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長安--唐代的白瓷」展覽開幕

渭南文體 發佈 2020-01-06T23:14:05+00:00

陝西網訊 由西安市文物局、深圳市文物局、西安城牆管理委員會主辦,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深圳望野博物館聯合承辦的「雪落長安——唐代的白瓷」展覽於2019年12月31日在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開幕。展覽將展至2020年3月25日,展期4個月。

陝西網訊 由西安市文物局、深圳市文物局、西安城牆管理委員會主辦,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深圳望野博物館聯合承辦的「雪落長安——唐代的白瓷」展覽於2019年12月31日在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開幕。展覽將展至2020年3月25日,展期4個月。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局、西安美術學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中國國家畫院、陝西收藏家協會等文博界、學術界嘉賓出席展覽開幕儀式。西安城牆管委會副主任吳春、陝西師範大學拜根興教授等嘉賓致辭,西安城牆管委會主任范明、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調研員陳麗亞、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周曉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小蒙、西安博物院副院長王梅、深圳望野博物館館長閻焰等嘉賓共同啟動展覽。

白瓷脫胎於青瓷,在6世紀間出現,是在燒造青瓷的基礎上逐步改良而來的,歷隋至唐發展成熟。7世紀中葉間,隨脫鐵技術的長足發展,高質瓷土的規模化開採,玻璃釉的大量使用,白瓷已經完全可以和先期發展起來的青瓷分庭抗禮。南方越器,青碧如冰;北方白瓷,晶瑩如雪。二者為當時帝國人民所垂愛。

最能代表唐代白瓷成就的是洛陽與邢州及周邊地區的瓷窯,在6世紀晚期及入唐之後,皆有大規模的窯器燒造。其中尤以鞏義窯、邢窯為冠,兩地白瓷都曾呈貢,鞏縣開元初呈貢;邢器天寶後始貢。邢窯白瓷多有「盈」「大盈」「翰林」款記,從而證明了它們的高貴身份,很多產品極盡精緻華美,堪比金玉之作。鞏義窯白瓷,普遍胎土略粗松於邢器,但玻璃質感強,形制規整精妙,個別高白細胎瓷土製品超於邢器,令人驚艷。

深圳望野博物館收藏的唐代白瓷被公認為是世界範圍內唐代白瓷數量最多、質量最高、造型最豐富的系統收藏。本次展覽共展出42件唐代白瓷器具,其中有望野博物館館藏的41件唐代白瓷,西安火燒壁出土、西安博物院收藏的白瓷1件,分為帶銘款、類金銀器、茶具、酒水器、文房用具、宗教用具以及生活用器等七個板塊,邢窯、定窯、鞏義窯等幾大窯場的精品代表唐白瓷一一具現,系統展示了唐代白瓷的素雅華美與雍容氣度。

此次展覽是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展示提升後推出的第一場臨時展覽,潔白晶瑩的唐代白瓷如瑞雪一般降落長安,與擁有1400多年歷史的隋唐含光門遺址相遇,這是一場奇妙的歷史際遇,是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更是大唐文明的互鑒與大唐盛世的經典再現。展覽讓人們再次近距離觀賞這些曾經四布於長安市井民居、酒肆客店、坊里豪宅、廟宇宮殿之內的潔白晶瑩,去體會那盛世帝國的燦爛輝煌與無盡榮耀。

重點器物介紹:

1、邢窯白釉「盈」字款蓋罐



該器物底部刻有「盈」字款。目前學術研究傾向「盈」、「大盈」字款意指唐代大明宮內的大盈庫,帶有此類字款的邢窯白瓷,應是當時為皇室私庫定燒的貢品,除賞賜外,不予私人使用。

「大盈庫」又稱「百寶大盈庫」,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均有記載,是唐開元(713-741年)以來儲存財物最多的寶庫,儲存珍寶奇貨及賦稅所入盈餘。庫內財物供皇帝燕私或賞賜百官之用。署「盈」字款的白瓷器當屬專為「大盈庫」燒造的貢品。邢窯白瓷堪稱唐代白瓷的代表。目前考古發現刻「盈」字款的邢窯器型有碗、盤、注子、盒、枕、盞托、罐等。

