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到底給珠寶帶來了什麼?

古玉論道 發佈 2020-01-06T22:41:59+00:00

一說起文化人們往往會想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會想到年夜飯里的餃子,就會想到劈哩啪啦的鞭炮聲,或許還會想到故宮、天壇、地壇、廟會、名山、大川、佛剎、道觀······中國人以文化自傲,不論是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還是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或是秦漢之後的獨尊儒術,亦或是千百年來經久不息的農

一說起文化人們往往會想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會想到年夜飯里的餃子,就會想到劈哩啪啦的鞭炮聲,或許還會想到故宮、天壇、地壇、廟會、名山、大川、佛剎、道觀······
中國人以文化自傲,不論是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還是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或是秦漢之後的獨尊儒術,亦或是千百年來經久不息的農耕科技、時代產物、學說理論等等,這無一不昭示著,中華之文化,足以影響世界的發展軌跡。

可以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文化,古之先賢著書立說,不論是詩三百還是四書五經,中國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同樣,當一種商品沾染了文化,則立馬變得大不同。

文化,讓廉價的山楂變成了帶有「年味兒」的糖葫蘆;文化,讓粽子變成了汨羅江畔那深深的懷念;文化,讓天橋兒下的雜耍走出了國門;文化,讓曾經不名一文的石頭搖身一變,成為了皇家重器。

有人說,缺失了文化,珠寶就是一堆美麗的石子,珠寶如是,翡翠亦如是。

關於翡翠的由來,有這樣一段傳說。相傳,古時南方絲綢之路的馬幫從緬甸一帶運木材、香料回中原,一匹馬的馬垛不平衡,趕馬的商人順手在路邊撿起一塊石頭,壓在馬垛一邊。直到進了中原,卸下貨品,這塊石頭也完成了任務,被順手扔在路邊。不知道多久以後,一個碾玉的師傅從此路過,遠遠地看到陽光下一塊綠色晶瑩的東西,走近拿起來細看,又不見了綠色光芒,只是一塊灰白色的石頭,中間微現出綠絲。師傅左看右看,仔細端詳,心想也許這是塊璞玉吧?待他拿回去切開玉一看,他被驚呆了,這樣鮮艷、晶瑩、潤澤的好玉是他一輩子也未見過的,這就是後來的翡翠。

曾經路邊的石頭,如今廟堂中的珍寶,歷經伯樂的慧眼、玉匠的巧工,翡翠方才散發出別樣的韻味,不過縱使如此,翡翠仍就是一塊美麗的石子。但不知是上天賦予翡翠的命運還是翡翠自己博得的美譽,當皇親貴胄開始青睞這一種美玉時,翡翠就註定了不平凡。

皇親貴胄,這一古代時尚的風向標,試想,若沒有他們的扛鼎,縱使翡翠如何漂亮,也終不過是一陣潮流,不足以令舉國矚目,萬眾嚮往。可以說皇親貴胄作為推動翡翠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而玉雕師的加入,則是推波助瀾。

古之學者必有師,同樣,但凡美玉必經玉雕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同樣玉雕師也是挖髒去綹巧雕的能手。如果說古之學者的背後是師者的不辭勞累,那麼美玉的背後則是玉匠的辛勤耕耘。在玉雕師手中,佛家之經典、道家之理論、民間之傳說,林林總總「躍然玉上」,讓本就內涵單一的玉石賦予別樣的意義,讓色澤不一的毛料煥發生機,或東拼西湊,或靈光乍現,但總能讓人體會感悟,暢想人生。

文化到底給珠寶帶來了什麼?如同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看法。或許有人說文化看不見摸不著,但虛虛實實之中,又有誰解釋的清呢?或許又有人說,文化賦予了珠寶價值,但在物慾橫流的社會,即使缺失文化的珠寶,照樣可以登堂入室!或許還有人說,文化之於商品就猶如品牌附加值,文化是商品的品牌,但當人們選購珠寶時,是注重文化還是注重佩戴效果呢?

其實文化給珠寶帶來的也僅僅是傳承,但這份流淌在華人血脈了的傳承,讓中國人即使經歷百年滄桑,也不可磨滅,難以遺忘

莫衛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玉雕藝術大師

莫衛國,稱為玉雕行業包公,廣東化州人,師從玉雕大師施宗穎,2008年正式開始玉雕創作。擅長於人物、仿古、龍鳳、花鳥等各種題材。

他是"仿古龍牌"的倡導者,也是仿古龍鳳雕刻的領軍人物。作品自成一派稱之為「仿古大師」。其作品帶有獨特哲學觀和對萬事萬物的思考結果。

在繼承傳統玉雕精雕細琢的基礎上,秉承中國千年傳統玉文化主題,莫衛國老師玉雕風格偏向現代仿古,採用誇張、現代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刻畫玉雕。融匯西方雕塑文化的藝術語言,將玉雕創作的基本技巧與作品的情致結合起來,實現了作品凝重而不呆滯,強烈而不生硬的藝術效果,具有一種含蓄而動人的內在美。

莫衛國老師的玉雕中有著承上啟下的匠人精神,用寫實的手法表達當下,作品雕工精良,線條剛韌勁健,轉折分明,刻畫出了作品靈魂和瀟洒自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