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君子」與「小人」

西風客 發佈 2020-01-05T21:59:57+00:00

在中國,最早將君子與小人進行明確區分的是孔子。在《論語》中有大量的文筆談及了小人與君子。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再比如著名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凡此種種,大抵都是對小人的蔑視與對君子的讚揚。

在中國,最早將君子與小人進行明確區分的是孔子。在《論語》中有大量的文筆談及了小人與君子。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再比如著名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凡此種種,大抵都是對小人的蔑視與對君子的讚揚。儒家通過這種方式宣揚自己的道德理念和政治理想,並告誡人們,要努力去做君子。儒家廣泛的影響力讓其「君子」與「小人」之辨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衡量一個人好與壞的價值尺度。

早期所謂的小人,有兩個含義,一種是指的小孩。《論語》中「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中的「小人」大抵也是指的小孩,這種意義上的小人是不與君子相對的,是一個較為中性的含義。而另一種「小人」則是指與君子相對立的,品行不端正的人。這種人與我們今日所說的「小人」含義是一致的,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這種人,他們言行不一,在人是一個樣子,而在人後又是一個樣子,兩面三刀,陽奉陰違,甚至為了利益而不惜一切代價。他們很難纏,他們在人前的花言巧語往往會讓人相信他們的偽善,而他們殷勤的姿態也往往會掩蓋他們內心的陰暗。當他們在背地裡摘下面具之後,便會為了自己的利益無所不用其極。對於此種「小人」,同為儒家的荀子將其概括為「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往不傾」,也就是說他們在做事時是沒有原則的,只要能撈到好處,就會不擇手段。

君子與小人相爭,往往是小人占便宜,君子吃虧。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就是因為他們有原則和底線,在做事的時候會考慮是否符合道義,從而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小人則不是如此,他們並沒有什麼原則和底線,他們眼中只有利益,只要能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即可,用什麼手段並不重要。這種攫取利益的方式是為世人所不齒的,因為衡量道德的標準不是取決於行為的結果,而且取決於行為本身。《論語》中講孔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就是說,孔子釣魚但是不用網捕魚,也從來不打回巢的鳥。孔子之所以「釣而不綱」其原因就在於給了魚一個選擇的機會,願者上鉤,這種行為便是符合道義的,而用網將魚一網打盡,則是一種竭澤而漁的行為,也讓人為了利益而拋棄了仁愛之心。人類要想活下去,必然要犧牲一些生靈,但我們不能用一些不人道的手段去殘害它們,小人往往不會懂這個道理。

小人與君子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就如同道家所強調之「陰陽」,有「陰」就會有「陽」,二者相互對立又誰也離不開誰,共同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要知道,小人逐利而不尚義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是沒有駕馭大局能力的。所以,當我們遇到戚戚小人時不妨以此為鏡,端正自己的品行,做好自己,以直報怨,以自己的一身正氣,贏得人們的信任,也讓小人無處遁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