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晏殊與他的《浣溪沙》,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

悠悠文學歲月才女 發佈 2020-01-05T21:58:34+00:00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自幼天資卓異,十四歲即以「神童」召試入朝,賜同進士出身。後歷仕要職,宋仁宗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他以國相之重,很注意薦引人才,名臣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都跟他有一定淵源關係。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自幼天資卓異,十四歲即以「神童」召試入朝,賜同進士出身。後歷仕要職,宋仁宗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他以國相之重,很注意薦引人才,名臣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都跟他有一定淵源關係。詞作以善寫小令著稱,和婉明麗,受南唐馮延己影響較深。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亦作《浣溪紗》。唐教坊曲,後用為詞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韻,下片兩平韻。晏殊這首《浣溪沙》詞,一向被推為名篇佳作。詞的上片,「一曲新詞酒一杯」,寫邊酌美酒,邊聽新曲,優雅閒適的情景。筆調輕鬆,情意和諧。「去年天氣舊亭台」,點出宴遊地點,是和去年同一季節、同樣天氣中遊玩過的地方。此時,詩人見到亭台如舊,而歲月卻匆匆逝去,不免有一種物是時非的感觸,心裡浮起一陣淡淡的哀愁。接下去,第三句「夕陽西下幾時回」,寫眼前之景。遙望夕陽西下,暮色蒼茫,春季的美好時光即將消逝,不知幾時才得重回人間,心頭有些沉重了。「幾時回」三字,抒發出他的愁苦和悵惘。楊衡《送春》:「三月三十日,春歸日復暮。惆悵問春風,明朝應不住。」

所表達的日暮惜春之情與詩人有著相通之處。冬去春來,周而復始,原本是不須問及的。但由於傷春之歸去,盼春之再來,故而發出「幾時回」這樣理舛而情真的詢問。詞的下片,過片兩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寫春花落去,春燕歸來,見景傷情,再言惜春之意。「花落」、「燕歸」,以典型景物寫出時序的變化,手法很是巧妙。「無可奈何」、「似曾相識」八字,也情曲意深,恰到好處。前者表達出眼見春紅零落,春光將逝而無能為力的心理,後者則寫出目望故燕重歸,春又將盡的惆悵心情。這兩句,不僅屬對工整,渾然天成,而且玉潤珠圓,語調諧婉,久已膾灸人口。象這樣情景具妙的佳句在宋人借落花、歸燕寫惜春的詞作中是難以尋覓的。

如「載酒尋芳路,多少惜花春意緒」(曾覿《蝶戀花》)、「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辛棄疾《定風波》)、「燕燕飛來,問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姜夔《淡黃柳》)等,語言、意境都較之遜色。晏殊自己對這兩句也極為欣賞,他本來把它寫在《示張寺丞王校勘》詩里,後以之填入此詞(見《詞林紀事》)。有人說,晏殊原只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一句,後來路過揚州大明寺時,由江都尉王琪對出「似曾相識燕歸來」(見《苕溪漁隱叢話》引《復齋漫錄》)這個說法恐怕未必可靠,不必去深究的。至於說這兩句詞包含著生活中某些哲理,曾有不少人因其意而用之,這是讀者的理解,而晏殊自己則是不曾有這個意思的。

詞的最後一句「小園香徑獨徘徊」,寫詩人留戀春光,痛惜落花,獨自徘徊,不忍離去的情景「香徑」二字,照應前面的「花落去」,點明春花落地,園徑浸香,益見出春花之可愛可惜。「」字則點出花落春歸,詩人孤苦無依的愁緒和身影,也頗有些象王質《長相思》中「春殘心轉孤」的感慨。這一句,是在《示張寺丞王校勘》中「小園幽徑獨徘徊」的基礎上,改「」為「」寫成的。雖只一字之差,而境界全新。「」字只寫出園徑寂潔靜雅之美,而「」字則既包含清幽的環境,又包含芳馨的氛圍。


所以改「」為「」,正是詩人注重鍊字的地方。句末「徘徊」二字,照應前面「無可奈何」四字。一寫心理,一寫行動,既點明依戀之久,又使「無可奈何」的心理活動落到實處。再聯繫到上片所寫的「夕陽西下」,就更可看出這兩個字所表現出的惜春之情是如何地真摯、深沉了。也許,徘徊於夕陽西下的詩人,會想到賈島《三月晦日送春》詩:「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鍾猶是春!」要是這樣的話,那真夠得上趙長卿說的「抵死留春」的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