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庸學說

辰酉居士 發佈 2020-01-06T23:20:33+00:00

中庸學說是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要求人們處理問題要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處,要把握準確度,既不能不過,也不能超過,否則就過猶不及。中庸的本質蘊含著科學的唯物辯證思維。有了中庸思想的指導,中華民族就不容易走極端,處理問題分寸拿捏的比較好,比較適中。

中庸學說是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要求人們處理問題要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處,要把握準確度,既不能不過,也不能超過,否則就過猶不及。中庸的本質蘊含著科學的唯物辯證思維。有了中庸思想的指導,中華民族就不容易走極端,處理問題分寸拿捏的比較好,比較適中。走極端是比較容易出問題的。比如,中國

五個比較興盛的王朝中,元朝的統治時間最短,唐朝289年,宋朝319年,明朝276年,清朝268年,元朝只有97年。相對來講,元朝對中華傳統文化吸收較少,把過的草原文化帶過來了,中庸和諧方面做得比較差,統治時間就比較短。

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煬帝楊廣,歷史上對兩人評價差別很大。這兩人有很多共同點,也有一些不同之共同點:一是兩個人能力都很強,都是十幾歲就開始兵打仗,都為所在王朝立下赫赫戰功。二是兩個人都不是長子,按照中國傳統習慣,都不能當皇帝,都是採用非常手段上位,楊廣採用欺騙、誣陷手段,通過父母親發和平演變,把哥哥勇拉下馬;李世民則採用暴力手河通過玄武門兵變斬草除根,把哥哥、弟弟包括侄兒都光家弟弟李元古的老婆很課亮,他還搶過來占為已有,此外通李世民通迫父親李淵讓位,可謂不孝,楊廣是等父條物(堅自然死亡後才接位。從這方面講,李世民還不如楊廣,

那儘管歷史一直在美化他,但這些污點還是跑不掉的。既為如此,為什麼歷史上對兩人的評價完全不一樣?我們先看能看兩人的不同點:首先,楊廣是有很大作為的君王,一遷都洛陽,讓首都更靠近中國中東部,更有利於統治。近都這件事是非常難的,現在北京市政府要遷到通州,難關就很大。遷都在歷史上總共只有3次,分別是北魏孝文市。正近都、明成祖朱遷都和隋煬帝楊廣遷都,這些都是很不第容易的,有大作為的。第二是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個人感定覺其歷史功勳不亞於修築萬里長城。中國地勢特點是西高鐵東低。河水從西往東流,即「一江春水向東流」。運河開裝通前南光水運是不通的,京杭大運河把南北溝通聯開,對中國整個經濟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直到在還發揮著作用。杭州、揚州等沿岸幾個重要城市是大河之後才興盛起來的,原來北方生活條件沒有這麼好、這麼方便,清代從南方運鹽巴、糧食到北方,很多是靠大河水運過去的。第三是開創了科舉選官制度,這是治理國家的一項重大創舉。以往的察孝廉制度是推舉,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人,這項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現在的考公務員就是借鑑了科舉制度的有益做法。第四是三征高麗(當時的朝鮮),傷亡很大,損兵30萬,造成民變兵變。那麼,隋煬帝功績很大,為什麼死得很慘?關鍵在於他只考慮個人的雄才大略、雄心壯志,沒有考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不中庸、走極端,中庸之道沒有把握好。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歷史地位很高,其實他做的大事不如楊廣,但中庸之道把握得好。首先,他善於納諫,與魏徵的關係廣為流傳,成為千古佳話。他指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第二,唐太宗注重發展生產、休養生息,優化社會風氣貞觀年間唐代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現在社會到處都是鐵欄杆、圍牆,中央近期提出不要建圍牆,群眾就感到不安全,社會的風氣還不如唐代。貞觀年間,最少的一年死刑犯才29人,判處死刑皇帝朱批最少的一年オ殺29人,現在社會一年判處死刑不知道有多少,唐太宗大事沒做多少,但是他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當時剛剛結束戰亂,他既注重國家的強大,又注重考慮老百姓的生活,中庸之道做得比較好。因此,雖然唐太宗皇帝當的不光彩,但歷史地位和歷史評價非常高。




關鍵字: