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道德之"德"--人之本:"德充符"

高山流水林心一 發佈 2020-01-05T18:06:25+00:00

《莊子》的道德之"德"--人之本:"德充符" 上篇《人間世》說的是處世之道,聖人必入世利民,非為民謀者非為聖,古今中外無不莫是。正教云:修行人兼具"五明"方可遊行世間度人。五明者:聲明,善於語言;工明,具工匠技術;醫明,能治病;因明,善於邏輯辯證;內明,通曉三藏。

《莊子》的道德之"德"--人之本:"德充符"

上篇《人間世》說的是處世之道,聖人必入世利民,非為民謀者非為聖,古今中外無不莫是。正教云:修行人兼具"五明"方可遊行世間度人。五明者:聲明,善於語言;工明,具工匠技術;醫明,能治病;因明,善於邏輯辯證;內明,通曉三藏。莊子云:若入世濟民僅有願心不夠,還須俱足"德才",這就是"德充符"。

《德充符》講了六位殘疾人的趣事,表達的是同一主題。我初讀時疑問:莊子為什麼要重複地說六個殘疾人的故事呢?... 故事聽完了,讀者自有結論。與現代人寫論文不同的是,莊子在結論後又拋出與惠施的對話,這相當我們今天寫文章要結合現實一樣。

要命的是,莊子只拋問題,答案卻由讀者自行尋思。好比老子說的《道》,誰知道。正因為各有各的道,才是千年說不盡,越說越玄,說《道》者都覺得世人愚痴可笑,因為說者都不明白何謂"道 ",他也只是在販賣死人堆里的文字而已。要問《道》,唯有老子才知道。

所以,我曾說,《莊子》是供茶餘品賞的,是遊戲三昧,讓人觀想一下"逍遙遊"的同分影像。

不過,話又說回來,《莊子》畢竟是莊子,讀《莊子》,人不同回味迥然不同。即便同一個人,在聞思後復讀,體解亦別。如《金剛經》註解有近百家,各有道味。這大概正是經典百讀不厭的原因吧。

話說六位殘疾奇人。

一、不言之教;鑒於止水;不與物遷而命物化之守其宗;萬物皆一而游心乎德之和;生死事大且擇日登假。

  魯國有一個獨腳的人叫王駘,來聽他講課的人不少於孔子的學生。常季一打聽王駘這個人沒什麼高談闊論,怎麼會有那麼多人來受教,並且來的人都滿懷而歸。季很不理解,來問孔子:王駘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孔子曰:"這是不言之教,以身動人,以心感人,是聖人的智慧,遠在我之上,不要說魯國,足為天下師。"

  常季說:"我看不出這位殘疾人有超過你的才德,他的智慧到底在哪裡?"孔子說:"世事變化無常,事物遷流不息,他的心不會隨境遷隨物變,就是天翻地覆他也能泰然處之,因為他已經達到齊物、化物,了脫生死的境界了。"

  常季說:"請講明白一點?"孔子解釋:"常人看肝是肝膽是膽,不知道肝膽互為表里,萬物一體的道理,以為目睹的即為真耳聞的即為實,其實都是表象假象,只有智德圓滿的人,才能透視事理的真相,王駘就是這樣的人啊。"

孔子進一步說:"這樣的人靜如止水,心明如鏡,能照透世界,了知一切,何況世間的事理。如果他要離開這個世界,也是隨時可以做到的,這就是定止、清凈、道德的境界啊。"

二、塵垢不止則不明,與賢人處則無過。

  申徒嘉是一位獨腳的殘疾人,與鄭國的宰相子產是同學。子產對申徒嘉說: "放學後,你不要跟著我一起走,要麼你先走,要麼讓我先走。"但是,申徒嘉好象沒聽見,總是同他一起離開。一日,他倆又坐在一起聽老師上課。下課後,子產對申徒嘉說:"今天讓我先走,你遲一點出來,可以嗎?"子產擔心申徒嘉與往常一樣總是跟著出來,便追加了一句:"你難道不知道我是宰相嗎?老是不給我面子,今天給我一點面子吧?"申徒嘉一聽同學說自己是宰相,便說:"到這裡學習的都是學生,有哪門子宰相?你聽說過沒有,鏡子積了灰塵就不是明鏡了,長期與賢德人相處的修養學識也會提高,你今天是來接受老師教育的,竟這樣看待我。"

子產面呈慍色:"我這麼客氣地向你提一點要求,你竟然反斥我,你也不照照鏡子,是什麼德性,難道你還想與堯舜比較德才。"申徒嘉淡然地說:"我不就是因為受刑罰被剁去一隻腳嗎?可是現在天下因冤枉受罰的人不知多少,而真正犯罪卻逍遙法外的也不知有多少,我有過錯,德行不行,故來接受教育,開始時別人歧視我是殘疾人,我內心不快,聽了老師的教誨,我逐漸地對別人的歧視感覺淡然,而老師從沒有把我當作殘疾人看,我跟隨老師已經十九年了,現在已經不覺得自己是一個殘疾人。老師曾開示我們:不要總是喜歡說別人的不是,發現別人的缺點就指責,要多照照鏡子學會自省,逐漸長養智慧和道德。否則,不論貧富貴賤,遊行一生,都了為照顧這副"形骸"和為了給這副"形骸"貼上種種光鮮的標籤,都是世俗的奴隸罷了,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就好比雄鷹與小鳥看似一個在天上飛一隻在小林子中飛,實在的說都是在羿的射程之內,最後都要中箭歸命。因此,老師諄諄告誡我們:"唯有德者能之"。

子產聽了師兄同學的這番話,自慚形穢,當即改容更貌,連連說:"請不要說了,請不要說了。"

3、 有大學問的人,不是被自己的學問所捆綁,就是被理想主義所束縛,孔子就是一個典型,為了宣揚"禮",周遊列國,四處碰壁。

魯國有一位無足的殘疾人,叫無趾,來見孔子。孔子說:"你從前行為不制,失去了雙足,現在來請教我,晚了!"無趾說:"吾年輕時無知,不愛惜身體而失去了雙足。今天來雖晚了一點,但是我是帶著比身體更尊貴的東西來的。你我都知道天地光明無私,藏生萬物,我原以為你有天地的品德,今日一見,不過如此,令人失望!"孔子忙說:"卑人無知,請先生趕快進來,好聽先生說教!"事後,孔子對弟子們說:"一位殘疾人,如此勤學,有如此德能,知道以才智補身體之不足,你們身體健全的更應加倍努力啊!"

無趾來見老子,對老子說:"孔丘還不是聖人,他宣揚仁信禮孝這一套,有點虛偽,是為了名,並且把自己也束縛住了。"老子說: "你為什麼不開導開導他呢,讓他解開這個束縛生命的桎梏? "無趾回答說:"我看他樂於這樣做,這大概是天命所註定的吧,天命所定的,能解得開嗎?"

這個故事,可以說是譏諷孔子。也可以理解為是讚揚孔子為天下蒼生,肩負道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大仁大勇之德者風範。

四、下面這個殘疾人,更是了不得,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對他來說,就好象沒有這回事。簡直就是一個全才全德的聖人,並且隱而不露。

魯哀公對孔子說:"衛國有一位駝背的醜陋人,叫哀駘它。男人與他相處後,就不想離開了;女人認識了他,就願意嫁給他做妻做妾,這樣的女子已經有數十人了,還在增加。我打聽了一下,未聽說他在說教什麼高深的道理,只不過隨和著與來人聊聊天。這個人沒有地位也沒有財富。我想其中必有特別的原因。我就派人請他進宮,見面一看,相貌醜陋果然嚇人一跳。我把他留在宮中觀察了幾個月,覺得他為人品行端正,心靈的高尚美好完全遮住了外表的醜陋,一點都不覺得是一個殘疾人;相處不到一年,我就信任他,並發現是一個奇才。我就把管理國家的大事交給他。他沒有拒絕也沒有答應,只'嗯'了一聲。過了幾天,他溜走了。我感到困惑和慚愧,我一個國王加上一個國家他都瞧不上。自從他離開後,我若有所失,我想我再也找不到一位能讓我如此喜歡的人了。請問孔先生,哀駘它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啊!"

孔子說:"我游楚國,曾見過小豬吮母豬奶,結果發現母豬死了,小豬們都離開了。這是因為小豬所愛的是內在的本質的東西,並不愛一具空殼形骸。但看天子諸侯娶妃子,都注重形體外貌的美麗。哀駘它沒有發表治國之道,沒有建立功業,而你親近他,信任他,並要把國家大事委託他。可見哀駘它是才德雙全的人,只不過沒有自我顯露出來。"

  哀公問:"何謂才德雙全?"孔子回答:"貧富不移,窮達不變,毀譽不驚、死生不二。不僅如此,且不會把這些留在心中。雖不留在心中,卻能了知它們的一切,而且能隨順自然地調理它們,而自己的內心恆常地處於和悅喜樂的狀態,內保而不外盪。"

五、下面的短故事說了兩個人,一位是沒有嘴唇的矮子,踮著足走路的;一位是細細的脖上長著一顆大瘤的。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分別被兩位國君所看中所喜歡,這是因為這兩個人德才雙全,所以國君只看見他們的品德和才智。其實這種情形在今天也是見而不怪的,公眾所熟悉的一位名演員和一位名家,其身材和五官客觀地說屬於上中下三等中的下品,但公眾並沒有覺得他們外相是丑的,這是因為他們的演技和財富已經掩蓋了他們的外表,公眾喜歡的是他們的演藝和財富故事。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真正兼備崇高的品德和偉大的智慧,世人將會是如何的仰慕。

可見,智慧和品德是人的真正永生不滅的生命和魂靈。

故事五:一位形體殘弱幾乎沒有嘴脣而踮著足尖走路的人去見衛靈公,衛靈公與其聊了一會,非常喜歡這位先生,但看這位先生的腦袋卻伏在兩個肩膀之間。一位頭大頸細且脖上長著一顆大瘤的人去見齊桓公,齊恆公與其聊了一會,非常喜歡。看這位先生的頭卻龜縮在兩個肩膀之間。

雖然這兩個人,長相很難看,但他們的德行和智慧已令人們不在意他們的外貌長相了。這是重視內在品德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但是世俗的人總是注重外表,而忘記了不應該忘記的東西。

六、前面六位外表醜陋者,由於才德充實,幾乎要放射出光芒來,所謂是金子終會放光的。這就是"德充符",符者耀耀發光之物也,"德充符"者真人也。最後,莊子小結,聖人是:有智不用,有工不商,有約不膠,無得無失。有情而無情,長養於天地。

  故聖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有所為者,有智、有德、有能、自律,以此安身立命助人。有所不為者,不會用智去搞陰謀;不會用技能去謀利作惡;節制自律但不會自我束縛;不計得失,所以也就無得無失。這四點是聖人的天賦,也是天道養育了聖人。故,聖者有情而無情,順應道而生,不會依賴受縛於世俗的條條框框。

惠子對於莊子的"無情"之說,很不贊同,與前幾次辨論一樣,這兩位老兄又要唇槍舌劍了。惠子施設好話題先問莊子:"人是無情的嗎?"莊子說:"是的。"惠子以為這次總算找到對方的缺口了,便責問:"無情者,豈是人?既然是人,怎麼會沒有七情六慾呢?"莊子說:"外表若具備了人的形相,內在若充實了人的道德,怎麼不是人呢?何況,我說的無情,是指做人不能被情慾所累所纏所縛。"

莊子進一步說:你老兄怎麼連無情都不理解呢?老兄你是被世欲情事捆緊了,常以情之好惡為好惡,這樣子會勞精傷神的,你的精神怎麼能健康,內心怎麼能快樂呢?你做相國已經夠累了,下班後還拿著《詩經》,在月影下倚著梧桐樹自裝清閒吟唱。假日裡還喜歡與我爭論堅石非石、白馬非馬,你還是早點放下權利、丟棄名譽陪我去逍遙遊吧。

莊子與惠施是一對冤家好友,一位是相國,一位是平民,兩人碰到一起就爭論,什麼白馬非馬也、堅石非石也、大而無用呀、魚樂也非樂也。惠施沒有一次贏過。莊子知道惠施好學博識,很想通過對論啟發他,但無奈惠施深陷世俗政務無法超脫,每次對論,不合而散,這也是莊子的無奈。惠施死後,莊子來墳頭說:老兄啊,你走了,今後還有誰與我爭論呢?


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