有一種珍稀瀕危魚類——白鱘,推測其在2005—2010年已經滅絕。

原標題:熱評丨長江禁漁,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

日前,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中國長江有一種珍稀瀕危魚類——白鱘,推測其在2005—2010年已經滅絕。

△危起偉1993年在宜昌江段救助一尾白鱘

該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接受央視專訪時表示,得出這一判斷的基本依據就是,「我們收集了幾方面的數據和考察結果,根據長江白鱘的年齡、生活特點、分布範圍等,特別是它的分布範圍里的誤捕的一些記錄和細節。綜合起來通過數據模型的方式,推斷它衰退的進程。衰退到一定程度了,根據模型設定的一些參數,有功能性滅絕、野外滅絕、滅絕。因為白鱘沒有人工養殖成功的例子,最長的也只養了29天,所以說人工條件下沒有白鱘。野外滅絕就意味著這個物種滅絕了。」

「長江白鱘滅絕了!」連日來,這則消息迅速在輿論場中傳播。儘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官方微博表示: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發布評估結果。但毋庸諱言,長江白鱘的前景不容樂觀。

這是一次無聲的告別,也是一次未打招呼的訣別。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也是中國特有的物種。有「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卻被指如今已經滅絕,的確讓人錯愕,也極為痛心。「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網友的感慨恐怕代表了大部分人的黯然心聲。

有報導稱,上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在2003年大年初一。當時,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後,放生並跟蹤了它。但由於追蹤它的快艇意外觸礁,導致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丟失,自此,「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

如果沒有這次意外,白鱘的命運是否會發生改變,難說。一方面,如專家所稱,白鱘個體大,非常難養活;另一方面,白鱘所處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變——長江的生態平衡被打破,白鱘賴以成長的適宜環境不復存在,這是它們遭遇滅頂之災的重要原因。

更可怕的是,這不是一個物種的悲劇。從中華鱘到長江鱘,從鯮魚到鰣魚……它們的命運同樣讓人憂慮。正如專家所稱,在近三年長江資源環境的一個本體調查中,沒發現白鱘,也沒找到140種其他的魚類。其他未被發現的魚類究竟什麼狀況,也讓人擔心。

眾所周知,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水生生物高達4000多種。每一種生物的離去,都是長江的損失,也是人類的損失,更為人類敲響警鐘。它們被迫「退場」,反襯出生態現狀堪憂,也提醒我們必須保護好長江生態。

也許有人會問,長江流域中的水生生物那麼多,滅絕幾個有什麼可怕的?殊不知,每一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們不會無緣無故消失,而且它們一旦消失不僅意味著生物多樣性遭遇挑戰,更意味著生態系統被破壞,這對整個地球來說顯然不是好事,對人類發展也不是福音。究其因,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而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如果某一個鏈條斷了,長此以往,人類也無法孤獨地長存於地球上。

恩格斯早就警告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正因如此,我們也意識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在採取積極措施糾錯,而不是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具體到長江生態保護,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通告稱,從今年起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消息傳出,聞者讚賞,涸澤而漁則無魚,禁漁才能修復生態,讓長江生態更可期。

再聯繫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立足點,不難得出結論,只要假以時日,水環境質量降低、水生態系統受損、水土流失加劇、重要濕地萎縮、環境污染風險加大等問題都會發生明顯改觀。

「有鮪(白鱘)有鱏」,白鱘曾出現在《詩經》里,也曾出現在中國郵政發行的郵票上,更出現在科學家的科研記憶中。如今白鱘的滅絕,讓我們只能透過浩茫的時光憑弔它,只能在想像中進行蒼涼的抒情。但願長江禁漁達到預期效果,不再出現魚類滅絕的噩耗;但願敬畏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不再響起物種滅絕的輓歌。(文丨秦川)

責編:任鑫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