2、邢窯白瓷墨書「退」字款蓋罐

罐形飽滿圓潤,外翻卷唇,上有台座珠紐蓋,紐底成平台型。形體碩大,通高39厘米,為邢窯中少見的大器。胎色堅白質密,底足平整,露胎。通體施白釉局部釉聚處凝結成湖綠色玻璃釉珠。罐體腹部有大塊窯疤拉脫露胎凹缺殘次痕。器底露胎無釉處,墨色書寫「退」字。由此可確認,此類邢窯窯器,做為土貢進呈時,是需要通過集中遴選的,如果有瑕疵和不合進貢規格,是會被「退選」的。同類墨書「退」字邢窯標本,在當地窯址區域有採集出土。

3、鞏義窯白瓷軍持

軍持原是印度民族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器,其造型獨特,時代特徵明顯,隨佛教一同傳入中國。最早在晉代文獻中就有記載,最早的一件軍持是江西新建隋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釉象首軍持。軍持是印度梵語「Kundikā」的音譯,又可譯作君持、君遲、軍遲、軍挺、裙稚迎等,相當於漢語的「水瓶」,是佛教僧侶十八物之一,軍持是僧人云游時隨身攜帶的必需物品,用以貯水、備飲以及凈手。

軍持作為印度民族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不僅佛教徒使用,婆羅門教徒也使用,後來才被佛教徒賦予了宗教意義。軍持主要有金屬和陶瓷兩種質地,有單口和雙口之分。軍持包括凈瓶和觸瓶,印度教中,凈瓶和觸瓶是有明確分工的。銅瓶盛水易生銅垢,瓶中之水不潔,是為觸瓶;瓦瓷潔素瑩然,用於盛水最為適合,是為凈瓶。傳入中國後,凈瓶和觸瓶逐漸混淆,凈瓶和觸瓶通稱為凈瓶,軍持也就等同於凈瓶。

考古發現的軍持多見於唐代僧人墓葬和塔基遺址或廟宇故地,宋元盛行。隋唐時期,軍持的功能作為僧尼蓄水器,北宋時期,軍持演變成為佛教神靈的手持法器,再演變為南宋、元之後的尋常百姓用器,它的功能從專用化轉向世俗化。

4、鞏義窯白瓷鷹首壺

壺身整體呈梨形,小口有尖流,口部後側延伸出弧彎手柄。頂上有帶榫卯插柱的鷹首蓋。鷹喙尖鉤,兩腮外撇,雙耳上豎,額頂有毛鬃,鷹眼有眶,圓目點黑釉彩,造型傳神。腹足間收縮成細柱樣連接,足如餅;通體施化妝土,罩乳色白釉近底足;足底圓形內有窩孔,露胎無釉。為典型鞏縣窯中唐時期生產,是唐代白瓷精品。同類造型器物,見於發表展陳的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有收藏。另其他海內外文博機構有數件唐代小口白瓷壺存世,懷疑為丟失鷹首蓋之器。

5、鞏義窯白瓷辟雍硯



辟雍硯,得名漢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象璧,圓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辟雍硯始於東漢時期,魏晉時期多流行三足或四足的青瓷圓硯,至南北朝時期則變為五足到十足不等,隋時期的辟雍硯形制為硯面高凸成鏊形。唐代研習書法風氣大盛,辟雍硯多見。其硯面突起而不施釉,以便研墨。初唐時期使用陶瓷辟雍硯尺寸較大,有些帶有硯蓋,其後尺寸漸縮小,硯面日漸隆起並高出硯口。唐代辟雍瓷硯品種包括青釉、黃釉、黑釉、白釉等;陶硯品種包括素陶、唐三彩、白釉綠彩等。從尺寸看有實用和陪葬冥器兩類用途。

此展中白瓷辟雍硯,硯面高起台面,有天然胎體塌陷,宛如刻意處理之墨池,下有托圈,共計15足,成蹄形。胎色灰白,釉色發黃。硯底足內心圓凹無釉。(西安書法藝術博物館)

來源:陝西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